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山
走進位于黃山腳下、新安江兩岸的徽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清雅諧和的山區(qū)村落。村落里一棟棟特色鮮明的建筑,總是會給人以視覺和美感的強烈沖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的黟縣西遞、宏村是如此別具風情,婺源的洪村、理坑村;歙縣的北山村、桃山村;休寧的祖源村、石屋坑村;祁門的彭龍村、黃龍口村;績溪的瀛洲村、仁里村等等,莫不如此。古代徽州的社會是由一個個的村落組成,而徽州的村落又是由一棟棟的建筑有機組合而成。徽州的建筑由于特色的鮮明、內(nèi)涵的豐富,被建筑與文化學界界定為“徽派建筑”,其營造技藝目前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解密徽派建筑就是要努力地探尋徽派建筑的本質與特點,探究古代徽州人的人居建設在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和傳承價值。
徽派建筑本質上是歷史上徽州人的一種人居建筑形式以及由這種建筑而構成的人居環(huán)境和空間。揭秘徽派建筑首先就要問及徽派建筑形成的前提與條件,了解和把握古代徽州人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這樣的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與別的地方有什么區(qū)別。這實際上是要探討古代徽州的州情,認識古代徽州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根據(jù)我的田野調查和案頭研究,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是我們要把握的:
第一,徽州在地理空間上具有介山臨水的優(yōu)越性。在行政區(qū)劃上,徽州位于皖、浙、贛三省的交界處;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長江以南、黃山腳下、新安江流域,“東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阨。”四周高山壁立,環(huán)狀延伸,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尤其是黃山山脈橫亙于徽州的北部,既是地理生態(tài)氣候的分水嶺,也是文化的分水嶺。但徽州又具有開放的內(nèi)因:域內(nèi)溪流縱橫,四射的水系將徽州與外界相連。最著名的就是新安江水系,其源頭是在休寧與婺源交界處的五龍山脈最高峰六股尖,流淌成大源河,至休寧的流口匯聚小源河成率水,流到屯溪匯聚發(fā)源于黟縣的橫江成漸江,流到歙縣匯聚了豐樂水、徽水等之后成新安江。新安江流到浙江的桐廬為富春江,富春江再下去就是錢塘江。錢塘江注入東海,東海連接了太平洋,而到了太平洋也就能到全世界。
第二,徽州本土具有山多地少、地狹人稠的局限性。正如徽州府志所云:“郡邑處萬山,如鼠在穴,土瘠田狹?!雹偾蹇滴酢痘罩莞尽肪?《蠲賑·金聲與徐按院書》,康熙三十八年(1699)萬青閣刊本。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許多村落位于山谷之中、高山之上、溪澗之間,有的甚至就是直接壁掛在山崖上。嚴重的山多地少致使建筑的設計與營造空間不足,由之直接影響了徽州人的人居建設,從而在因素上導致和決定了徽州的建筑在空間上的狹小和在形狀上的不規(guī)則。
第三,徽州的社會是由移民形成的,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特質。古徽州的土著人是山越人,今天所謂的汪、黃、程、方、江、戴、洪、李、鄭、許等姓氏皆是東漢末年以后由外地遷徙而來??计錃v史上的移民,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其中有三次遷入高潮,即魏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唐末的黃巢之亂、兩宋時期的“靖康南渡”,尤以黃巢之亂為著,一次就遷居來近20個氏族。這些遷居來徽州的“客人”,先世多居中原,有些是直接從中原遷入到徽州,有些則是先從中原遷到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然后二次或三次遷徙入徽州。他們大多是北方中原一帶的世家大族,再遷者也多為仕宦之家,遷徙到了徽州這個山區(qū)之后,既帶來了中原的經(jīng)濟與文化,更帶來了北方人的生活習慣和習俗,其內(nèi)在包含了北方中原人的居住習慣和習俗。
