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數(shù)字化、網絡化的環(huán)境中,在網絡、數(shù)碼、移動通信平臺沖擊下,一種新的知識形態(tài)已悄然出現(xiàn)。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十八個任務群中,列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任務群,賦予語文核心素養(yǎng)更多的時代氣息和更豐富的內涵。何謂“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它是指運用文字、聲音、圖畫、表演等多種媒介手段和工具來開展信息閱讀和表達的方式。理論概括不免抽象,還原到生活之中,并不難理解。在今天,只要你打開手機微信就會發(fā)現(xiàn),微信文本特別豐富,不僅有文字、圖像,還有音頻朗讀、視頻鏈接,應有盡有,憑借興趣,遨游其中,樂此不疲。閱讀者總是在“跨越”,在不同媒介之間“跨”來“跨”去,不斷切換,使信息閱讀傳遞簡潔、高效、賞心悅目。這是一種全新的閱讀和表達方式,與我們習慣的紙質媒介的文字表達,有很大的不同??缑浇殚喿x與交流已成為語文素養(yǎng)的一部分。
作為一項語文專項能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有兩個指向,一是“閱讀”,二是“交流”?!伴喿x”要求我們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辨識媒體立場,形成判斷,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交流”則要求我們了解各種媒介的特點,運用多種媒介有效表達和交流。該任務群內容豐富,許多方面有待實踐探索。下面以我們策劃組織的經典夜讀沙龍為例,說一說我們的思考。
一
我校的讀書課程是由常規(guī)語文教學、啟明星讀書社和經典夜讀小組三級組織組建而成的各有其目標和要求的體系。其中經典夜讀小組和啟明星讀書社的同學都是學校讀書課程的骨干。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這些骨干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學生帶學生讀書,我們借鑒了媒體談話類節(jié)目的形式,開發(fā)了經典夜讀沙龍這種舞臺情景對話的讀書形式。它通過師生合作選定一部優(yōu)秀作品,采用精心布置的舞臺化場景,以嘉賓對話、片段朗讀、舞臺表演、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把書中的核心內容、思想主題、觀念原理、人物形象、關鍵細節(jié)、表達特色等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讓學生用跨媒介表達方式說自己的讀書故事。
傳統(tǒng)閱讀倡導內向鎖閉式的個體精讀,固然有其深細的優(yōu)長,但無法應對數(shù)字化多媒介閱讀的沖擊,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面對豐富信息時的閱讀轉化加工能力。因此,在個體閱讀越來越社區(qū)化、社交化的今天,我們既要重視傳統(tǒng)的個體化讀書方式,也應與時俱進,探索群體閱讀、合作閱讀、多媒介閱讀等讀書形式。夜讀沙龍就是這樣的新探索。它以項目學習為實施手段,以整本書閱讀的知識為主題立意,以多媒介表達為成果形式,是我們讀書課程的新成果。
今年5月初,在啟明星讀書社的“讀書超市”上,我參與了《三體·黑暗森林》作品分享會,很受觸動,找來主持人宋睿宇、朱宸宇同學,詢問他們意愿后,便組建有12名同學參加的新團隊,承擔“夏季夜讀沙龍”展演任務。我們召開準備會,宣傳發(fā)動,組建團隊QQ群,明確各自承擔的任務、完成的時間節(jié)點,以及預期達到的目標。準備會上,我們又展開專題閱讀,重新探討了《三體》的主題、思想、人物、特色、手法、風格、重難點章節(jié),同學們頭腦風暴,創(chuàng)意策劃。很快,宋睿宇同學就拿出策劃大綱,討論通過后,大家根據(jù)各自的分工,撰寫相應部分的文字,拿出了完整的臺詞本。此后,通過對目標的梳理和框定,我們一邊準備,一邊對臺詞本不斷修改完善,并師生合作設計了沙龍海報和學習單,最終奉獻出一場精彩的讀書沙龍——“黑暗森林之歌”。沙龍結束后,我們又布置學生撰寫新聞稿件在學校內外公共平臺發(fā)布,向同學征集觀后感及有關名著的讀書報告,反思讀書沙龍的過程和收獲,匯編成冊,作為進一步學習研究的校本讀書課程的資源。
