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玲 孔輕輕
(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 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060)
房顫是肺癌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為3.27%~47.6%[1]。胸腔鏡手術因創(chuàng)傷小在臨床廣泛應用,但有文獻報道,胸腔鏡手術并不能夠降低患者術后房顫的發(fā)生率[2]。老年患者由于各項身體機能退化,心臟儲備功能下降,代償能力較差,增加了術后房顫的幾率。術后房顫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影響術后康復,嚴重者導致死亡[1]。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科60例胸腔鏡下行肺癌手術的老年患者術后并發(fā)房顫。經給予針對性治療及護理,患者均轉復為竇性心律,無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F將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本組60例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60~89歲。20年以上吸煙史45例;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11例;合并冠心病33例。其中心律失常史16例,房顫2例;高血壓43例;糖尿病21例。查體:心電圖異常(心律失常、ST-T改變)23例。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EF)≤50%或舒張功能不全2例;肺功能檢查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70%3 例。 所有患者術前均未接受過放療和/或化療。均于全麻下手術。手術方式:左全肺切除5例,右全肺切除3例,單肺葉切除19例,右肺雙肺葉切除21例,肺楔形切除12例。術后病理類型:鱗癌31例,腺癌19例,腺鱗癌10例。60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4天發(fā)生房顫,心率最快可達220次/分。其中2例術前合并房顫史,術后第1天再次出現房顫;20例術后第2~3天因低氧血癥導致房顫;2例術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為1 000 mL導致心率增快,引發(fā)房顫;15例因重度疼痛出現房顫;1例因煩躁不能入睡導致房顫。遵醫(yī)囑給予針對性處理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后好轉。
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所有患者均給予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 密切觀察心電圖(PR、QRS、QT、QTc 等)的變化以及患者有無心慌、胸悶等癥狀。尤其對于術前心電圖異常的患者,及時發(fā)現異常情況。本組60例患者分別于術后1~4 d發(fā)生房顫。及時發(fā)現并遵醫(yī)囑用藥后均得到有效治療。
2.2 用藥護理 患者發(fā)生房顫時,首先判斷引起房顫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的處理。本組21例患者,根據誘發(fā)房顫的原因給予及時針對性處理后心率逐漸恢復正常。其余39例患者遵醫(yī)囑給予胺碘酮控制房顫[4]。其中術前合并房顫史的2例患者于術后第1天再次出現房顫,遵醫(yī)囑繼續(xù)給予術前方案靜脈維持治療,于術后第3天改為口服胺碘酮200~400 mg/d。心率控制在100~130次/分,心律偶有不齊,患者無心慌等不適主訴;另外的37例患者遵醫(yī)囑給予胺碘酮75 mg+5%葡萄糖溶液20 mL靜脈緩慢注射(不少于15 min)。隨之給予胺碘酮375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 溶液,10~30滴/分靜脈慢滴維持治療,1~2天內均恢復竇性心律,心率在90~110次/分。用藥期間持續(xù)心電監(jiān)測,觀察并記錄房顫的起始時間、持續(xù)時間、最快心室率、QT間期變化、轉復率等情況;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的變化;詳細記錄胺碘酮的使用劑量、當日總劑量及累計劑量等。本組房顫患者在藥物治療之后房顫癥狀基本消失。有2例出現心動過緩,心率<60次/分,心律仍不齊。2例出現低血壓,血壓下降至 70~85 mmHg/45~55 mmHg(1 mmHg=0.133 kPa),通知醫(yī)生,遵醫(yī)囑停藥后逐漸恢復正常。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心肌供氧 由于術中暴露肺組織時間過長,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術中組織損傷,肺容量急劇下降,尤其全肺切除術導致肺部及心臟供血不足繼而誘發(fā)房顫;老年肺癌患者術前多有長期吸煙史,合并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術后若痰液粘稠不易排出,容易出現低氧血癥,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影響心臟舒縮功能,從而誘發(fā)房顫[3-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高流量吸氧可有效改善心肺供氧,緩解房顫癥狀。術前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采用霧化吸入、爬樓梯及呼吸體操的方法提高患者的肺功能[5];術后持續(xù)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5升/分。遵醫(yī)囑給予4 mLNS+氨溴索30 mg霧化吸入,協(xié)助拍背排痰,保證呼吸道通暢,預防低氧血癥的發(fā)生。本組45例患者有20年以上吸煙史,術后痰液多且粘稠,遵醫(yī)囑給予氨溴索360 mg 2 mL/h或720 mg 4 mL/h 24 h持續(xù)靜脈泵入,以稀釋痰液利于咳出。其中20例患者入院時開始戒煙,術前戒煙僅1~2周,術后第2~3天因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無力咳痰,主訴心慌、憋氣。心率220次/分,血氧飽和度下降至88%~90%左右,聽診肺部大量痰鳴音。12例患者在加強指導,給予拍背后自行咳出深色粘痰;8例患者由主管醫(yī)生給予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吸痰后給予去乙酰毛花肝強心治療后,心慌、憋氣好轉,心率逐漸下降至80~90次/分。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至93%以上。