第四,徽州社會具有宗族制特征。中原的世家大族在徽州定居以后,為了宗族的生存與發(fā)展,總是要聚族而居,努力將漢唐的世家大族式的宗族制度移植于徽州,維系原有的宗族組織不變,保持血統(tǒng),強化宗誼,由之也就打造了徽州的宗族社會。《徽州府志》記載:“家鄉(xiāng)故舊,自唐宋來數(shù)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義,講世好,上下六親之施,無不秩然有序?!雹诿骷尉浮痘罩莞尽贰讹L俗》,嘉靖四十五年(1522)刊本。清休寧進士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寫道:“新安有數(shù)十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主仆之嚴,雖數(shù)十世未改,而宵小不敢肆焉?!雹郏ㄇ澹┶w吉士:《寄園寄所寄》卷11《故老雜記》,康熙刊本。如此的習俗,在宋時就初步形成,至明清,徽州的宗族社會發(fā)展已是十分成熟,人們敬宗收族,建祠堂、置族產(chǎn)、修譜牒,所謂人各有姓,姓必有族,族必歸宗。由之也就形成了徽州宗族的兩大鮮明特點:其一,在宗族的自身關系上注重血緣性,正如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所說:“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tǒng)之?!比绱司蛥^(qū)別于中國南方地區(qū)比如福建、廣東的一些宗族,區(qū)別了“客家人”的宗族;其二,在宗族的社會關系上注重地緣性,人們總是安土重遷、“懷土重遷”,“一鄉(xiāng)一曲之中,無一人不安土食粟者。”①見明嘉靖四十五年(1522)菊月《歙縣呈坎重修長春社記碑》,原碑現(xiàn)立于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長春大社內(nèi)。即使是“地狹薄不足以食,以故多賈,然亦重遷,雖白首于外,而為他縣人者蓋少?!雹冢鳎w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8《例授昭勇將軍成山指揮使李君墓志銘》,四部叢刊本。由之導致一姓一村、一村一姓的現(xiàn)象在徽州十分普遍。正如清代黟縣人沈奎在《黟山雜詠》所說:“朱陳聚族古風存,一姓從來住一村?!鼻宕∧觊g歙縣商人方西疇更是指出:“相逢哪用通名姓,但問高居何處村。世家門第擅清華,多住山陬與水涯。到老不知城市路,近村隨地有煙霞。”③許承堯:《歙事閑譚》卷7《新安竹枝詞》?;罩葑谧迦绱说牡鼐壭蕴卣髟诨罩莸囊恍┑孛械玫街苯拥捏w現(xiàn),村名以顯姓,顯姓亦村名,于是叫汪村、王村、胡村、江村、鄭村、程村、許村、葉村的以及與姓氏相關聯(lián)的村名、地名就很多。這些都會內(nèi)在影響徽州村落的營造。
第五,徽州是重商主義的高移民輸出地。正是由于徽州是“山多地少土瘠人稠”,于是正如許多方志所云:“徽州介萬山之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瞻一。即豐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論歲饑也。天下之民,寄命于農(nóng),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從饒州鄱、浮,一從浙省杭、嚴,皆壤地相鄰,溪流一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饑色,三日不至有餓殍,五日不至有晝奪?!雹芮蹇滴酢缎輰幙h志》卷8《汪偉奏疏》,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土瘠田狹,能以生業(yè)著于其地者,什不獲一。茍無家食,則可立而視其死,其勢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賈也。而顧戀宗族墳墓,不能舉家遷徙,復運所求于四方之食,食其父母妻子,于是乎移粟而入,非販而求利也。雖挾貲行賈,實非已貲,皆稱貸于四方之大家,而償其十二三之息。但以運貲于其手,則儼若如其所有,而以為此民貲也。冤哉民也,是所挾之貲,非貲也。即如異郡之人所躬耕自食之田也,一朝而劫奪之,如田而陸沉于海矣。且實非其田,而賃于人之田也,一朝而劫奪之,而無以償于其主,而身命與俱盡矣。不孝家居時與父老總計四鄉(xiāng)之民,向之出而求衣食于四方,遭劫奪不能復出,而不得不坐于家者,蓋十家七矣。既坐于其家,而無所借資收養(yǎng),而相率立而視其死者,則什家而無一幸免也?!雹萸蹇滴酢痘罩莞尽肪?《蠲賑·金聲與徐按院書》。千百年來,千萬萬的徽州人都要為生存而積極努力,為生存而另辟道路——外出經(jīng)商,以致至少是在明代的時候,在整個的徽州鄉(xiāng)村,“寄命于商”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正如明代人王世貞所云:“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在山谷之間,無平原曠野可為耕田。故雖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賈游于四方。倚頓之鹽,鳥倮之畜,竹木之饒,珠璣、犀象、玳瑁、果布之珍,下至賣漿、販脂之業(yè),天下都會所在,連屋列肆,乘堅策肥,被綺噻,擁趙女,鳴琴亭屣,多新安人也?!薄靶掳财Ь由较校恋匦—M,民人眾,世不中兵革,故其齒日益繁,地瘠薄,不給于耕,故其俗纖儉習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則十一在內(nèi),十九在外?!雹蓿鳎┩跏镭懀骸稄m州山人四部稿》卷61《贈程君五十敘》,萬歷五年(1587)王氏世經(jīng)堂刊本。早期的徽州社會是高移民輸入而形成,到了明代以后,為了生存,徽州又是高移民輸出,甚至男丁勞力輸出占70%,長期留在家鄉(xiāng)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這些都將內(nèi)在影響徽州人居建筑的設計和建造。
