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風箏的人》初次接觸是2014年,感動于那個哈扎拉男孩對其主人的忠誠,感動于男主人公阿米爾完成救贖之路的勇敢,感動于那句代表人性美好的句子“為你,千千萬萬遍”。好的書總是值得回味再三的,2017年,我再次拿起這書,塵封了三年的書籍,閱讀的感覺又一次清晰起來。這一次,感動的細節(jié),更多更多,但是作為一個理性勝于感性的人,掩卷隨即沉思,誰是追風箏的人,他為什么追風箏,追到了沒有,風箏有什么值得追的?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象征;意義
這些問題很容易,任何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能答出一二。哈桑為阿米爾追過風箏,阿米爾為索拉博追過風箏,哈桑追風箏,是友誼、情誼,也是理解,更是幫助。阿米爾追風箏,是責任、喚醒,也是愛護,更是救贖。那句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對人性美好最好的詮釋。當然整個喀布爾的人追過風箏,這是民族的節(jié)日,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傳統(tǒng),更是民族生活穩(wěn)定的象征。最后一個問題,風箏有什么值得追的,答案是肯定的。
風箏在文學作品中常常作為一個重要的意象承載著不同的隱喻意義。《紅樓夢》則透過不同的風箏隱喻出幾位主要人物的不同命運。例如寶釵“一連七個大雁”的風箏暗喻了她婚后如同孤雁般落單寡居的生活;探春的鳳凰風箏在空中竟與飛來的一只鳳凰風箏及一個喜字風箏絞在一處飄搖而去,這個風箏是對探春“千里東風一夢遙”的人生悲劇的凄涼暗喻。在魯迅的《風箏》中風箏是故鄉(xiāng)春日的象征,是青春的象征,表現(xiàn)了對春天、對青春的熱切懷念,對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
風箏·真誠·友誼
哈桑和阿米爾,他們的情誼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積沙成塔,氤氳成阿米爾頭頂那片幸福而湛藍的喀布爾的天。不得不說作者是個寫故事的高手,他一步步鋪墊,醞釀,在阿米爾父親和拉辛汗的對話中,我們知道阿米爾是個善良卻懦弱、敏感的“小鹿”,在念故事活動中,那些故事沾濕哈桑的眼睛,讀過一遍又一遍索拉博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聰明勇敢堅毅的男孩。以及在政變前喀布爾繁華的市場、熱鬧的節(jié)日氣氛,在政變后,阿瑟夫那番“種族”言論,對哈桑和阿米爾的羞辱,更有哈桑拿起彈弓對阿瑟夫等人的反擊。作者網(wǎng)織種種,就是為了那場我每次閱讀時都想盡力避開卻始終不能掙脫的悲劇。巷子里那場阿瑟夫對哈桑的強暴,軟弱的阿米爾看到卻不敢?guī)椭7纯?。后來為了排遣心中悔恨,設計陷阱乘機攆走哈桑。而哈桑明知阿米爾的“陷害”,也默默配合阿米爾。
所以,當阿米爾需要贏得那場證明自己的風箏比賽時,哈桑手里那只藍風箏就是對阿米爾兄弟般情誼的見證。一只破敗的藍風箏,被對手割下來的飄零的風箏,緊緊攥在那個命運殘破的男孩手里,始終都在。哈桑在追風箏時,那個對阿米爾的承諾,這個少年堅定的信念,在種族隔閡的時代下,在等級界限分明的差距下,始終沒有被沖散。哈桑手里那只歷經(jīng)磨難的風箏,就是兄弟情義,就是美好人性,就是哈桑守護阿米爾的“斗戰(zhàn)勝佛”。
同時,破敗的風箏,也是哈桑飄零命運的寫照。作為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群體來說,哈桑的出身可謂悲慘,天生的兔唇,永遠不能被承認的私生子,仆人的兒子。也正是阿米爾跟哈桑解不開的命運糾葛,喝著同樣的乳汁長大,擁有一棵長在墓園的石榴樹,并在樹上刻上共同的名字,不識字的哈桑最喜歡的活動也是阿米爾為其念故事。這些給了哈桑不幸一生短暫的“翱翔藍天”時刻,隨即又被人們割下,割下它的人正是阿米爾,還被阿米爾當做戰(zhàn)利品,贏得父親青睞的籌碼。后來被趕出賴以為生的家庭,最后死在塔利班政權屠殺的槍口下。
風箏·懺悔·成長
風箏意象在小說不同場景下的描寫不斷地昭示著阿米爾的性格發(fā)展。
