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親 徐 蓉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1],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累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學習社會所需的各種知識技能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下將從教師、家長、學生以及家校合作四方面提出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策略。
學校教育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至關重要,其中教師的引導和教育又是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應從課前、課上、課后以及課后延伸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加以糾正和引導。
課前制定學習計劃。課前好的學習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課前預習、合理制定學習計劃方面。首先,在小學,培養(yǎng)小學生課前預習良好學習習慣時要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要提出合理到位的預習要求。具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課上集體預習(課上沒有完成的同學可以課后自主完成預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尤其是低段學生)是要對于預習內容、方法等加以引導,比方說要提醒學生將自己預習時不懂的知識點勾畫出來或者是在筆記本上總結出來,在上課的時候有針對性的聽講。集體預習這種方法適用于低段缺乏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當這種習慣達到一定的水平時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家庭作業(yè)由學生自主完成,即第二種預習培養(yǎng)方法:自主預習法。這樣之后會漸漸形成習慣,這種行為也就變成一種不需要要求的自主化行為方式,即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其次,課前學習計劃的制定與否和合理程度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對于小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要加以監(jiān)督、指導和糾正。與課前預習相同,小學生學習計劃制定的學習習慣要從低段抓起,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表明制定學習計劃的重要性。通過觀察學生學習行為或是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計劃制定的合理與否,并且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其學習計劃的制定加以糾正和引導。
課上教師鼓勵學生調整好狀態(tài),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課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好的坐姿、專心聽講、做好課堂筆記、積極回答問題并參與討論等。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傳達這些要求,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其內心對這些要求有所意識。其次在上課中間遇到有坐姿不端正、不認真聽講、不認真做課堂筆記的同學教師要適時的在課上或是課后運用正面教育法或榜樣示范法(同學或教師自身)對其行為進行正確的糾正、引導和教育,將小學生無意識的不良學習習慣或者是不良興趣引發(fā)的學習習慣及時扼殺在搖籃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始終默默無聞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觀察或者與其溝通了解學生不主動交流的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適當?shù)拇胧┮龑漯B(yǎng)成主動表達的好習慣,并進行后續(xù)的觀察指導。再者,教師注重課堂環(huán)境對于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課堂管理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管理,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有效地處理課堂上影響教學的諸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fā)言,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2]抓好課堂管理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鼓勵學生課后主動與同學交流,及時鞏固復習。課后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體現(xiàn)在課后交流、復習鞏固與認真完成作業(yè)等方面。同樣地,課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需要教師的督促與指導。一方面教師要傳達課后交流鞏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進行課后學習交流,并明確交流內容。再者要根據(jù)所學習的內容適當?shù)牟贾眉彝プ鳂I(yè),并明確對家庭作業(yè)的完成時間、方法有所要求,如哪些問題是需要獨立完成的,哪些可以在別人的指導下完成,以及在多長時間內完成等等。這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不恥求教、不拖延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教師也要即時的通過觀察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或學習行為來了解學生課后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及時的指出,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后延伸方面,提升自我,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課后延伸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xiàn)在閱讀的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方面?!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的同時要為小學生閱讀營造良好的氣氛和環(huán)境,在班里設立圖書角,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書籍和大家共同分享,也可以使用班費購買一些大家喜愛的有益書籍,并根據(jù)個人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立閱讀興趣小組進行交流,促使小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在學習方法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督和指導,引導養(yǎng)成定時定量學習的好習慣,并且做到不恥求教、虛心討教。在學習品質方面,教師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學思結合、檢驗學法、愛惜時間、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等學習習慣,運用獎懲法,通過獎勵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激勵和鼓舞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堅持發(fā)展。通過懲罰,及時糾正不良學習習慣的發(fā)展,抑制不良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的肆意侵蝕。同時為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樹立好的榜樣示范,為其提供方向指引。
家長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校外學習品質、閱讀習慣以及配合學校工作等方面,可以運用以下兩個方法進行培養(yǎng):
情境引導法。情境引導即通過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來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如果想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家長可以在家中騰出一間家庭小書房,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興趣等在書房內歸置適合其閱讀的書籍,同時如果有條件可以規(guī)定家庭閱讀時間,營造閱讀氣氛,從而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生活習慣入手,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的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用著它的利息。”小學生的生活習慣與其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好的生活習慣對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積極地推動作用,但不好的生活習慣將阻礙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例如,家長要讓孩子養(yǎng)成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飯、勤運動、不拖沓的好習慣,這樣形成規(guī)律的作息,不僅有利于孩子身體的健康成長,而且對于其養(yǎng)成珍惜時間、不磨蹭的學習習慣有著有力的影響。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適用于小學高段的學生,他們在接受老師的正面教育或受別人啟發(fā)后進行自我反省,對自己的一些學習行為進行反思和檢討,找到正確學習習慣應該是怎樣的,然后進行有意識的鍛煉,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品質,能夠憑借自己的意志力和自覺性堅持形成習慣為止。
借鑒法是小學生通過借鑒榜樣的學習習慣來促使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借鑒法有兩個內涵:一是榜樣示范法提到的教師以及同學提供的榜樣示范,二學生本身,也是借鑒法的側重點所在,不管為學生提供的榜樣學習習慣多么合理,如果借鑒者被動接受是毫無意義的。借鑒者需要從意識上意識到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并認識到借鑒對象的優(yōu)點,選擇借鑒對象,然后結合自身具體情況進行主動的學習借鑒。這一方法適用于中高段學生使用。
小學階段,除了待在學校外小學生接觸家長的時間最長,受家長的影響最大。再者,“教育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樣的一致性,那么學校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3]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這里的聯(lián)系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在平常也應當進行適時的溝通聯(lián)系。教師要及時的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行為習慣和學習動態(tài),對其的不良習慣進行及時的糾正,同時要將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傳達給家長,以便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要求與學校教育要求一致。與此同時家長也應當積極主動的配合學校工作?,F(xiàn)在許多小學利用家校練習冊、校訊通以及網(wǎng)絡平臺(如微信、QQ等)加強家校聯(lián)系,這樣雙方的無縫銜接,極大的推動了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1]徐漢林.好習慣是培養(yǎng)出來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8.
[2]杜萍.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43.
[3]李治山.為了孩子的一生—淺談小學生斤為習慣的培養(yǎng)[J].教育觀察,2012,1(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