這是一次在生活中完成的真實的語文任務,是一次標準的項目學習(PBL)。它“鎖定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案或計劃,采取措施、對策,解決問題”,“展示、交流、共享做事的收獲,把個案性的體驗、看法提升為基本的規(guī)則、原理等,在做事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設計實施讀書沙龍是一個完整的生活事件,是來自生活的真實的學習任務:一是其為“復雜任務”(complex activities),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聽說讀寫演等不同的技能;二是其為“不良結構”(ill-structured),沒有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只能自己摸索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以終為始”,把項目成果前置,提出明確的語文學習任務,用任務驅動學習,用輸出倒逼輸入。同學們熱情高漲,不僅深入研究了作品,更主動找來《〈三體〉的X種讀法》《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劉慈欣科幻評論隨筆集》《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等書,研讀我在團隊QQ群里提供的資料,抓住一切機會探索學習,不斷完善創(chuàng)意和方案。在這一過程中,我則在各種語文技能上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如指導學生把羅輯向史強介紹黑暗森林體系的原文壓縮改編成分角色朗讀版,點撥學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用聲音塑造形象;幫助學生修改依據(jù)原文改寫的情景劇《盧浮宮的對視》臺詞腳本,使人物對話簡潔而富有動作性,推動劇情的展開和深化……從學生的反思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家共同的收獲是:在這次跨媒介的語文學習中體會到創(chuàng)造之樂,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有一份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二
科幻由“科”和“幻”兩部分組成(陳楸帆語),“科”指的是要有堅實的科學構思、科學內核,邏輯自洽,具有合理性;“幻”則是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翱啤迸c“幻”的完美結合表達對未知神秘世界的敬畏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一般認為,《黑暗森林》是《三體》三部曲中最完美的一部,由它切入可取得以點帶面的效果。選擇《黑暗森林》作為沙龍的基本內容,首先要弄清它的主題。作品既寫了在三體文明的碾壓之下地球文明的渺小和無助,也寫了人類奮起反抗、用愛抗衡高技術的可歌可泣的大無畏精神;既寫了宇宙中黑暗森林法則的冷酷無情,也寫了人類之愛微弱然而無盡的力量。以哪一個為中心呢?學生最初設計的方案中,更偏向黑暗森林法則的冷酷無情,但通過我們反復地研讀作品,最后形成共識:把人類之愛當作作品的主題,把對人類之愛的謳歌當作沙龍的主題。因此,最后我們把這次沙龍取名“黑暗森林之歌”,以愛之歌來篩選組織書中的內容。下面是此次沙龍的結構大綱:
第一板塊:介紹作者、作品、科幻作品特點及國內創(chuàng)作現(xiàn)狀。(5分鐘)
第二板塊:演唱歌曲《歲月成碑》+小議葉文沽。(10分鐘)
第三板塊:分角色朗讀“黑暗森林”+對話“黑暗森林”。(20分鐘)
第四板塊:情景劇《盧浮宮的對視》+對談“如何看待感情”。(10分鐘)
第五板塊:對話“黑暗戰(zhàn)役回顧”。(15分鐘)
第六板塊:辯論“高科技環(huán)境下的人性透視”+投影字幕(15分鐘)
第七板塊:付昌義教授+曹勇軍老師點評。(10分鐘)
第八板塊:主持人結束語。(5分鐘)
先通過一曲《歲月成碑》,引出對葉文潔功過是非的討論,抓住葉文潔所處的時代和矛盾,提出大恨背后乃是大愛的獨到解讀;然后分角色朗讀,了解“黑暗森林”令人驚悚的內容和發(fā)現(xiàn)過程;接著通過由原作改編的情景劇《盧浮宮的對視》展演,進一步深化對人類情感作用的深入理解;最后回顧“黑暗戰(zhàn)役”等,辯論思考在未來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性,表達對人性的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唱響一曲愛之歌。
在主題設計思路的引導下,我們開發(fā)了閱讀這部作品的方法、技能和策略的知識,并為本次沙龍設計了學習單,希望使每一個參與沙龍的同學能夠得到本書閱讀的必備知識。讀懂《黑暗森林》需要哪些必備的知識?梳理下來依次是:本書的基本情節(jié)、核心人物和主旨,書中最能體現(xiàn)科幻小說特點的科學設定,閱讀這部科幻作品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閱讀科幻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據(jù)此,我們在學習單上設計了五個問題——
1.試填寫《三體·黑暗森林》情節(jié)圖。
2.仿照示例,寫出《三體》中你印象深刻、富有想象力的四個“科學設定”并加以解釋。
【示例】黑暗森林解釋:宇宙如一個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一個獵手,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就會消滅對方。
3.你是怎樣看待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性的?
4.本期夜讀沙龍上介紹了哪幾種閱讀科幻作品的方法?
5.好的科幻作品具有哪些特點?閱讀科幻作品對我們有怎樣的價值?