風箏意象是對阿米爾童年悲劇的縮影化和物象化。那記憶中的風箏,有著童年的辛酸,浸透著回憶者的悲涼和沉痛。這個對“勇敢”品質的證明似乎已經(jīng)到手,問題出現(xiàn)了,那條小巷口坍塌的泥墻上,“懦弱”與“勇敢”的兩難擺在他面前。他親眼窺看到哈桑被奸辱的一幕,可是人性的弱點再一次占了上風,他的抉擇最終不僅污損了他已經(jīng)拿到手的風箏(本來應當是對“勇敢”品質的證明)更使他被自己的“偽勇敢”困在一種以懦弱對抗懦弱的悖反心理之中。這也正是阿米爾趕走哈桑的真正原因。
風箏意象是阿米爾自我精神救贖的暗喻。在美國的哈米爾憑借個人的努力,不僅在美國取得了學業(yè)和事業(yè)上的成功,還靠著獨立性贏得了自由的婚姻,如風箏在別樣的藍天下獲得了扶搖而上的風力。當歷經(jīng)生活磨礪,由富到貧境遇的巨大落差,為贏得父親青睞賞識隨著歲月砥礪而父子關系的和解,初到異鄉(xiāng)而后漸漸適應文化隔膜,從不理解人世滄桑的小少年到原諒背負罪孽的索拉雅,阿米爾這個天涯浪子在異國他鄉(xiāng)已經(jīng)成熟起來,理性、冒險精神、男子漢的氣概和個人的努力,哈米爾循著自己善良的天性從此走上了一條充滿痛苦的贖罪之路。與此同時他也一步一步追逐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勇敢”精神,完善了自身缺陷,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風箏”高手。這里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一條永恒的救贖之路,為了索拉博、拉辛汗、哈桑。
風箏·勇敢·傳統(tǒng)
斗風箏比賽 ——是阿富汗傳統(tǒng)文化中古老的冬日習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強烈感受到這個民族對風箏的偏愛。冬季的阿富汗氣候嚴寒,風勢強勁,斗風箏、追風箏理所當然是屬于勇敢者的游戲。在喀布爾人的心目中,一場斗風箏比賽就是一場嚴峻的戰(zhàn)爭,風箏比拼的天空就是戰(zhàn)士浴血的戰(zhàn)場,而風箏就是戰(zhàn)士克敵制勝的武器,制作風箏的過程就是打造兵器的環(huán)節(jié),手上被細如鋼絲的風箏線橫切的傷口就是斗士榮耀的戰(zhàn)傷。斗風箏的看客們激情澎湃,“干掉它!干掉它!”的齊聲歡呼越來越響,仿佛羅馬人對著斗士高喊“殺?。。 蹦切┳凤L箏的人們奔跑于大街小巷間,彼此不時“爆發(fā)沖突”。對他們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風箏,那是無上的榮耀,人們會將其掛在壁爐架之下,供客人歡欣贊嘆。”少年們對風箏比賽的熱衷象征一種出于活潑童心的精神,它充滿生氣、希望、歡樂。這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抗拒外界的寒冷、肉體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貧窮,頑強存活并左右飄突,寄托著社會和人生的希望。
與此同時,風箏比賽中陰暗的力量已經(jīng)初露黑手,阿瑟夫等黑幫少年的不公平競爭和殘暴行徑已經(jīng)暗示了社會混亂對傳統(tǒng)民族精神追求所造成的漸行漸遠的、不可逆轉的變形扭曲。當故事記敘到塔利班統(tǒng)治禁止了斗風箏的習俗,作者向讀者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如同風箏不能在空中自由飛舞一樣,一個民族的“勇敢”精神被虐殺了,勇敢品質也迷失了影蹤。一個簡單而可怕的邏輯凸現(xiàn)出來,丟失了民族精神象征的人們,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的天真被扼殺了,勇敢的體驗變?yōu)閼?zhàn)亂的殘暴,一個民族骨子里奔騰的熱血狂野地蔓延,勇敢的精神不復存在,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可怕的、野蠻的黷武。街頭隨時隨地可能發(fā)生的暴力、對風俗無情的羞辱、對生命表現(xiàn)出的可怕的冷漠。
作者簡介:
陳陽,重慶市,重慶市云陽雙江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