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并傳播的、具有虛構(gòu)內(nèi)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因為民間故事具有形象、生動、曲折、神奇、吸引讀者等特點,人們在進行民間故事創(chuàng)編時大都運用豐富的想象,使得民間故事更為引人入勝,吸引讀者。教材中選編了不少民間故事題材的文章,鑒于以上認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如能借助想象,發(fā)展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傳承民間文化,可以使學生對民間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下面筆者主要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最大化地發(fā)揮想象作用與價值進行探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yīng)把發(fā)展學生思維貫串整個學習過程,可以根據(jù)民間故事的特點,借助想象,挖掘其中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以使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得到同步的發(fā)展。
思維與語言的發(fā)展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系,對于大多數(shù)民間故事來說,都具有反復、復沓等特點。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故事內(nèi)容,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蔣軍晶老師在教學時是這樣處理的:“故事讀了一遍,有許多情節(jié)我都記住了,你們想聽哪個故事?”當學生說想聽“一條大河”以后,蔣老師就開始講了。在講完以后,蔣老師讓學生說說自己講得怎么樣,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把故事講完了。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蔣老師是因為抓住了關(guān)鍵詞才講得如此流利。在學生回答以后,蔣老師接著追問:“你記住了哪些關(guān)鍵詞?”在學生回答出“小鳥說、只見她、從那以后”這些詞語以后,蔣老師又鼓勵學生按照這種方式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這樣教學,多管齊下,發(fā)展了學生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單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如果教師能夠把民間故事進行整合,引導學生以歸納概括的目的來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得到極大提升。
如在教學《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與《文成公主進藏》兩篇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武夷山與阿里山的傳說》一文中到處都充滿了神奇的想象,那么,在這個民間故事中有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事物呢?哪些是具體事物,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學生思考以后回答:“武夷山、阿里山、武夷山上的巨石以及阿里山上的紅檜樹等都是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接著我又繼續(xù)追問道:“在《文成公主進藏》這個故事里,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教學,經(jīng)過歸納概括以后,學生明白了這兩則故事中的共性與個性,幫助學生找到了民間故事中常見的規(guī)律,促進了學生對民間故事特征的整體把握。
在教材中,大多數(shù)民間故事都是表達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文本中蘊含著許多值得人們賞析、品味、感受的地方。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借助想象,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并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感染與熏陶。
想象力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但不是所有事物經(jīng)過想象都可以達成。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把想象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可以采取還原場景的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如在教學《文成公主進藏》一文時,盛新鳳老師是這樣展開教學的:“歷史上,真正的文成公主進藏真的有這么容易嗎?接下來,聽一位歷史學家來講故事,看看你從中又能聽到哪些重要的信息?!边@樣教學,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聽完錄音以后,盛老師又讓學生說一說歷史學家的描述與課文的哪些地方不一樣。當學生找到文成公主坐船時臉色蒼白等地方的時候,盛老師趁機引導道:“文成公主只是一個凡人,而且只是一個在深宮長大的公主?!比绱私虒W,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了文成公主克服一切困難的信心與決心,不僅了解了歷史,還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深刻感悟,對文成公主的認識更深了一層,起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民間故事中的想象神奇、夸張,但并不是天馬行空的隨意想象。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根據(jù)課文特點適當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補白,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民間故事的魅力。
如《漁夫的故事》一文最后寫到漁夫用自己的機智把魔鬼引入瓶子,并把它投進了大海,課文至此結(jié)束。那么,被重新關(guān)回瓶子里的魔鬼會怎樣呢,文中并沒有交代,教師在教學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對課文進行補白。這樣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文本內(nèi)容,魔鬼的本性也在學生的補白中暴露無遺,真正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走向深處,彰顯出了民間故事的特有魅力。
在民間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想象,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實現(xiàn)文化傳承。
民間故事大多數(shù)是傳說,不一定是真人真事,有的是根據(jù)真實的人物事件改編而來的,而根據(jù)歷史改編的民間故事大多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比照閱讀的方式,以使學生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學《文成公主進藏》一文時,蔣軍晶老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為了傳承我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文化,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民間故事溫暖人心的一面,他是這樣展開教學的:“同學們,你們剛才讀的句子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但是要了解更多真實發(fā)生過的事,可能要讀另一類故事,那就是歷史故事。想聽歷史故事《文成公主進藏》嗎?”有學生說:“我喜歡民間故事,因為民間故事很神奇,讀起來很有意思?!庇袑W生說:“我喜歡讀歷史故事,因為歷史故事中介紹的都是真實的?!庇袑W生說:“要想了解歷史真相,就選擇歷史故事,要想讀得有意思,就選擇民間故事。”……就這樣,在比照閱讀中,學生不僅把握了民間故事的特點,還了解了更多關(guān)于文成公主進藏的知識,真正走向了閱讀的深處。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都有各自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預測推論的形式對民間故事進行整合,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漁夫的故事》一文為什么能夠那么吸引學生呢?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文章運用了大量的想象。由于這篇文章屬于人物機智范疇的故事,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請大家自己閱讀課文,并說說在漁夫和魔鬼對話的過程中,自己有哪些想法與漁夫不謀而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依托想象自然地融入到對文本語言的揣摩與感受中,不僅預測推論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對漁夫的誠實、善良、勇敢、機智等品質(zhì)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體會,學習效果顯著。
民間故事作為教材中的重要題材之一,肩負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使命。因此,在民間故事的教學中,教師要從想象出發(fā),極力挖掘文本的獨特教育價值,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