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800)
豬藍耳病是一種以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和各日齡豬呼吸系統(tǒng)疾病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該病毒不僅可以感染肺臟的巨噬細胞,同時還可感染卵泡的巨噬細胞,從而使母豬早產、流產或產弱仔等。近年來,隨著豬場規(guī)?;?、集約化的發(fā)展,豬藍耳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并常與偽狂犬病毒混合感染。2016年8月寶坻區(qū)某豬場飼養(yǎng)母豬80頭,育肥豬700多頭。有10頭懷孕母豬發(fā)生流產。其他母豬產出的哺乳仔豬2~10日齡開始發(fā)病。發(fā)病初期,精神沉郁,昏睡,腹式呼吸,高熱(41.5℃)。病豬眼瞼和頸部皮下水腫,腹部有粟粒大小紫色斑點,有的全身呈紫色,病初站立不穩(wěn)或步行蹣跚,進一步發(fā)展為四肢麻痹,完全不能站立,頭向后仰,四肢劃動。隨后幾天發(fā)病數(shù)量逐漸增加,其發(fā)病率高達40%、死亡率達20%,累計死亡生豬51頭。
病仔豬表現(xiàn)高熱41℃以上、沉郁、厭食、喘咳,腹瀉排淡黃水便;雙耳背面、腹側藍紫色,并見藍紫血斑;出現(xiàn)神經(jīng)運動障礙,眼球震顫、角弓反張、運動失調、四肢游泳狀劃動、直視、尖叫、顫抖、痙攣、抽搐、盲行、轉圈。
肺腫大,間質性或出血性肺炎、肺組織白色、氣腫,部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肺門淋巴結腫大,有出血;肝臟腫大,顏色變淺、呈土黃色,變性壞死;頜下淋巴結和腸系膜明顯充血腫大;胸腔大量透明積液。
無菌操作取病死豬肝、脾、淋巴結等組織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未觀察到細菌,另無菌操作取病豬血液涂片鏡檢,未觀察到任何蟲體。取病豬血清采用ELlSA方法分別檢測豬藍耳病抗體、豬偽狂犬病gE(野毒)抗體,結果豬藍耳病抗體陽性率未達到免疫要求,豬偽狂犬病gE(野毒)抗體存在陽性。
綜合該場豬發(fā)病情況、臨床檢查、剖檢病變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確診該場生豬為豬藍耳病與偽狂犬病混合感染。
(1)應堅持自繁自養(yǎng)、全進全出、封閉式飼養(yǎng)管理制,同一豬舍內的進豬先后控制在一周之內,并有與鄰舍分割的獨立的糞尿排出系統(tǒng);強化飼料營養(yǎng),特別注意繁殖母豬和仔豬的養(yǎng)護,細化各類豬群飼養(yǎng)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豬群的影響。
(2)引種購豬應嚴格把關,不從疫區(qū)、疫場引豬。新引進豬到場后應隔離觀察飼養(yǎng)30~45d,堅持測溫和臨床檢查,及時補注相關疫苗,確認無病后方可混群。
(3)根據(jù)本地、本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有針對性地進行豬藍耳病、豬瘟、偽狂犬病、圓環(huán)病毒病等疫苗免疫,以免發(fā)生豬藍耳病與其他豬病混合感染。
(4)加強豬場衛(wèi)生管理和防疫措施,場外人員、車輛應禁止入場,如需進入要加強消毒,場內應堅持空欄清洗和定期消毒,注意病死豬、糞尿、污水、污染物、垃圾的無害化處理。
(1)養(yǎng)豬場發(fā)生豬藍耳病與豬偽狂犬病混合感染后,立即封鎖,將病豬挑出,病豬、健豬分群飼養(yǎng)嚴格消毒,淘汰重病豬。檢出陽性母豬和仔豬不做種用,隔離單養(yǎng),可淘汰育肥,進行搶救性治療。
(2)對病死豬、流產胎兒、胎衣、環(huán)境污染物、剩料、糞尿、垃圾、污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嚴格消毒。
(3)豬藍耳病和豬偽狂犬病混合感染后,應及時進行疫病診斷和實驗室檢驗,力爭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確診、早搶救。對假定健康豬進行強化免疫和必要的藥物保健。在嚴格隔離條件下,應用藥敏試驗選出高敏藥、高免血清、自家疫苗進行豬病防治與搶救。
(4)混合感染的治療用藥原則:①中西抗病毒藥:高免血清、復方抗病毒中西藥、金絲桃素。②高效廣譜抗菌藥:抗生素、磺胺類藥、氟喹諾酮類藥、復方抗菌中藥。③免疫因子:干擾素、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④免疫增強劑:復方多糖、核糖核酸、活性多肽、左旋咪唑、西咪替丁等。
(5)加強飼養(yǎng)管理。在全群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如維AD、維B1、維B6、維B12、維E、維B2。母豬分娩前要清洗和治療寄生蟲,限制交叉哺乳,如果確實需要也應限至在分娩后24h之內。改善豬舍空氣品質,做好溫度控制和調整。
經(jīng)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該場生豬的發(fā)病、死亡情況得到有效控制,無繼續(xù)出現(xiàn)豬只死亡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