以上五點應該就是徽州人居建筑的前提。古代徽州人也就是在對上述五點的考量下思考自己居住房屋的形式,規(guī)劃設計和建造自己的人居空間和環(huán)境。而恰是這五點,在當下與我們的人居建設相通:山多地少——土地珍貴、移民性質——生活習俗獨特、聚族而居——群居社會、高移民輸出——人口流動等等。當下我們的人居建設與規(guī)劃設計,也大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傳統(tǒng)的徽州社會是典型的大陸山區(qū)農(nóng)村社會,村落是其基本的構成。
徽州村落的形成有著許多要點。第一個要點是選址,俗稱“卜地”“卜址”。對此,古代徽州人十分看重,認為這是直接涉及宗族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叭说亍彼⒅氐脑瓌t非常多,其中最基本的原則是基于對地理形勢的考量而努力做到背山靠水、依山近水。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人類最為普遍的建筑理念和原始的人文關懷。在選址之后,第二個要點是對村落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設計。盡管那個時候沒有如現(xiàn)在的規(guī)劃院、設計院,但各個宗族總是有著對自己村落的整體考慮,有著自成體系的各種規(guī)劃。古徽州的村落星羅棋布,成千上萬,但這些村落都不是散漫的,其中建筑也不是隨意的。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西遞村就是依照船的形狀來規(guī)劃設計的村莊;著名的呈坎村在規(guī)劃上是依照八卦的形式而建。第三個要點是注重村落水系的設計和營造?,F(xiàn)在最著名的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黟縣宏村,它的水系是如此之美和完整,以至于有人說宏村的水系在徽州就是一絕,是絕無僅有的。實際這是不對的。據(jù)我們的調查,宏村的水系僅僅是至今還保留完整的眾多村落水系之一。在古代的徽州,各個村落都是存在水系的設計與建造的,類似于宏村的水系在古代徽州具有普遍性,如我們可以看到黟縣盧村的水街、黃山徽州區(qū)唐模的水街、祁門榨里村的水系、休寧石屋坑的水系等等。內(nèi)在巧妙地利用自然的水系加以人工的引導和改造以為人服務,這在古代的徽州是普遍的。第四個要點是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有個標志性的東西——水口。水口在徽州有特定的指謂和文化內(nèi)涵,其功能至少有三:首先它是村的界限。水口總是有上水口和下水口之分,它們一般都是位于離村的民居建筑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而這也就是村的界限了。其次是水口處總有水口林,而水口林具有對村的隱蔽功能:沿著水的方向和進出村路的方向,水口林總是要將整個村落掩蓋,遠看只有群山和樹林,走過水口才能看到隱藏在之后的村莊。第三個功能是對村的風水保護、水土保持。大片的水口林的存在本身就能涵養(yǎng)水土,人工營造一個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此同時,古代徽州人還會對水口賦予風水上和文化上的意義,許多水口處往往有人工的建筑,有橋,有各式各樣的樓臺亭閣等,是為人造園林;風水上說“進水不可沖、去水不能急”,而水口的營造就是要使之落實在實處。第五個要點是公共空間的存在?;罩荼M管地狹人稠、空間狹小,每個村莊的建設都很密集和擁擠,但公共空間還是要努力留存并且使之不斷現(xiàn)代化,它們包括了公共的建筑、公共的坦地、公共的園林、公共的水域等。在眾多的公共空間中,祠堂是徽州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與空間?;罩莸拿總€宗族都注重宗族的管理和族人宗族意識的培養(yǎng),而祠堂就是宗族存在的象征,是宗族意識集中體現(xiàn)之所在地。因此徽州的各個宗族都非常注重祠堂的營建,所謂“舉宗大事,莫最于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休寧首村朱氏:“吾族創(chuàng)立宗祠始于明季崇禎二年,闔族批丁各出樂輸,共建祠宇以盡人子報本之忱?!雹賱⒉骄幹骸痘罩菸臅返谌?,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431頁。祠堂有總祠(即宗祠)與支祠之分。一族合祀者為總祠,分支各祀者為支祠,大的村落往往還不是建有一座祠堂,而是幾座、十幾座、甚至幾十座。如黟縣西遞明經(jīng)胡氏宗族歷史上在西遞就建有祠堂二十多座,至今保存完整的還有3座;歙縣的呈坎(現(xiàn)歸黃山市徽州區(qū))歷史上有祠堂15座,其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羅東舒祠至今保存良好,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堂既是宗族供奉祖先牌位、舉辦宗族祭祀的地方,也是宗族加強和實踐宗族統(tǒng)治的場所。徽州的各個宗族總是會在自己村中選取最佳、最中心、風水最好的位置來建祠堂,并不惜拿出最大的空間來建祠堂,由之也就導致徽州祠堂一般都很宏偉,往往就是村落中體量最大的建筑,在祠堂前面還會留出很大的空間場地。
