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鑫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路怒癥”一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指人帶著憤怒的情緒在公路上開車。汽車、卡車、貨車或者其他的機動車駕駛人員在開車的時候易產生較強的攻擊性,容易做出越格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帶有鄙視意味的手勢、言語上的侮辱、威脅強迫等等。這一說法起源于美國上世紀80年代,新版的牛津詞典將路怒解釋為人在交通擁堵或不順的情形下產生額外的交通壓力,壓力過大易導致憤怒的情緒?!奥放Y”的發(fā)作會導致當事人襲擊他人,使得其他人受到傷害;在醫(yī)學界,將路怒解釋為陣發(fā)型暴怒障礙,在現實中表現為多重怒火瞬間爆發(fā)出來,如果出現路怒這種情況,很容易發(fā)生口出威脅、動粗等現象,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在現實中存在很多路怒癥的司機,但是很多人都難以意識到這一點。
在駕駛的過程中,人們形成“路怒癥”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在駕駛車輛的過程中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現實中遇到一點點問題容易產生失控情緒,在情緒波動的驅使下不停的按喇叭和打閃燈等,造成氣氛緊張,更有甚者產生罵人、動手的沖動;第二,在駕駛車輛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自認為開車的技術比較厲害,經常存在急剎車或者突然加速的現象,致使和前面的車比較靠近,又或是會有跟別人“頂?!钡男膽B(tài),喜歡和別人爭個高低,故意去攔住別人的車道;第三,在駕駛車輛前后脾氣反差比較大。開車和不開車的狀態(tài)完全不一樣,在生活中溫文爾雅的人,在駕駛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較為粗魯的一面。
“路怒癥”是一種個體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主要表現為心理焦慮,其實質是由于在社會壓力狀態(tài)下的一種心理應激反應。在馬路上由于車多路窄,由此很容易造成人情緒的激化,導致車禍的產生,所謂的“馬路殺手”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路怒癥”造成的。對于當今日益增多的“路怒癥”患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私家車輛再也不是稀有物品。另一方面駕駛證通過率的逐年增高,我國新手司機比例也越來越大,其中很多人只是認識到自己拿到駕照卻沒有意識到開車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平日駕駛行為易受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實質為了避免“路怒癥”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在進行駕駛證考試中應更多的加強駕駛心理的學習而不是光學習駕駛技術。
2015年由“路怒癥”引起的成都女司機被暴打事件引起人們的關注,由于成都女司機強行變道引起了男司機的不滿并暴打女司機,在事件被曝光之初,網友將矛頭指向施暴者,認為這是典型的“路怒癥”,但在行車記錄儀視頻公布后,劇情反轉,70%以上的網民認為本起事件責任在于女司機一而再,再而三的別車挑釁,由此產生這一案件。這就是典型的由“路怒癥”引起的慘劇。繼這一事件后又有多起由“路怒癥”引起的慘案爆發(fā)。
一種屬于仇富心理,在行車的過程中有的司機看到別人開著豪車,比自己的車檔次高,會不由得羨慕和嫉妒,產生仇富心理,在開車的過程中進行刁難等等,這是一種現實的扭曲的心理,在個人的認知上出現了偏差,是一種病態(tài),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道路的安全。
一種屬于遷怒心理,馬路行駛的過程中,很多司機喜歡和其他司機競爭,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如果自己超過了對方,就會感到很高興,但是如果被對方超過了就會十分的懊惱,覺得自己被別人侮辱了,在這樣競爭的過程中就會遷怒到對方,由此產生報復心理,并且在不斷的競爭中很難克制好自己的報復心理。在行駛的過程中,有的人看到別的司機有錯誤或者有不守規(guī)矩的地方,雖然并沒有阻礙到自己,但是就會引起自己憤怒的情緒,然后產生報復心理和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成都女司機案件中就這樣,女司機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挑釁,引起男司機的不滿,最后男司機通過武力來解決問題,問題和矛盾被激化。
一是打閃光燈、鳴笛。在行駛的過程中,當看到前方的車行駛的較為緩慢會很不耐煩,開始不斷的按喇叭和打閃光燈,更有甚者在超過前方車輛后搖下車窗破口大罵,導致雙方的情緒均被破壞,開車上路就會存在隱患。
二是別車。很多司機為了快速到達目的地不顧一切地強行切入他人的車道,或者為了趕時間,故意去攔擋別人進入自己的車道,有的司機為了挽回自己所謂的顏面,會強行加大油門進行趕超,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三是飆車。有的人為了彰顯自己的車技,在馬路上開車超過一般車速,但是這樣的飆車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不小心撞到沒有防備之心的人等等,對于其他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隱患。
主要為撞車傷人。這在行駛過程中屬于危險駕駛,由于自身的情緒不佳,有的司機會為了一時的泄憤而出現撞車或下車挑釁、用物品去投擲其他車輛等現象,造成車輛受損或其他司機受傷,既損人又不利己,同時也會對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飆車導致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對公共場所的公共設施損害,導致其他人無法使用公共設施。