這些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梯次展開,現(xiàn)場互動,提問解答,及時總結沙龍的內容,梳理沙龍涉及的知識,把讀書學習推向高潮。
三
夜讀沙龍的創(chuàng)意思路實際上是把我們讀一本紙質書的感受、體驗和認識轉化成“另一本”多媒介組合而成的“書”的過程。在我們設計的這部多媒介“新書”中,不僅有對話,還有唱歌、分角色朗讀、舞臺情景劇以及關鍵內容的辯論,并與舞臺上的背景畫面配合,形成融視、聽、讀、寫、說為一體的多媒介超文本。
“月見草,覆了風霜,離群之鳥猶自彷徨……”,一曲《歲月成碑》引發(fā)我們對小說情節(jié)的追憶,對人物命運的感嘆和追思;黑暗的舞臺上,“羅輯”和“大史”席地而坐,一束燈光打在他們的身上,兩人分角色朗讀,寂靜的黑夜中幽幽地傳來兩人的聲音,還原了小說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現(xiàn)場;學生扮演的“羅輯”和“莊妍”徜徉在金碧輝煌的盧浮宮中,在蒙娜麗莎畫像前,兩人親切私密的對話和形體動作,傳遞出讓人心醉的愛意,給人深深的感染;而“丁總”和“汪老師”坐在移動的太空之艦上,窗外是碩大的地球背影和成列的威武的太空艦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回顧讓人不堪回首的“黑暗戰(zhàn)役”“末日之戰(zhàn)”,展開對于人性的激烈爭論,引人深思……這些多媒介的內容不斷切換,形成一個整體,表達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它不是復制原作直線排列的內容,而是按照讀者文本解讀的路徑和手段重新編排的,“由歌曲引入讀書”“借朗誦讀書”“用表演深入讀書”“抓科幻作品特點讀書”“辯論讀書”“批判性讀書”等,旨在解決讀書中的問題,并在現(xiàn)場參與的情境中生產知識,展開異于傳統(tǒng)方式的構建式學習,真正提升學生的讀寫核心素養(yǎng)。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深研文本,把文本中的各種要素萃取出來,加以結構化,形成個體閱讀知識圖譜,并能把知識轉化成其他媒介的形態(tài),在場及物,推動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入和多元。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學生要理解并學習各種媒介語言的特點以及轉化規(guī)律。比如設計海報時,我們需要一張照片,以形象地展示這本書及其背后廣大的科幻世界。起初找來幾張照片,都不理想。同學們互相啟發(fā),最終選擇了《黑暗森林》英文版的封面。它的設計特別富有神秘感和科幻感:深黑色的底色上,畫面的中心是碩大詭異的圓形飛行器,上壓橘色的小說英文標題,下方則是小一號的地球,背后是深不可測的宇宙……照片既暗示了小說的內容,又讓人聯(lián)想到小說《三體》走向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與海報上的其他元素呼應,取得了相當不錯的視覺表達效果。
還有沙龍結尾部分,大屏幕上伴隨著輕微的打字聲,出現(xiàn)一行一行掃射的文字,仿佛羅輯正在與三體世界的監(jiān)聽員對話,探討愛在宇宙中的終極意義和價值。它把原來小說中線性的順序和內容轉化成空間上的立體呈現(xiàn),使人仿佛身臨其境,讓隱藏在原作中比較微弱的深層次內容被多媒體放大出來,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豐富并深化我們的理解和認識。而在這種多媒介表達實踐之中,學生學會了構建自己的跨媒介思維意識,提高了跨學科學習能力。
四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探索,我們對如何實施“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
第一,“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課標中被定位于語言學習的輔助工具,滲透在其他語文任務群學習中,是與讀寫項目結合在一起的,著眼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配合語文學習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環(huán)境。我們認為這個定位很重要。以上面所舉的“夜讀沙龍”為例,它以名著的閱讀方法為問題來引導驅動,以相關的主題閱讀來組織實施,整合名著閱讀的情境、內容、方法和資源,把這個任務群揉到項目學習中,相機展開跨媒介訓練,順利地達到該任務群的目標。這樣做順風順水,方便易行,反之,為多媒介而多媒介,則步履維艱,甚至寸步難行。
第二,本任務群學習大致可分為三步:第一步,了解不同媒介的自身特點;第二步,能在不同媒介之間進行轉化,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第三步,初步形成跨媒介表達的思維,形成把不同媒介拼接嵌入新文本的能力。實際操作中,當然不會像理論切分得這樣階段分明,而是彼此糾纏,非線性循環(huán)往復。學生往往是在真實情境中有了表達的需要,為學習任務所驅動,有所借鑒和模仿,通過不斷摸索和反思,最終習得一種有情境、有對象的展示性表達技能,領略一種創(chuàng)意策劃的思維之美和創(chuàng)造之樂,最終完成本任務群的學習。它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培養(yǎng),是一種技能的初步鍛煉,因此,對學生的要求應切合實際。
第三,建立新型的學習文化。融合在多樣的語文學習形態(tài)中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其學習方式、組織結構、人際交往、評價手段等方面與傳統(tǒng)語文學習不同,具有全新的文化特質。老實說,教師在開展這類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經驗遠遠不夠,需要跳出舒適區(qū),向學生學習,建立新型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學生有熱情,敢想敢做,比較熟悉多媒介新形式,貢獻資源和創(chuàng)意;教師有學科的優(yōu)勢和課程的眼光,提供實施建議和知識支架。師生共學互助,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共享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帶給我們的具象、交互、多元和身心陶醉的創(chuàng)造之美。
第四,堅守語文學科本位。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之一,本任務群學習應緊緊圍繞語文學習展開,使語文知識的構建更符合學生身心的特點,更具有時代氣息,更愉悅也更有效。我們在設計實施夜讀沙龍的過程中,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新奇想法,經常追問的兩句話是:“這是語文學習嗎?”“不這樣做行不行?”以此梳理整合學習的內容,使內容集中,突出讀寫以及語言學習的基本內容,讓多媒介表達與語文學習內容協(xié)調起來,克服淺閱讀和碎片化的不足,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內容的完整性、實施的合理性,讓語文成為“多媒介表達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