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玲
紀律就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是良好習慣的保證,也是擁有美德的保證。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對于人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小學階段是啟蒙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習慣的最佳時期。
一、體現(xiàn)愛心,找準著力點
教育好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習慣,是育人的關鍵。學生養(yǎng)成了在學校遵守紀律的習慣,出了社會才能遵紀守法。透過那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違法犯罪的都是讀書期間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因此,教師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生遵守紀律習慣的培養(yǎng)。
當前,絕大多數農村小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跟著爺爺奶奶在家讀書,缺少父愛和母愛,而爺爺奶奶往往過分疼愛,又缺乏教育方法。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缺少父愛和母愛的現(xiàn)實情況,體現(xiàn)愛心,找準著力點,做過多過細的工作。一要了解掌握留守學生父母的聯(lián)系電話和關愛孩子的情況,要經常和留守學生父母聯(lián)系溝通,既要要求他們的父母多和孩子通電話,多表達對孩子的愛,又要及時把學生的情況尤其是學生的進步及時告訴他們的父母,特別是那些“雙差生”的點滴進步,要重點告訴學生父母,重塑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二要多關心關愛學生,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來疼愛,多與學生交談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發(fā)自內心朋友式的友情,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愛自己的,從而搭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橋梁。
二、以身作則,率先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懂得:教師的威信其實是一種無聲的說服,靠的是以身作則的表率力量。這無疑要求教師品行要端,作風要正,要做遵紀守法的模范,才能贏得人心,才能征服學生;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建設,還要有吃苦耐勞、自我犧牲的精神,要用一顆從我做起的誠心,用一顆關心愛護學生的愛心,用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用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要從大處著眼、從細處著手,把許多小事做實、做細。一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首先在上課鈴響之前到教室門口,要求學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yè),教師也要及時批改作業(yè)并發(fā)到學生的手中,要求學生不隨地丟垃圾,那教師就要自己先做到,包括上課不帶手機進入教室,打飯、打水自覺排隊等等;二是要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給學生樹立了良好的行為榜樣,形成無形的動力,讓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完成學習任務,從小養(yǎng)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三、重視引導,注重過程
小學生年齡小,如同煉好的鐵水,可以鑄造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鐵水涼了變成了大鐵塊,再想改變形狀就難多了。如果小學生沒有養(yǎng)成了遵守紀律的習慣,以后再來改造就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因此,要抓住這個關鍵期,注意研究他們的特點,嚴格要求,正確引導,強化訓練,要在關鍵期把紀律養(yǎng)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細、抓緊、抓實。
一是平時要根據學校要求,深入開展文明禮貌教育活動和守紀律教育活動。要在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教育后,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規(guī)范”的內容,同時還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訓練。比如,升旗儀式規(guī)范性的訓練,班級集合排隊,進教室秩序訓練,放學排隊離校訓練。二是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小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養(yǎng)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緊一松,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虎頭蛇尾,要抓長、抓細、抓實,抓出成效,形成習慣。
四、表揚鼓勵,促進成長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闭f得正是這個道理。人就這樣,“聽得千句好,聽不得一句壞”,一次表揚之后的那種感覺往往是美妙的,會感到自豪、激動,小學生尤其是這樣。有人說“好媳婦是夸出來的”,非常有道理。因此,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表揚這一利器,推動學生進步。
一是表揚還要有針對性,主要是針對學生所做的事或正確的行為,不是簡單的夸夸就可以,應該是對他的正確行為做出肯定。教師往往習慣于對不守紀律和學習差的學生一味地批評,要切實改變這一做法,因為“雙差生”平時受表揚就少,習慣于挨批,批評多了就會“皮”,甚至有意和教師對抗。因此,哪怕他們遵守紀律有點進步也好,學習有點進步也好,都要多表揚鼓勵,切忌給這樣的學生定位于“壞學生”;二是要明確指出學生的那些行為是違反紀律的,提出嚴格的紀律要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怕自己的錯誤被人指出來,怕被教師點名批評,當你只指出現(xiàn)象不點名批評他們的錯誤時,他們會很感激,因此要多指出不正確的行為,少批評人。(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qū)鐵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