2.4 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 患者術后若失血過多,血容量下降,術后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可致入量不足,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刺激心肌傳導性以及應激性而出現房顫[3-4]。術后嚴密監(jiān)測24 h出入量。包括靜脈輸液量、經口入量、引流量、尿量及隱形失水量,保持出入量平衡。根據患者血壓、心率以及引流量等評估補充血容量,確?;颊叩难鲃恿W穩(wěn)定。本組2例患者術后出血,術后24 h內胸腔引流量為1 000 mL,患者心率增快至130次/分,血壓下降基礎血壓的10%,經靜脈輸血補液后逐漸下降至80~100次/分,血壓恢復至基礎血壓。
2.5 疼痛控制 肺癌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術中組織損傷,肋間神經受擠壓,術后需要留置胸腔引流管,這些因素均可產生劇烈的疼痛,患者因疼痛不敢進行有效咳嗽咳痰,可引起低氧血癥,從而引發(fā)房顫[3]。術后為患者提供超前多模式鎮(zhèn)痛措施,采用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靜脈輸注非甾體抗炎藥q 12 h,口服氨酚羥考酮,嗎啡皮下注射等。于患者咳嗽咳痰前,翻身下地活動前,功能鍛煉前等可引起疼痛的項目前根據患者疼痛程度提前鎮(zhèn)痛,密切觀察鎮(zhèn)痛效果及患者有無頭暈、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本組15例因重度疼痛出現房顫,心率增快至200次/分,遵醫(yī)囑給予嗎啡10 mg皮下注射后疼痛逐漸緩解,10例患者心率逐漸下降至100次/分,5例患者給予胺碘酮藥物治療后心率下降至正常水平。
2.6 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術后因麻醉藥物及鎮(zhèn)痛藥物作用,患者可能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致使食欲不振,最終可導致電解質紊亂。而低血鎂及低血鉀是老年患者術后并發(fā)心房顫動的常見誘因[3],因此術后通過動脈血氣分析及電解質監(jiān)測來判斷患者是否出現電解質紊亂。本組12例患者術后第1天惡心嘔吐嚴重,僅能進少許流質飲食,遵醫(yī)囑給予及時補液及止吐治療,均未出現電解質紊亂。
2.7 心理護理 患者如果出現恐懼、抑郁以及焦慮等負性心理,容易導致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加大了房顫的發(fā)生風險。本組1例患者于術后第1天出現煩躁,主訴不敢閉眼,極度恐懼,導致房顫發(fā)生,在給予胺碘酮靜脈治療外,加強同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要求家屬共同參與,引導患者主動訴說感受,認真回答患者的問題,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爭取患者的信任,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科學認知。在給予鎮(zhèn)靜藥物安然入眠8 h后,于術后第2天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轉,心率恢復正常水平。
2.8 房顫危害及預防 房顫增加了肺癌術后并發(fā)血栓栓塞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4]。入院24 h內由責任護士采用Caprini風險評估表[6]進行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估,結果分為低危、中危險及高危。本組12例中危患者術后第1天起遵醫(yī)囑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3 mL皮下注射qd,48例高危及以上患者術前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3 mL皮下注射qd,術后第1天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4 mL皮下注射qd,定期監(jiān)測患者D-二聚體水平及有無出血傾向;術后協(xié)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本組中21例患者于術后24 h下床,7例出現短暫頭暈,休息后好轉;其余39例患者因應用胺碘酮控制心率,均于術后第2天下床,5例患者出血短暫頭暈,休息后好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深靜脈血栓栓塞。
肺癌術后并發(fā)房顫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對于老年肺癌患者應在術前對高?;颊哂枰灾匾暎恍g后給予持續(xù)心電監(jiān)測,充分供氧,有效鎮(zhèn)痛,預防電解質紊亂,加強心理護理等針對性護理,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壓及心率水平,預防房顫致血栓栓塞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