上述徽州村落形成的要點,對現(xiàn)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對當下正在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與規(guī)劃的啟示意義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人居建筑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代徽州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首先是尊重自然,再是選擇自然,其后是師法自然,最后是利用自然,歸根結底就是絕不任意破壞自然。位于屯溪郊區(qū)的花山一帶有許多人造石窟,據(jù)說有36個,每一個的規(guī)模都宏大。如此大規(guī)模的人工痕跡竟然查無任何史料記載。200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曾到此視察,并親自題寫了“花山謎窟”四個字,認為這確實是千古之謎!而實際上,據(jù)我的調查和了解,類似于花山謎窟的洞穴在徽州其他地方都有,并且很多。位于花山的人工石窟我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實地考察過,之后,我還分別在休寧、黟縣、祁門等各地探尋過這樣的石窟。無論花山謎窟的謎底到底是什么,有一個謎底總是存在的,即它是過去徽州人的采石場。人們建房子、建祠堂等就要取石料,在中國的其他地方,比如說在安徽省的北部,或許是人們太豪爽,問山取石就炸山,將山炸開,然后取石料?;罩萑耸遣粫@么干的?;罩萑巳∈皇窃谏降拙蛞粋€小洞,然后至上而下地取,絕不輕易破壞山體和植被,如此這般就形成了類似于花山謎窟的石窟。徽州人的這種采石方式,既保證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完整,又滿足了人們?nèi)∈男枨?。當然,古代徽州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和處理往往受風水堪輿的影響和制約。古代沒有環(huán)境科學、生態(tài)學,人們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只能憑依堪輿學。通過查閱史料和開展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古代徽州人十分信奉風水堪輿,篤信風水在徽州蔚然成風,至今還留下了很多風水堪輿的典籍與手抄本,如清代《徽郡地理勘記》等。由之帶來的是作為看風水用的羅盤制作業(yè)的興盛,從元代開始一直傳承延續(xù)至今,最著名的就是休寧萬安的吳魯衡羅經(jīng),1915年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現(xiàn)在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風水堪輿盡管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內(nèi)在本質是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幫助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它實際就是中國古代版本的環(huán)境科學、生態(tài)學。古代徽州的教育十分發(fā)達,塾學林立,方志記載:“十戶之村,無廢誦讀”“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史書之藏”②清道光《休寧縣志》卷1《風俗》,道光三年刊本。。而據(jù)筆者的研究,古代徽州的許多鄉(xiāng)村塾師,除了教書育人之外,往往還要兼當風水師,這些都表明風水堪輿在徽州之盛。
其二,人居空間要有一定的整體性。古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是一個整體,有許多村落在古代如此,發(fā)展到當代也基本如此。以祁門黃龍口村為例,其乾隆年間的族譜上繪制有黃龍口村基圖,村民依此規(guī)束自己的建筑,發(fā)展到21世紀的今天,該村的基本輪廓還能與乾隆年間的基圖一致,由之可見幾百年來黃龍口人對村的整體規(guī)劃布局的認同與恪守。我們現(xiàn)在的小區(qū)開發(fā)也應該要有一定的整體性以及在確定和規(guī)劃出了整體性之后對整體的長期認同和努力遵守,以此保證合理性與公正性。
其三,整體規(guī)劃下的各個單體建筑應該要有一定的自然性。重視整體規(guī)劃并不是要求其中的各個單體建筑都同一種樣式和呈機械呆板地排列組合,而是可以展現(xiàn)出一定的靈活性、可變化性和自然而然性,展示出一直生動多樣的風貌。
其四,古代徽州人在人居環(huán)境選擇和營造上的一些經(jīng)驗與做法,還是可以為我們當代人提供了一條在人居環(huán)境選擇上的“傻瓜”原則——住人住的地方,不住人不住的地方!
