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嘉穎
內容摘要:古典文學是中學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模塊,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文化海洋。在充滿古典美的語文課堂里,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精髓。精美的語言、優(yōu)秀的篇章、經典的詩詞,宛如一張張遠航的船票。學生從這里出發(fā),承著詩文、擺渡人生、遙及彼岸,生命便于此成長。本文從賞析古典詩文的角度出發(fā),談談詩文中的禪理意境。
關鍵詞:古典詩文 禪悟 美育
古典文學是中學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模塊,也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文化海洋。在充滿古典美的語文課堂里,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精髓。精美的語言、優(yōu)秀的篇章、經典的詩詞,宛如一張張遠航的船票。學生從這里出發(fā),承著詩文、擺渡人生、遙及彼岸,生命便于此成長。本文從賞析古典詩文的角度出發(fā),淺談詩文中的禪理意境,以求在教與學中收獲“雙長”。
一.宗靜
古語云:“靜能修身”、“靜可生慧”,“靜”是一種自我修煉從而提高感悟力的境界。而古代詩文中的“靜更是一種空靈的意境,給人以澄凈、寧和的藝術感受。
王維詩中的“靜”是一個典型。且不說王維“晚年惟好靜”的誦經習文,就是他詩文中那種通過閑適的山林生活透露出來的靜謐就予人以恬淡與舒暢。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中不著“靜”字,卻寫到琴聲、長嘯回蕩在幽靜的山林里,那一句“明月來相照”更平添了人跡罕至的幽深與寧靜。
《山居秋暝》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更是以動襯靜,反襯出山村的靜中有樂,歡快祥和。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走進這種寧靜的詩意氛圍,學生可以沉下心來,不驕不躁,安安靜靜地徜徉在讀書的天地中,感受來自于詩文的青山、竹林、明月所營造的寧神愉悅,身心自然放松,精神煥發(fā)。
又如王詩《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所言,“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如此美景只能邀請有著相同意趣,笑傲林泉、梅妻鶴子的裴迪一同前往。同樣,這般美景與盛意,也可以在共時的文本對話中傳遞給賞讀中的學生,讓他們心生向往,與古人把臂同游。
靜之美,由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營造,學生做到“入座即靜”便能更好地展開語文學習。教師不妨在課前設置誦讀古典詩詞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朗朗書聲安頓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沐浴在文質兼美的文本中,他們的喧囂與煩躁便煙消云散,能較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寬松、寧靜、自然,知識的源泉便能緩緩地流入學生的心田。
二.篤定
入靜,是“篤定”的前奏。一名學子能擁有從容淡定、凝思專注的心境,他的學習就能獲得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
初中名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何等的篤定與超脫;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里那清麗雋永的“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也為在承天寺那個無眠之夜點染了平和、寧悅??梢?,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是一樣的灑脫!
反觀我們的學生,面對考績的起伏,面對知識的難點,若能以篤定的心態(tài)直面,他們也能在學習中收獲更多的物外之趣。
古代文人墨客通過詩文傳達出來的精神意識,在語文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可以轉化為正能量,給予學生最形象的鼓勵。
三.慎獨
在禪學里、修行中,我們總能看見于荊棘叢林中孓然一身、踽踽前行的獨行者。不論是少年早慧的才子或是皓首窮經的宿儒在求學過程中,很多都自覺不自覺地以“慎獨”的姿態(tài)顯現在他們的詩文中。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蝸居斗室,自娛自樂,以“諸葛廬”、“子云亭”來自比陋室,在物質匱乏的生活中清靜自守,保持高潔的節(jié)操,安然獨處,唯己德馨。其清高的形象,歷來為誦讀銘文的學子們稱頌。
除此之外,高中學段中的《論語》,也有許多士人形象值得稱道。如孔門七十二賢中的顏回不受倉廩之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怡然自得;子由“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萬世師表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們身處亂世,慎言特立,是文學中的賢士,注入到語文課堂中的人格魅力也是經久不衰的。
四.禪悅
也許能關注內心的人更能體察到生命中不易察覺的快意。慎獨,并不孤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于天地萬物間馳騁遨游,便能衍生出許多的“與己自樂”、“與民同樂”、“與天齊樂”。
明朝張岱,漫天大雪中,“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茫茫雪域,人影稀落,他賞雪品酒賦文,好不自在。
歐陽修也曾自言:“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老于其間。”
“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六一居士傳》)
六一居士自喻的歐陽修,一個人很快樂。而在《醉翁亭記》里,他又寫道:“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他的“醉能同其樂”,道出了另一番的樂界。
而宋代大文豪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更打破了宇宙空間的囿限,把你我、天人的境界拓寬到蒼穹漠宇:“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比缓?,他在《后赤壁賦》中羽衣夢道,飛升仙域,那又是極樂!
