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文言文是中國歷史的瑰寶,也是當今社會的寶貴財富。但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使文言文教學陷入僵局,那么如何打破這種僵局,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認真分析了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之后,結(jié)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幾種改進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文言文是中國歷史的瑰寶,也是當今社會的寶貴財富。文言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文言文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對文言文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下文簡要談談自己的對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觀點和看法。
一、 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 文言文教學方法固步自封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先是文學常識介紹,再是正音、斷句、朗讀課文,然后是落實字詞、串講文句,接下來是分析思想內(nèi)容、賞析寫作特色,最后講解練習、做題鞏固。這樣一看也無可厚非,知識點全了,練習也顧及到了,但是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情況:當老師補充相關背景,疏通文義,解說詞句時,學生們不以為然,而當教師進行口頭對譯時,學生們就奮筆疾書地記筆記,當教師進行復習檢查時,學生們就照本宣科念筆記,流利地進行翻譯,看著學生能翻譯出來,老師也就很滿足了。但是這種學法只能是生吞活剝,死記硬背,很難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完全沒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是固步自封。
(二) 教學改革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被老師們廣泛采用。尤其是上公開課時,一節(jié)課的高潮在學生們展示合作討論的結(jié)果中結(jié)束。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很多時候,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小組學習中熱鬧異常,但所討論內(nèi)容已偏離主題;有些小組成員默不作聲,只有其中一兩名成員發(fā)表高見,其他人則洗耳恭聽;有些甚至是做給評委看的,學生們展示的答案早在課下就準備好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學生不僅學不到合作的精神,反而滋生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比如欺騙等。
二、 中學文言文教學方法
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人意,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領土上仍然是一派荒涼景象。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yōu)課,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教學。因此,教好文言文是個待解決而又棘手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好文言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 熟讀成誦,增強對文本的感性認識
熟讀包括認讀、朗讀、背誦三方面。對文言課文要逐字逐句的認讀,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話順暢的有節(jié)奏有停頓的朗讀,最終達到成誦的程度。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在學生誦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的疏導講解必須及時跟上,變學生的機械性記憶為理解性記憶,嚴防籠統(tǒng)不落實處,誤人子弟。所以背誦時可以抓住關鍵詞句,放回聯(lián)想和想象,輔之以默寫增強記憶的方法。例如學習《〈論語〉十則》先認讀課文,著重弄清實詞虛詞的含義,基本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用普通話反復朗讀;在抓住本文論述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道德修養(yǎng)這條線索,分組背誦,其中關鍵要造成背誦氣氛解決背誦問題。
(二) 精思課文,加強思想教育
學習文言文必須深入挖掘課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煉主題?!笆蛊湟饨匀舫鲇谖嶂凇?,達到了解和認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燦爛文化,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例如:學習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狼》,先熟讀課文,再精思課文,可以領會到狼的貪婪、陰險、狡詐,更能認識到屠戶在于狼的斗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勇敢。所以我們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善于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再如:韓非子《塞翁失馬》任何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因為禍中往往隱藏著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伏著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這些道理不正是我們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嗎?
三、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出路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效的大小,與教師的“導”有密切的關系。想要給文言文教學找到出路,最主要的,就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了,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加深,文言文教學就找到出路了。筆者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曾作過一些嘗試,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粗淺體會。
(一) 以重點帶一般,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
現(xiàn)編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數(shù)量隨著年級的增高而越來越多,字詞句知識越來越豐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的詞語、典故,學生不熟悉,表達方式與白話文也有較大差異,學生學習時有較大困難,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教師如果老擔心學生不懂,講課時不厭其煩,大包大攬、詳之又詳?shù)亟o學生灌輸,除會增添學生的厭倦情緒外,更嚴重的是學生的能力被灌走了。因此,要抓住重點,帶動一般,教師“舉一”,學生“反三”,學生學得靈活,自讀能力也就逐漸提高了。
(二) 以提綱作指引,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知識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須把這些知識歸類,使它系統(tǒng)化,讓學生有全面的認識。學生年級不同,知識水平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具體做法也不求一致?;蛟谥v完一課后,或在講完一個單元后,或在一個學段后,要求學生把該掌握的知識,有目的有重點地列成提綱,讓學生按提綱要求,把相關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歸在一起,從中找出其規(guī)律、特點,使其對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學生通過找詞找句,對課文內(nèi)容有初步認識后,最后讓學生分析引論部分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本論部分正反兩方面的論證內(nèi)容,結(jié)論部分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
四、 總結(jié)
文言文是歷史的瑰寶,也是當今社會的寶貴財富。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遠停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的淺見只代表筆者個人觀點,相信會有更多的語文教師能加入文言文教學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讓文言文的芳香能飄散得更遠。
作者簡介:
張麗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欽州市浦北縣浦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