人們都說徽州的鄉(xiāng)村很美,徽派的建筑很有特色,那么這些極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在設計上有哪些具體的原則、理念和要求?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深入研究,我們歸納了徽派建筑設計建造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
1.徽派建筑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二:一是“就地而型”?;罩莸慕ㄖ臻g十分狹小,并且平面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狀。對此,人們在建筑設計上只能本著“就地而型”的原則,依據(jù)實際的空間大小和形狀來進行建筑的設計,由之建成后的建筑也往往不是單一的正方體和長方體,而是會出現(xiàn)多面體和三角體,形狀各異,呈現(xiàn)出豐富的多樣性。二是“自然裂分”。房子的續(xù)建與擴張不是呆板和平面的機械地簡單增加,而是每一次都以某個建筑為中心的擴展,實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的裂分,就像細胞分裂一樣,最終是群體的建筑呈現(xiàn)出了一種極大的整體性,各個建筑單體之間存在著有機的組合。以黟縣關麓“八大家”為例?!鞍舜蠹摇苯ㄖ菏冀ㄓ谇屙樦巍⒖滴跄觊g,竣工于咸豐、同治年間,前后經(jīng)歷200多年;“八大家”不是“八大間”,而是八大房,共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書齋各1幢,占地約6,000平方米;每一單元各有風格不一的正屋、偏廳、廚房及庭院,自成一體;但各單元之間又相互聯(lián)通,樓上樓下均有門戶串結,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自然裂分的結果,村落的整體性也就內(nèi)在于其中了。正是由于自然裂分的存在,因此在理論上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應該具有同根、同源和同構性,一個村落往往就是最初的某一棟建筑長時段的逐次自然裂分的結果。
2.徽派建筑的設計理念。對此,影響的因素很多,但以下幾點是徽派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要充分考量并內(nèi)在整合于其中的:第一,徽州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其移來之民原先多是北方中原一帶的世家大族,他們普遍習慣的民居形式是四合院,它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為布局,是中國北方最傳統(tǒng)的住宅形式,在中國民居發(fā)展史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分布也很廣,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第二,徽州早期的土著人是越人,而越人居住的房屋以及在整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的最普遍的建筑模式是干欄式建筑,生活在山區(qū)的人也只有居住在干欄式建筑中才最安全。第三,徽州人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熱衷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且還要努力地貫徹和體現(xiàn)到自己的民居建筑之中。第四,徽州人非常尊重自然,總要努力保持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第五,徽州地狹人稠,建筑上可供設計的平面空間小且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狀。第六,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實現(xiàn)一種最經(jīng)濟節(jié)約的營造。以上六個方面的全面考量與整合,其內(nèi)在地疊加就形成了徽派建筑的設計理念:既要充分考慮原本普遍習慣的四合院居住結構,又要充分考量徽州屬于江南山區(qū),所具備和能夠提供的條件無法滿足四合院的設計與建造,而南方山區(qū)最為安全、可靠的建筑形式是干欄式建筑,剩下的問題就是思考如何在干欄式建筑的基礎之上建造四合院。其路徑只有一條:將兩者內(nèi)在結合——徽派建筑本質上就是四合院建筑與干欄式建筑相結合的拓撲變形,在這個變形中,天井就是四合院的中間庭院,它也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民居建筑中的重要體現(xiàn)。
3.徽派建筑的設計要求。設計理念突破以后,徽州人還要根據(jù)自己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在建筑的具體形式上提出具體的要求。以下幾點是古代徽州人特別重視的,由之也是要形成徽派建筑在結構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注重防潮。南方山區(qū)林密潮濕,蟲蛇很多,加上建筑多是就地取材,大量使用木材,因此防潮很重要,因此生活區(qū)與地面的隔離很重要。而徽派建筑一般就是多層結構的,在功用上,經(jīng)典的徽派民居,其一樓一般是主人從事社會交往和生產(chǎn)勞動的區(qū)域,二樓才是主生活居住區(qū);在清代之前,徽州民居的二樓空間總是比一樓大,只是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徽州的民居才愈來愈重視了一樓,一樓的空間才開始變大了。第二,注重防火?;罩菔巧絽^(qū),而山區(qū)的建筑又都是磚木建筑,因此防火十分重要?;张山ㄖ吞貏e注重了防火,最基本的原則是努力做到木結構不外露。