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產(chǎn)出導向法”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存的核心問題及改進方向。通過展示校本英語語言文化類課程中的一堂完整章節(jié)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示例,呈現(xiàn)在“產(chǎn)出導向法”視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改革的前進方向,為改善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產(chǎn)出導向法;大學英語教學;文化
【作者簡介】張姝,西華師范大學。
一、引言
根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大學英語》是一門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于一體的必修基礎課程。因此不難看出,大學英語也是一個糅合聽、說、讀、寫、譯等各英語語言技能的整合性實踐性教學體系。然而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困境:教師在課堂中所授內容多、學生需操練的語言技能多,但其教學課時卻被一再壓縮;“課文至上”、“講練鋪排”式的講授導致實踐教學中的“學用分離”— 課文講授被誤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卻不是培養(yǎng)大學生們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工具。學生在短暫的學習時間內被動累積來的知識輸入實為“惰性”,不能自動轉化為產(chǎn)出能力或用于日常交際(文秋芳2014)。
二、“產(chǎn)出導向法”之優(yōu)勢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chǎn)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文中簡稱POA),是經(jīng)其反復論證并致力于改革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的理論體系(文秋芳2008)。2007年,文秋芳教授以Swain的“輸出假說”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個名為“輸出驅動假設”的理論原型,并于2013年將其拓展到大學英語教學(文秋芳2013),最終在2014年10月的“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被正式命名為POA。本體系包括三個部分:作為總指導思想的“教學理念”、能支撐整個教學流程的“教學假設”、和將前兩者具體展現(xiàn)于課堂中的“教學流程”(含“驅動、促成、評價三個階段),三者關系如下圖(圖1)所示:
POA的提出與長達8年的嘗試性實踐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條更為科學的發(fā)展出路。首先,它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出挑戰(zhàn),倡導“雙主”原則,即:讓教學目標實現(xiàn)與有效學習的促成同時發(fā)生。誰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不再作為重要的考察標準,教師應關注的是學生能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到什么。再者,POA主張將教學中每一項活動與運用緊密相連,這種“學”與“用”無邊界融合的方式將極大地改善大學生中“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同時,POA推行:外語課程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更要以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全人教育”為方向。總之,POA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如若能善加利用,會更直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們的英語產(chǎn)出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
三、教學示例
目前,POA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仍處在發(fā)展和完善期。作為一線大學英語教師,筆者也希望在本校學生中對其進行實踐嘗試,以下則是以筆者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為例,呈現(xiàn)一則以POA為理論指導的大學英語語言文化類課程的教學設計與課堂示例。
1.課程簡述。針對此本科院校中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我們開設了名為Telling Chinese Stories to the World的通識必修課,每學期4學分共68個學時。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并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建立文化自信。不同于常規(guī)的語言文化課程,我們不是單一的用英語呈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是將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與技能學習融入在文化教學之中。我們將Narration,Illustrations,Description, Comparison & Contrast,Argumentation-classification, Cause & Effect, Definition等多種思維方式與寫作策略的教學融入在了各章節(jié)的每篇課文之中,以“產(chǎn)出導向法”為課堂教學的理論導向,按照其設定的三個教學流程完成各文化版塊的學習與語言產(chǎn)出的延伸,充分實現(xiàn)中國文化學習與英語語言能力提高的深度融合。
2.教學設計。為更加清楚地展示POA在本課程中的運用,我們選取本課程第二章節(jié)-儒家思想(Chapter2 Confucianism)中題為《中國孝道之美德》(TextB Chinese Filial Duty)的部分。教師計劃使用2課時(40分/課時)完成整個教學。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1)驅動(motivating)。
教師首先引用一外國友人的旅游故事向學生呈現(xiàn)一個他們可能會碰到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因被湖南一孝文化廣場的標志建筑及其廣場的文化含義所震憾(圖2),此外國友人對中國孝文化故事及其文化影響產(chǎn)生了興趣,表示想要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孝道”故事, 并從中體會中國文化中“孝”的重要性。第二環(huán)節(jié),經(jīng)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對子活動”講述各自版本的“黃香扇枕溫衾”的故事(中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個故事范本,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完整講述這個故事并不簡單。至此,教師講明今日的教學目標:1.掌握用“敘述法”講述故事的策略、步驟和要點。2.操練運用“敘述法”和英語語言呈現(xiàn)中國孝道小故事,領略中國孝文化精神。
(2)促成(Enabling)。
第一步,教師用講授的方式呈現(xiàn)“敘述法”的要點,如其包含的五要素、以時間順序(或倒/插序)組織故事、保持主要人稱及時態(tài)的一致等。第二步,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分別討論并指出范本故事中已經(jīng)得以體現(xiàn)的“敘述法”要點(圖3)和未盡之處(圖4)。第三步,采用“多組討論”的方式練習黃香故事的講述,每一組學生選取一個發(fā)言人,自愿在同學們面前講述此故事。最后,教師在課堂中展示預錄好的黃香故事微課視頻;觀后,與同學們的版本作對比討論和交流,進而鞏固“敘述法”的思維要點。
(3)評價(Assessing)。
在本課中,產(chǎn)出的“評價”可分為兩類:教師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即時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各練習后所提交的成果進行的延時評價。學生們在學習了“敘述法”并在課堂操練了黃香故事之后,教師呈現(xiàn)一張只有關鍵詞或提示句的幻燈片,所有信息以“亂序”排列,學生們需先理清各詞句間的關系,并按“敘述法”要點組織岳飛故事的基本框架,為最后的口頭和書面產(chǎn)出打好基礎(圖5)。
四、結語
綜觀以本教學示例為典型的這一整套校本英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師以POA為核心指導理念,圍繞著培養(yǎng)大學生們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人文性目標為中心,對每一章節(jié)的“產(chǎn)出任務的話題”以及“為產(chǎn)出任務服務的輸入材料”都進行了認真選擇和精心設計。當然,這門自主設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材和課件才剛剛投入課堂中使用不久,仍然處于實踐嘗試和改進完善的階段。隨著POA理念的發(fā)展和教師們對POA更深入的了解和使用,在對學生們進行足夠的課前“導學”前提下,我們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將得到革新,教學成效也會向前大步推進。
參考文獻:
[1]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Cook&B.Seidlhof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G.Widdowson[C].Oxford:OUP,1995:125- 1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邱琳.“產(chǎn)出導向法”語言促成環(huán)節(jié)過程化設計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7(3)386-396.
[4]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和問題驅動假設—論述新世紀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的改革[R].首屆全國英語專業(yè)院系主任高級論壇論文,上海,2007,5.
[5]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 (2)2-9.
[6]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7]夏紀梅.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xiàn)狀與進修情況調查結果報告[J].外語界,2002(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