“路怒癥”是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的表現,一旦染上“路怒癥”,人們就會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在道路上行駛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違章的行為,看似非常正常,但是這些對于司機來說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借這樣的一個機會把自己壓在心底的抑郁情緒宣泄出來,馬路上的一些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這也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心情郁結的表現,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xù)太久容易讓人產生消極的情緒,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行駛的過程中,司機情緒的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分散其注意力、駕駛技術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揮、疲勞駕駛或感情用事等現象,在此影響下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幾率,嚴重影響道路的安全。一旦“路怒癥”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也很有可能給社會帶來較大的破壞,例如,因為“路怒癥”故意傷害和攻擊他人造成他人和社會損失,更有甚者可能會引起連環(huán)的反應,造成重大事故的發(fā)生,影響社會公共秩序。
一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由于“路怒癥”是我國近年來出現的比較多的狀況,在很多問題上人們都還無法對其進行界定,在國家層面上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也相對滯后,很多問題出現后沒有一定的依據對其進行判定,在行駛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法規(guī)對司機進行約束,目前在交通的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人們主要依據我國現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駕駛證使用規(guī)定》等幾部法律,但是這部法律沒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路怒癥”相關問題的處理也沒有給出很好的說法,在“路怒癥”產生之后就會造成責任人難以判定和無法進行相關的責任界定等問題。
二是國家對交通系統(tǒng)的安排不合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擁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使得原有的機動車道變得超負荷運行,現有的公路設施跟不上車輛增加的速度,原有的道路設計也不適應現有的交通運行。雖然有關部門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車輛的疏通,以保證交通的通暢。但交通擁堵的形成原因除了受基礎設施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天氣狀況、長期沒有停車位或者司機長時間駕駛等等,這些原因是有關部門無法進行調和的,而這樣的環(huán)境又極其容易讓人產生不安的情緒。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違章車輛的行駛,很容易造成道路擁堵,人們出行困難,特別是在上下班的時間,長時間的堵塞易引起人們的情緒波動,增加事故的發(fā)生的幾率。
三是國家宣傳不全面。由于“路怒癥”是近幾年在行車過程中出現的癥狀,很多人對于這種現象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這類癥狀無可厚非,對人們沒有較大的影響,但是日積月累之下,這種情況越發(fā)嚴重,加之國家和自身都沒有進行一個較好的心理疏導,長期以往使得人們上路行駛的時候不自然的就會產生憤怒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廣告宣傳上,國家對于“路怒癥”的相關宣傳少之又少,對于人們的心理疏導和教育較少,造成人們對于這方面的認知也很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亞健康的狀態(tài)。
四是國家執(zhí)法不嚴。隨著人們生活的水平的提升,擁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想要在行駛的過程中有一個較好的行駛環(huán)境除了引導司機有一個較好的行駛習慣之外,還需要加強國家的執(zhí)法力度,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國家在執(zhí)法力度方面明顯不足,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難題無法很好的解決,加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使得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例如,很多情況下無法對車輛進行很好的監(jiān)控,一些司機會在自己較為熟悉的路段鉆空子,在行駛的過程中出現違章的現象,諸如超速、別車、對他人進行言語或動作攻擊等行為,很多情況下對于這些現象都無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無法對這些現象進行有效的懲處,只能任其發(fā)展。
一是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縱觀當今社會人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自身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加,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需要學習和提升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在生活中不得不加快自身的步伐,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社會落下。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多人都是行色匆匆,特別上下班時間是高峰期,在路上的人很多,并且堵車比較嚴重,而這個時間段也正是人們最趕時間的時候,兩者出現較強的沖突,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很容易引發(fā)人們的不滿,“路怒癥”發(fā)生的概率就會增加。
二是社會公共道德價值觀的變形。受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部分人變得浮躁、焦慮、不寬容,很多優(yōu)良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被一些人無情踐踏,禮讓三先、以和為貴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些人身上逐漸消失,很多人一心想著出人頭地,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很少有人能夠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現實中遇到的事情,除此之外,現今的人們會遇到很多的外在壓力,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壓力使得人們遇到一點小事情或者吃一點小虧就會變得很憤怒,暴躁的情緒就會很容易引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路怒癥”也就很容易產生。
