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高考生
列夫·托爾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達到完善,而在于越來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書里,攢聚著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閱讀人生之書,你便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接近于生命的完善。
開頭點題,符合“考場作文入題要早”的原則。后一句改動之后,先揭示了“人生之書”的價值,后點明了閱讀“人生之書”的意義,語義明晰。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此言得之。人雖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卻不孤立。人要從外在的世界中獲得生命的體驗充盈自己的人生;再在內(nèi)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而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和品位。依我之見,生命當有向外的觀察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先讀好“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生命還須有向內(nèi)的自省,這就要求我們還要讀好“心靈之書”,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讀人生之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完善自己生命的過程。
這段話的后半部分經(jīng)過修改,將“向外”與“向內(nèi)”的“讀書”之舉與人生的“三本書”聯(lián)系起來,承上啟下,言簡意明。
三本大書正代表著知識、閱歷和內(nèi)心,它們在一個人的生命構(gòu)建中有著重要意義。誠如博爾赫斯所言:“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币槐颈尽坝凶种畷蹦耸蔷袷澜绲幕?,扎實地鋪設(shè)好地基,才會使我們的精神大廈挺拔巋然。而閱歷則是個體從社會、自然乃至整個世界中獲得的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它是形成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chǔ),是豐盈我們精神世界使我們免于精神饑寒的珍饈?!靶撵`之書”則告誡人們必須有一種“反求諸己”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觀照自我”的禪語。人只有學會和自己對話,人的精神世界才會亮起一盞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燈。
將“書籍”改為“有字之書”,表達更為準確。將“有字之書”喻為“鋪設(shè)精神大廈的基石”更能揭示“有字之書”的意義。
將“無字之書”喻為“豐盈我們精神世界使我們免于精神饑寒的珍饈”,揭示出“無字之書”的不菲價值,富于文采。
將“心靈之書”比喻為“一盞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燈”,彰顯了“心靈之書”對每個人的重要意義;對原文“三本書”的譬喻的修改,使“三本書”各自的獨特內(nèi)涵得到更為準確的揭示,讀“書”的意義也就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
反觀當下,人們汲汲于紅塵世界的財富、功名,以致忙得焦頭爛額,又怎會沉下心來閱讀品味“人生之書”?以簡單的地鐵現(xiàn)象為例,當歐美國家的乘客們都自覺地在地鐵中閱讀書籍時,中國地鐵上的青少年卻浪費著寶貴的碎片時間去轉(zhuǎn)發(fā)段子、瀏覽明星八卦。浮躁喧嘩的其實不只是狹窄的車廂,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試問,當一個人連最簡單易讀的“有字之書”都不愿靜下心來品讀,更遑論去品味“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因為沒有閱讀“有字之書”這本“入門讀物”,“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便會如同天書,更難以讀懂,讀透。
這段稍作修改,突出了讀“有字之書”是讀書的基礎(chǔ),不讀“有字之書”,其余兩本書便無從讀起。
讀書既可以建設(shè)自我,更能影響他人。愛默生曾說過:“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應當問他讀的是什么書?!比绻麛U展到人生的大范圍來分析,看一個人更應當看他所展露的是什么樣的“人生之書”。當一個人讀書達到一定境界,即“越來越接近完善”之時,他自己就會如一本大書,迸射出光彩照人的魅力,以至于影響著其他的讀者。如蔣勛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觀察和向內(nèi)自省而不斷尋求和自我對話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羨的“一朵花的美麗”那樣綻放著,點染著這個世界,美化了千千萬萬個讀者的精神空間。
修改之后,對這一段內(nèi)容更加充實,語義更為明晰,對“讀書”意義進行適度拓展——即“讀書既可以建設(shè)自我,更能影響他人”。
讀人生的三本大書,不是完全拋卻對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內(nèi)心中的精神世界的構(gòu)建。誠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質(zhì)世界的地基上?!弊x人生的三本大書,是要人們能夠有一個精神的“舒適區(qū)”,這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體悟和記憶。
人的生命會在人生之書的閱讀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繹。那么,我們何不沉潛下來,于夜闌人靜之時品讀“有字之書”,思考“無字之書”,觀照“心靈之書”?
讀文化典籍,行生命之路,尋完善之境——人生若此,夫復何求?
將第一句中的“讀人生之書”改為“讀文化典籍”,跟下面兩句并列,因為“行生命之路,尋完善之境”指的是讀“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再加上一個反問句增強收束的力度,促人反思。
升格效果
升格之后的文章,首先對人生的三本“必讀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闡釋分析清楚明晰,尤其是比喻的運用,形象貼切,深入淺出,將“讀書”的意義闡述得既通俗易懂又精準到位。二是對人生“三本書”之間關(guān)系的分析富有新意——“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三本書之間是一種由外及內(nèi)、由客觀而主觀、由知識層面而精神層面的層進關(guān)系,讀好前一本書乃是讀好后一本書的基礎(chǔ),而后一本書又是對前一本書的升華。三是對讀書的意義作了適度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拓展,即讀書既可以建設(shè)自我,更能影響他人。整篇文章脈絡清楚,語言精當,有理有據(jù),對比鮮明,說服力和感染力兼?zhèn)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