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馨桐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上海 200444)
蔣廷黻(1895年-1965年),湖南邵陽人,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史學家?!吨袊贰肥鞘Y廷黻于1938年寫成,雖然篇幅短小,只有僅僅5萬字,但卻并不妨礙作者以最言簡意賅、易于理解的方式,將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作者當時所處的1938年近一百年的歷史論述完整,成為近代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被后人譽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山之作”。
《中國近代史》全文貫穿著“以史經(jīng)世”的著史思想,從外交史入手,以中國近代化為全文主線,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全面描寫了中國坎坷曲折的中國近代史和近代化歷程。從人盡皆知的鴉片戰(zhàn)爭到“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從農(nóng)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到揭竿而起的義和團運動,從最初的變物到“百日維新”的變法,再到辛亥革命興起的變制度,每一個大事件的背后,都書寫著不同時代不同人同樣的救國之心,記錄了不同的艱難歷程,在矛盾和抗爭中改進,一步步走向近代化。
近代化包括各個方面,經(jīng)濟、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等多個層面,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tài)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jīng)濟的工業(yè)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在西方又被普遍稱之為資本主義化。
但是,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并不同與一般的西方國家,由于我們的近代化進程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正式拉開帷幕,發(fā)展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時期,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們自己的近代化歷程。近百年的時間里,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中國的近代化事業(yè)二殫精竭力,甚至流血犧牲;但眾所周知的是,近代化的過程并沒有那么順利,一代又一代的有識之士對中國近代化面臨的特殊國情沒有正確認識和把握,從而在追求近代化的路上走了不少彎路[1]
19世紀以來,世界局勢風起云涌,工業(yè)革命此起彼伏。而此時的中國,依然沉迷于大國泱泱的美夢之中,固步自封,不肯與外界交流,鴉片戰(zhàn)爭之前,英國率先主動外交,兩次力圖和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和貿(mào)易關系,然而都以失敗而告終。從這個層面上,映射出中國與外國的基本態(tài)度,為我們鴉片戰(zhàn)爭前后鮮明的對比埋下了導火線。正如蔣廷黻所說:“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人平等,正如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人不愿給我們平等”。
直到《南京條約》簽訂,一直都是撫夷派掌控大局,甚至推崇所謂的“遠交近攻”、“自由競爭”,妄想美、法得到好處能夠幫助我們牽制英國,導致了無盡的后患,在這之后,剿夷派又占據(jù)上風,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于是,近代化的開啟就在國際關系的被動之中,剿夷派和撫夷派的更替之間,拉開序幕。這一系列的事件,徹底暴露了我們自身的無知,落后的法制,以及和國際潮流的脫軌。是好事也是壞事,我們在這大動蕩的關頭迷迷糊糊栽入世界的軌道和近代化的浪潮之中。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撫夷派和剿夷派徹底低迷不振,這一時期中國的狀況可謂是內憂外患:冗官、人口鵬展、吏治腐敗,國外面臨外強侵略。即便守舊、迂腐的國民性依然難以撼動,但是,出于一顆赤城愛國之心一批有志之士開始了近代化的最初探索。
這些先行者里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一個是士大夫階層,一個是農(nóng)民階層。農(nóng)民階級的嘗試,是以洪秀全為首領的太平天國運動,但太平天國最大的問題在于只重視宗教革命和種族革命,在對待社會革命上卻很消極,這種方法,既無法復興民族,也不能團結人心。士大夫階級的嘗試,是由曾國藩所引領的湘軍隊伍,湘軍最初的轟轟烈烈也來自于和清廷軍隊截然不同的士氣氛圍,但是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
這些最初的嘗試,可能在他們自己看來,并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近代化意識,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改變和探索與近代化之間的關聯(lián),但無論如何,他們這一批先驅者開始行動了,盡管是在這舊社會的循環(huán)套里。
