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幫助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更有利于農(nóng)村初中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農(nóng)村初中 演示實驗 有效教學 熟練操作
演示實驗,就是教師利用現(xiàn)有實驗器材、儀表向學生做表演示范實驗,或創(chuàng)設必要條件將自然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等再現(xiàn)出來,展示物理儀器、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為學生實驗的正確操作起著示范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趣味性、奇異性,教師要敢于打破以往的物理實驗模式,需要對實驗裝置或者器材稍作改進或創(chuàng)新。再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途徑,盡量放大實驗現(xiàn)象。使實驗更生動、直觀、新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就作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列出了一些初中物理演示實驗的優(yōu)化教學的實例,供大家參考。
一、挖掘教材上每個演示實驗內(nèi)容,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讓小小實驗能展示出物理知識的無窮魅力。
首先教師對教材上每個演示實驗進行細致研究,每種實驗器材在實驗中的作用都了如指掌;對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將傳統(tǒng)的實驗模式結合現(xiàn)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使演示實驗效果更明顯。
實例1:“覆杯實驗”教師先取一空玻璃杯用硬紙片把杯口蓋嚴,手按住紙片把杯子倒置,放開手后,硬紙片立即下落。接著用玻璃杯盛滿水后再用硬紙片把杯口蓋嚴,手按住紙片將杯子倒置,放開手后,紙片不下落,水也不流出,這表明大氣有壓強。正是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紙片不下落。這樣演示的好處是避免學生認為紙片被杯口沾住的嫌疑,親眼看到紙片能托起一杯水的“神奇”現(xiàn)象。
實例2:“瓶子變癟”實驗,拿一個空礦泉水瓶,倒入少量熱水,輕輕搖晃,使瓶內(nèi)空氣受熱后倒掉熱水,擰緊瓶蓋。稍等一會,伴隨咔咔的響聲,瓶子慢慢變癟。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感受大氣壓的威力,對實驗現(xiàn)象將會歷歷在目。如在寒冷的冬季進行實驗就會收到更生動的實驗效果。
實例3:“升華和凝華”實驗,在一個平底燒瓶內(nèi)放入少量的樟腦丸粉末,再將樹枝插入,塞緊塞子。用酒精燈加熱,樟腦丸粉末逐漸升華消失;待冷卻后,樟腦丸在樹枝上凝華成雪花粉狀末,閃閃發(fā)光,非常好看,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真神奇,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到升華和凝華的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沒有液態(tài)出現(xiàn),更好地概念中“直接”的理解。
二、利用身邊常用物品開發(fā)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趣味物理實驗。
利用常見、常用物品或材料的不同物理性能,如強度、彈性、導熱性和導電性等,對現(xiàn)有的實驗作必要的改進,以提高教學效果。
實例1:演示“電源短路”實驗:傳統(tǒng)的電源電路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一般會有為難情緒或者干脆不做。實驗可改進為用約1㎝長的錫箔紙(口香糖包裝紙)代替熔絲,方法是將鋁箔紙剪成兩端寬中間窄,將電夾夾住,一節(jié)5號干電池,閉合開關,一會兒就能看到錫箔紙燃燒,學生一片驚呼:神奇!讓學生從實驗現(xiàn)象中明白電源短路的巨大危害。
實例2:演示“帶電體吸引輕小紙屑”實驗,學生在小學自然課就已經(jīng)玩過,覺得沒有新鮮感。如果教師把該實驗換成一塊已帶上電的泡沫塑料往某學生頭頂上方,塑料塊未放下時,學生的頭發(fā)突然向上飛蓬。學生必定全堂嘩然、目瞪口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實例3:演示“瓶吞蛋”實驗,將傳統(tǒng)實驗用的雞蛋換成沖水的氣球,扎上口并留有一段細繩。因沖水的氣球大小可調,適合不同大小的瓶口,實驗極易成功,且重復性強,可在多個班重復使用,使學生明白物理來源于生活。
實例4:在學習“摩擦力的方向”時,教師可用兩個毛刷,一個固定在桌面上,一個疊放其上,水平推動毛刷,學生可清楚看到刷毛會受力變形而彎曲。教師可重復推動毛刷幾次,稍加提示,學生便明白刷毛彎曲的方向就是摩擦力的方向,刷毛彎曲的方向正好與毛刷運動的方向相反。由此概括出: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的結論。
三、合理適當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能感受到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
有些實驗是科學家在特定條件下完成的,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演示,只能借助圖片、文字來表述,學生覺得乏味,甚至一頭霧水。利用多媒體技術靈活地放大或縮小物理場景,將物理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如馬德堡半球實驗,雖然在物理實驗室中有馬德堡半球,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互拉,但當年(1654年)時任德國馬德堡市市長的奧托·馮·格里克和助手在馬德堡市廣場上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十六匹馬拉開馬德堡半球的壯觀場面卻無法在課堂教學中重現(xiàn)。利用播放視頻資料,將此過程再現(xiàn)出來,當視頻中拉球的馬兩邊各依次由2匹、4匹、6匹增加到8匹時“砰”的一聲巨響,馬德堡半球才被拉開。這樣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令學生永生難忘,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對大氣壓學習的探究熱情,為教學的進一步展開做好有力的鋪墊。
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學是青少年進人物理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吳亞萍,王芳.備課的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5).
[3]孟昭輝.物理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4]唐秀琴.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教育銜接研究,2004年第5期
[5]張輔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設計原則初探[J].物理教學探討,2008,(21)
[6]侯小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演示實驗與多媒體實驗[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1)
作者簡介:農(nóng)元松(1969.12-),男,廣西百色市那坡人,大專,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物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