語文課堂因為有了這些詩文而變得生動快樂,我們的學生能與古人同樂,能在淡淡的書香中感受到沁人心脾的禪悅么?
五.恒持
來自于文學的審美愉悅是實時的,它依賴于文本載體,存在于剎那間的閱讀體驗中。但是,語文中的詩詞美育它之于學生的熏陶則是讓人終身受益的。endprint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如白蓮般的“亭亭凈植,中通外直”的形象,就像傲岸冰潔的高尚士。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堅守自我的清廉,堅持自己的操守,予人以恒持的精神力量。
現在我們的學生身處一個多元文化碰撞,多種思潮沖擊的歷史時代,傳統(tǒng)文化、民族氣節(jié)的傳承與弘揚需要在中小學的人文學科中滲透。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言道:“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彼凇案欢钡耐瑢W中,沒有因為物質貧困而自卑,反而因為精神的富足而泰然自若。他的清貧自守,艱苦學習樹立了一個高風亮節(jié)的士人榜樣。
再看,中國古代的叢林風規(guī),弟子們的修持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所謂“久坐必有禪”。到兩宋以后,許多大儒,都向往禪堂規(guī)模和教育方法,逐漸演變后,這些禪學的形式便成了儒學理學家們的靜坐、講學、篤行、實踐的風氣了。
新時代的學生也應該在學習中養(yǎng)成沉穩(wěn)、靜持的學習品質。盡管新式的學校,有別于禪堂,但是育人的宗旨從來都離不開培養(yǎng)恒持的品質?,F在提倡讀經,就是一個好方法。長久地誦讀諸如《論語》、《孟子》、《莊子》中的名篇,對學生的性格培養(yǎng)有很大幫助。
六.去妄
久學必有悟,學習就是一個接納與去妄的持久過程。學生在吸收知識養(yǎng)分的同時,不斷地調整、重構知識結構,實現自我完善的內化?!叭ネ北闶瞧陂g的必需。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吳均《與朱元思書》)給人醍醐灌頂的警醒;“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更高屋建瓴,“無”字一掃世人的所有“妄執(zhí)”,達到“無所待”的逍遙。
不曉得教師們在授課時如何傳遞這種“無我”與“去妄”,但對于學生們而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反復吟誦而獲得是彌足珍貴的。
因此,語文課堂中,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古典詩文來啟迪學生的智慧,是一條美育的捷徑。
語文教師站在唐代詩歌的巔峰、置身宋代詞海的中央,回望的是隋文學的余波蕩漾,后視的是自初唐四杰以來到開元、天寶文學中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接著到韋應物、劉長卿與大歷十才子。不難發(fā)現,他們的詩文中很明顯地加入了佛與禪道的成分。再環(huán)顧后來元和、長慶間的詩體,乃至晚唐的杜牧、溫庭筠、李商隱等,無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間,而且都沾上禪味??梢哉f,從晚唐開始,歷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間,禪宗宗師們,以詞來說禪,更比比皆是,詩詞都因禪而平添了雋永無窮的韻味。
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些詩文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永遠都是一個歷久常新的課題。正如中國古典文學家葉嘉瑩所言:詩,讓我們的靈魂不死!詩詞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一切知識教育,是一種關乎生命的自我救贖。
期待在“自我救贖”中,尋回宗靜、篤定、慎獨、禪悅、恒持,最終達到去妄、揚善的彼岸。
詩詞,作舟;師生一起激楫,擺渡!
參考文獻
①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3,1
②陳佳民,柯漢琳.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課本(粵教版)[T]2009,7
③劉彩霞,劉春.新課標下高中詩歌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1
④柯漢琳,陳建偉.語文[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7
⑤張秋林,邱建果.中國詩詞名句鑒賞辭典[M]·21世紀出版社2005,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