洋務運動:
一系列波折之后,先后打著“自強”、“求富”旗幟的洋務運動就此開始,以恭親王奕欣、文祥以及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一批人在京內京外一起推動,掀起自強運動,制定了“以夷制夷”總方針。
自強運動正式開啟了以國防為中心的近代化進程。其中包括:1、開設兵工廠,更新軍器。2、留洋派遣,先進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3、近代化交通。4、支撐前幾項花銷費用的民用企業(yè)。這一場浩浩蕩蕩的自強運動最終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隨著被擊敗的北洋軍隊一起
沉入大海,這一場戰(zhàn)爭敗的很讓人感到不值,世界排名第八的中國海軍輸給了排名十一的日本海軍,這就從根本上反映出了洋務運動的不足,革新的器物并不比他國差,但卻因為依舊陳腐的思想而打了敗仗,這不僅僅是一場戰(zhàn)爭的失敗,而是一次綜合較量的失敗。
戊戌變法:
于是近代化的進程從器物層面開始轉移到上層建筑層面,即政治制度。甲午戰(zhàn)敗之后,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樣一來,國家徹底面臨滅亡的境地,舉國上下群情激昂,救國之潮涌現(xiàn)不斷,但大多數(shù)也只是停留在有心但卻無用的言論層面,只有極少真正可行的方案,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知識分子提出了合乎實古訓、又適宜時局的方案——建立君主立憲制,掀起百日維新運動。然而這涉及到太多當權者的利益,于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奮起反抗,戊戌變法也就此失敗。
孫中山的民族復興方案:
1911年開始,孫中山一路成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從思想層面完全革新,提出一套新的方法論,順應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本書的近代化歷程就此截止到1938年,雖然沒有講述到民族復興、偉大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但是卻完整描述了近代化從器物到制度最后到思想以及各個層面的滲透,拋開細節(jié)來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順應發(fā)展的道路。
對于蔣廷黻先生從近代化的角度去描繪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歷程,筆者有以下個人體會:
第一,將中國近代化歷程放置于國際環(huán)境之中,蔣廷黻作為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和史學家,其論述近代史的視角不僅僅停留于國內視角,而是以全面的目光,從國內、國際共同出發(fā)。
從打開國門的鴉片戰(zhàn)爭到一敗涂地的甲午海戰(zhàn),再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我們總是容易把這一段以戰(zhàn)爭為外衣的外交史看作是完全的被動侵略史,然而蔣廷黻先生卻在這些苦難的背后看到了中國發(fā)展的機遇所在,從史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外部的力量不僅僅會給我們帶來壓迫,這個過程并不是我們一味被動接受,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從客觀上加速了我們近代化的腳步,用凌厲的他者視角,剖析了世界潮流影響下的近代中國。
第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說有其獨到之處。在我看來,蔣廷黻先生對于傳統(tǒng)歷史中的英雄主義應該是堅決反對的,并且擁有一套自己的評論體系。以林則徐為例,對于林則徐的定論向來是民族禁煙英雄,在中英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一直以強硬的對外態(tài)度和剿夷的觀點得到人們的支持,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而蔣廷黻看到的確看到他鐵腕英雄形象背后的真面目,有變革想法,也有廣闊超前的視野,但卻為了個人清譽,隱忍吞聲,不敢變通,這種矛盾的民族英雄形象被蔣廷黻一眼看穿,不僅如此,他也看到被喊為“賣國賊”,替林則徐的剿夷失敗而承擔全部責任的撫夷派琦善,他才是那個真靈活思變的人,但這并不代表蔣廷黻先生在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中顛倒是非,這恰恰是最令人欣賞的地方,客觀評述,對事不對人的著史風格。
第三,蔣廷黻作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做到客觀著史,不摻雜進自己個人的政治觀點實屬不易。傳統(tǒng)史學的其實主要停留在國家的政治史和軍事史方面,這樣一來,很難不受政治導向和政治輿論的影響,蔣廷黻先生身處其時,身在其位,能夠以通俗客觀的方式陳述出這一段近代史,自有其可貴之處。
最后,整篇文章反映了蔣廷黻先生“以史經(jīng)世”的思想[2],對治亂興衰作出價值判斷而為當世社會尋求歷史借鑒,尋求一種民族自救的途徑;表達了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的強烈愿望,并為此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中國在內憂外患面前,必須向西方學習,對外開放,改革內政,奮發(fā)圖強,走上近代化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