三是社會攀比風氣的盛行。飛速發(fā)展的節(jié)奏使得現代社會變得“物欲橫流”,現實生活汽車不僅是一種代替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更多的人使用它來進行炫耀,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而這種攀比心理也極其容易引起“路怒癥”。例如,在行駛的路上,開奧迪的司機也許可以接受被寶馬超越,但是如果被奧拓超越就不可容忍,在潛意識里面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因為這樣的炫富心理和優(yōu)越感,使得在行駛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出現很多的摩擦。除此之外,在行駛的過程中人們處于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里,具有相對的隱蔽性和匿名性,這樣的條件使得人們更容易產生攻擊心理。
一是從生理方面出發(fā)。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統(tǒng)計,有48.1%的人因為在路上遭遇到堵車狀況而情緒不佳導致憤怒,有39.8%的人因為被別人影響到自己的行車而造成動怒,有29.7%的人因為周邊的車輛堵塞和超車而動怒,有26.6的人因為別人違章而動怒的,還有22.9%的人因為新手開車不懂規(guī)則而動怒的。由于外在的多種原因而造成了很多人在開車的過程中心情不好,情緒受到波動,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心情不好,外在條件的施壓使得很多司機做出不良的反應,由此產生路怒。
二是從心理方面出發(fā)。在路上行駛的過程中往往路況比較復雜,由此也會導致人們的心理壓力比較大?,F今私家車不斷增多,但是公路方面的硬件卻跟不上,越來越差的路況導致人們在開車的過程中較為緊張的情緒,在長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下,人們很容易就變得緊張,緊張的心情就會導致人們容易憤怒;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開車的過程中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yōu)越感,就會產生無所顧忌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在開車的表現上就是不顧一切地橫沖直撞,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多的是總是認為是別人的錯,當別人的行駛過程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情況吻合的時候就會憤怒,充滿激怒感。
由于國家、社會和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路怒癥”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遏制,那么勢必會產生更大的問題,根據“路怒癥”產生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和控制:
國家層面。隨著機動車的迅猛發(fā)展,原有的道路和設計必須進行一定的改進才能夠適應現實的發(fā)展,政府應該履行好自身的責任,對現有的道路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調查和研究,通過科學合理的決策對現有的交通系統(tǒng)進行改造,強化道路系統(tǒng)的硬件功能,完善軟件服務。如在道路中發(fā)展公交系統(tǒng),設立中轉站,建立能夠舒緩交通的高架橋,完善不合理的高速道路,加強道路的疏通能力,保證道路運行的安全和暢通。
社會層面。在行駛過程中人們出現情緒波動主要由于車輛違章、堵車、新手上路、其他別的情況等等進而產生“路怒癥”。想要更好的改善這種情況,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倡禮讓、寬容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要相互理解,同時還要宣傳每個人都應該遵紀守法,從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心情駕駛,微笑待人,共同營造和諧文明的友好社會,推進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個人層面。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調節(jié)意識。平時可以通過加強鍛煉的方式進行自我的情緒的宣泄,保持自身輕松的好心情,如果覺得自己情緒比較激動,可以尋找代駕或者選擇其他的方式出行。當自己發(fā)現連續(xù)多天有比較嚴重的表現時,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通過尋求心理醫(yī)生的方式進行治療,讓自己早日恢復輕松的狀態(tài)。
一是情緒療法。合理情緒治療也叫做“理性情緒療法”,現實生活中主要應用于由于不合理的信念所產生的情緒困擾。合理情緒治療被歸納為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因此也稱其為認知行為療法。在出門前如果感覺自己的心情和情緒不好,首先要學會給自己減壓,尤其是在天氣比較炎熱的時候,人更容易暴怒,就需要讓自己更加冷靜,平時可以多吃些蔬菜水果、喝檸檬水、聽舒緩的音樂等,讓自己充分的冷靜下來之后再進行駕駛。
二是行為療法。行為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這一方法已經存在很久,在操作的過程中針對性較強,療程短,見效快。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讓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自身的體育鍛煉,通過鍛煉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釋放壓力,提升被外界干擾的抵抗力。另外,可以在出門之前做好相關的準備,有充足的時間留給自己才能夠以較平和的心態(tài)來駕駛。同時對自己行駛的路線要有充分的認識,對時間的預計要足夠和充分,保證自己能夠較好完成自己要做的事。
三是認知療法。在開車的過程中,為了較好的防止“路怒癥”的出現,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于自我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知,盡量不要受到外界太多的干擾。當遇到外界一些干擾的時候,要盡可能的控制好自己,在內心告訴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才能夠讓自己有更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