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矛
(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全面深化改革共識是指國家在推行改革政策時能夠在思想能夠高度統(tǒng)一,行動上保持一致的一種共同意識。簡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共識就是一種社會全民共識。我國已經進入到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中國力量,必須要與時俱進地不斷革新我國的改革共識。全面深化改革共識是支撐改革的思想支柱,是引導改革的一個理性目標,是凝聚人心的強大合力。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堅強統(tǒng)一的改革共識作為其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理論武器,那么這個國家的改革將會舉步維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斷融合,尤其是一些西方社會思潮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沖擊,我國的改革共識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從改革開放的近40年的改革路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改革共識的“破裂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國改革共識已經破裂,換言之,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所形成的改革共識已經失去其合法性和正當性。第二種是改革共識的“流失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受西方社會思潮影響,認為我國改革共識已經失去最純碎最基本的改革核心和改革共識,已經被西方文化思潮所沖淡和同化。第三種是改革共識的“替代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認為中國的改革共識既沒有被“破裂”,也沒有“流失”,而是形成了一種新的發(fā)展共識,這種共識已經替代了改革開放最初所形成的改革共識,因此這就是改革共識的“替代說”。
事實上,當前我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對改革開放的二次推進,是對改革開放的全面化和深度化。改革開放所形成最基本的改革共識,比如說:“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自己的國情搞建設,“摸著石頭過河”,利用政治權威推行改革等改革手段,這些都是前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所形成的正確科學的改革共識,是經過時間和實踐考驗的,是正統(tǒng)的改革共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對全面深化改革共識進行升級,“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
從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習近平的治國理政理念的核心,對于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和黨的制度建設等方面所出臺的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為“全面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良好的改革環(huán)境,使改革能夠實現突破性進展。
從1978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1992年南方談話,中國改革經歷了十多年的發(fā)展,這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是堅持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的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共同追求利益一個的改革過程。隨著各個集團部門的權力不斷擴大,其利益在追求最大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了一種僵化的政治格局,透漏出一些矛盾和問題。在十八大以來改革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到了“攻堅區(qū)”和“深水區(qū)”,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目前在改革之路上所遇到的重重阻力,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改革之路,就像一個人鏟雪,隨著鐵鏟中雪的不斷堆積,鏟雪也會越來越困難,因此就需要鏟雪的人將鐵鏟中的雪倒掉,重新鏟雪”。習近平總書記在蹄疾步穩(wěn)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將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力、利益、矛盾一體化的僵局打破,輕裝上陣,全面進行深化改革。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取了驚天動地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奇跡,同時在國際地位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初步形態(tài)的改革開放共識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面對不同的世界局勢和國情所做出相應的改革。對全面深化改革共識所產生的影響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改革開放共識中所積累的最寶貴的經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和世界局勢復雜化,當前的改革共識已經不能完全處理當今改革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貧富差距的擴大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塌方式腐敗的惡化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等這些問題,引起了各個階層對改革的新思考。同時,我國改革發(fā)展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新常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面臨著速度下降、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等難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3]。
因此,面對這些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順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時俱進地凝聚新的改革共識,以應對在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使改革更加全面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共識的顯著特征主要體現在改革范圍的擴大化,改革領導體系的層次化和改革方式的多元化。
第一,改革范圍的擴大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的會議當中,全面深化改革小組一共部署了616項重點領域的改革任務,并將改革任務圍繞中心聚集、排出優(yōu)先順序,重點推進,全面發(fā)展、深處發(fā)展的戰(zhàn)略部署。在十八大通過的《決定》部署中,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并將其改革的范圍延伸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明建設、黨的建設以及軍隊與國防建設等眾多領域。
第二,改革領導體系的層次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該小組主要從宏觀的角度總體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tǒng)籌協(xié)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堅持發(fā)揮中央領導小組的核心作用,推動全面落實改革的各項任務。同時,該領導小組還設立六個專項小組,涵蓋經濟與生態(tài)、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紀檢等改革領域。中央軍委軍隊和國防改革領導小組又涵蓋了軍隊和國防領域。
第三,改革方式的多元化。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所推行的改革與開放的政策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產生的,為了能夠將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鄧小平等一些革命老同志臨危受命,通過其政治權威強大的政治氣魄順利推動了改革共識的形成。在改革開放政策推行的過程中,由于農民群眾飽受饑餓,知識分子遭遇“極左”政策之害,因此,改革開放的政策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可和實行。但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始,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多元文化的沖突以及多方利益團體的矛盾,不能單單依靠這種政治權威的方式推行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加強了頂層設計,設置了中央領導小組,中央軍委軍隊和國防改革領導小組,推行其改革政策全面化和深度化。同時,將頂層設計、重視民主協(xié)商和“摸著石頭過河”三者結合起來,以達到對改革理念在認同性和操作性上的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動性方面,還注重網絡媒體、社會組織等“共識介體”的建設,促進改革共識觀念的升級。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還要繼續(xù)凝聚改革共識,理性認知中國國情,增強改革的前瞻性和普遍性,構建一種有效的思想整合機制,在尊重社會思潮多樣性的同時要學會對每一種思潮要進行合理性的吸收,在推動改革共識的過程中要注重改革互動方式的全面化、多元化,利用政治權威、加強頂層設計,同時還要注重協(xié)商民主的作用,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不斷地前進,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進行。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7.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