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模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歷任日本天皇即位典禮之后,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這被稱為“大嘗祭”?!吧駠L祭”是9月新稻初熟時,先請神靈品嘗,之后后裔天皇享用的祭祀活動。天皇用當年收獲的清潔新稻穗祭祀“天照大神”。這是一場徹夜祭祀,和神一起進餐,從神那里傳承性靈、國魂,標志其成為獲得神賜力量的統(tǒng)治者。“新嘗祭”在陰歷十一月舉行。意在感謝神靈,慶賀稻子豐收。祭祀中,天皇將新稻敬獻諸神。
稻作與日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特別是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敬畏自然,覺得大自然神秘,不可違逆,認為有神靈的恩賜,才有了五谷豐登的富饒生活,因此有關稻的祭祀活動頗多。隨著國家與文化的演變,祭祀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基本的象征意義還是一樣的。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人工培植水稻的國家,早在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開始將大米作為主要食糧。之后,水稻經(jīng)過“稻米之路”傳入日本,并成為日本飲食文化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經(jīng)歷了這樣的歷史,日本形成了以稻米為中心,輔之以魚和蔬菜的食物體系。①
在先秦時期,中國稻谷和稻作技術(shù)開始傳入日本,傳播途徑分為兩條,一條是海上“稻米之路”,從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傳入日本九州地區(qū),另一條被稱為陸上“稻米之路”,即經(jīng)由朝鮮傳入日本,正因為日本稻谷種植源自中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大米在日本被稱為“唐米”。由于日本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合大米種植,因此很快在日本傳播開來,成為日本最重要的農(nóng)作物。
日本水稻品種繁多,其中名氣最大的有七種:越光米、“一見鐘情”、夢美人、秋田小町、滋雅米、日光米、那須之光。
在以上中被看作日本水稻象征的是產(chǎn)自日本新瀉縣的越光米,其中尤以魚沼市所產(chǎn)最負盛名,被視為日本高級大米的標志,越光米香糯柔軟,口感極佳,價格也較高。秋田小町產(chǎn)自本州東北部的秋田縣,秋田米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極高,外觀潔白如玉、口感軟滑芳香,被稱作米中極品,即使在日本也是一種珍貴的食材?!耙灰婄娗椤碑a(chǎn)自宮城縣,宮城縣土質(zhì)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日本優(yōu)質(zhì)大米的重要產(chǎn)區(qū),“一見鐘情”黏度較好、入口柔軟,而且其產(chǎn)量相對較高,因此在日本“一見鐘情”廣受歡迎。夢美人(又名“夢美利可”)產(chǎn)自北海道,口感香甜,味道濃郁、極適合做壽司或飯團,被稱為日本大米的后起之秀,大有超越越光米之勢。滋雅米產(chǎn)自本州北部,外觀潔白,黏度和甜度非常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日光米產(chǎn)自熊本縣,是越光米的雜交品種,入口綿軟,是制作便當?shù)睦硐朐?。那須之光產(chǎn)自本州中部的栃木縣,也是越光米的雜交品種,色香味三者的結(jié)合十分完美,也是制作飯團和便當?shù)牧己檬巢摹?/p>
日本水稻品質(zhì)優(yōu)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稻米種植以粳稻為主,一年一熟的粳稻在食用品質(zhì)上無疑要強于一年多熟的秈稻;二是日本注重對水稻品質(zhì)的改良,日本較早進入發(fā)達社會,更加關注食材品質(zhì),因此,積極利用現(xiàn)代技術(shù)進行品種改良,選育出更好的品種;三是日本大米優(yōu)良的品質(zhì)與其特殊的土壤、氣候、光照等自然因素有著緊密聯(lián)系。
水稻一直是日本料理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食材,與視為日本料理象征的刺身相比,大米在日本料理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其實,大米才是日式料理真正的靈魂,日本料理文化往往從米文化開始。
首先,外來飲食對大米的需求:大米是日式料理的基礎。除了白米飯本身,在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家常美食中,大米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如蓋飯,蓋飯的起源就是白米飯;如飯團同樣以米飯為基礎,只不過是在其中加入梅子丁、三文魚丁或金槍魚丁作為配菜;如日式炒飯,炒飯制作和飯團類似,同樣是以米飯為底進行,輔以配菜;如咖喱飯,咖喱米飯風靡日本,若無米飯,則無咖喱飯。
其次,本土飲食對大米的米飯也是制作壽司的基礎食材。同刺身一樣,壽司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征,對壽司而言,米飯的意義十分關鍵,壽司米飯必須具有如下特征才能和刺身的搭配相得益彰,黏度高、富有彈性、外表潔白、米粒圓潤、芳香甘甜的大米方可作為壽司米,因此日本壽司店對大米的選擇十分謹慎,要求之苛刻不亞于對制作刺身所需新鮮海鮮的選擇。因此,在日本含有直鏈淀粉較少、非常耐洗的越光米成為日本壽司店的首選。
其三,米飯對日式料理器皿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由于對食用米飯的重視,日本人非常重視對盛飯器皿的選擇,美濃燒、九谷燒、波佐見燒、清水燒等日本著名陶瓷品牌都非常重視對碗的燒制。在日式器皿中,精致的日式茶碗,但其主要的功能是盛飯。②
今天,大米已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基礎載體。一方面,透過大米我們可以觀察到2000年來東亞文化圈的交流,也可以借助大米觀察日本歷史的演變,特別是明治維新以來的近代日本史。另一方面,日本在大米技術(shù)改良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它所體現(xiàn)的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值得我們中國人借鑒學習。
注 釋:
①[日]原田信男,著,周穎昕,譯.日本料理的社會史-和食與日本文化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4.
②[日]柳田國男,著,潘越,吳垠,譯.明治維新生活史[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