明代的徽派建筑是徽派建筑的經(jīng)典,其大門,木質的外面一定會再貼上門磚,既是為了加固也是為了防火;其二樓,木地板上一定會鋪上地面磚,既是為了加固也是為了隔音、防震和防火。談到徽派建筑的防火,功能最強也是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是馬頭墻。馬頭墻實際就是封火墻、防火墻。這里我介紹一樁自己親歷的事情。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個初冬的下午4時,當時我還在黃山市委機關辦公室工作,突然聽到外面有急促的消防車聲音,聽著好像是朝屯溪老街方向去了。我心里頓時一驚:不好,老街失火了。那里都是民國年間再建的磚木結構的商業(yè)店鋪,這一失火老街豈不是要毀于一旦。當時的黃山市委大院距離屯溪老街不遠,我立馬往老街走去,結果還沒走到失火的地點,就看見消防車往回撤了,總共才半小時不到,火就已經(jīng)滅了。第二天上午我不放心,就來到昨天火災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失火的地點正處老街中段,失火建筑是一棟徽派建筑,高墻內(nèi)被燒成一片廢墟,但隔壁的店門及對面的店面已經(jīng)照常營業(yè)了?!@就是徽派建筑的魅力,是馬頭墻的偉大功勞?;张傻慕ㄖ捎谀窘Y構努力不外露,因此單體失火的概率不大;即使是不幸失火了,又由于封火墻的存在,一般也不會殃及他家而形成一片火海。第三,注重防偷防盜?;罩菔且粋€高移民輸出的社會,70%男丁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xiāng)外出經(jīng)商,留在家里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因此,財產(chǎn)安全、人的安全就顯得尤其重要。人身安全包括生命的安全和情感的安全兩個方面?;张山ㄖ窃谶@種安全性上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馬頭墻很高,既能防火也能防偷防盜;民居的窗戶都很小,人的頭伸不過去,所在位置也很高,想爬不容易,防偷防盜的功能很強。一棟徽派建筑的民居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堡壘和體系,人生活在其中極有安全感。第四,注重通達。按照通常的理解,具有安全感的房子往往也是很封閉的房子。但徽派建筑卻在營造上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那就是通達。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其一是徽派民居的各棟建筑一般是遵循自然裂分的原則而形成,因此,它本來就是一個整體,裂分出的房子與房子之間是相通的,實現(xiàn)了一種通達。其二,徽派民居都是有2個門的,一個正門,一個后門。出于風水等方面的考慮,徽派民居往往是坐西北朝東南,則東南方有正門,西北方就一定有個小門。西北方的小門平時是不開的,我們可以理解它為消防門、逃生門。由之可見徽派建筑非常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
徽派建筑的上述設計原則、設計理念和建造特點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幾點:第一,“四合院+干欄式”的建筑形制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的寶貴遺產(chǎn),它是徽州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大貢獻,也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在當下仍然具有極大的傳承意義。第二,土地的集約化和空間的有效利用應該是我們從事建筑規(guī)劃時必須秉持的基本原則。第三,安全性的全面考量應該是我們從事任何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基本要求。第四,人與自然的充分交融應該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努力做到的基本追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徽州傳統(tǒng)人居建設的經(jīng)驗與做法在當代有直接傳承與借鑒的意義。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徽派建筑的本質,發(fā)現(xiàn)這仍然是一個有趣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問題。以下的幾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探尋徽派建筑的本質特征:第一,實用性,這是徽派建筑的最基本體現(xiàn);第二,安全性,人居于徽派建筑中會有相對全面的安全感;第三,靈活性,徽派建筑可大可小,可高可矮,可以這樣形狀也可以那種的體量,可以做得儉樸也可以做得華富??傊?,根本特點可歸結為:它具有普遍適用的鄉(xiāng)村民間性,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徽派建筑最初只是徽州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建筑形式,但很快也就成為全國許多地方老百姓居住的房屋建筑形式?;张山ㄖ坏┍换罩萑税l(fā)明了之后,很快就在空間上表現(xiàn)出了其極強的張力——不僅被徽州本土的老百姓普遍接納,也被其他地方的人紛紛學習模仿,于是在吳越地區(qū),在荊楚大地,在云貴高原,到處都有徽派建筑的身影;徽派建筑在時間上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持續(xù)性——明代時就在徽州六邑本土得到普及,之后一直延續(xù)到民國、一直傳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延續(xù)到現(xiàn)在,相信在未來,它仍然有繼續(xù)傳承延續(xù)的內(nèi)在根據(jù)。而恰是這種在我們今天看來有非凡性和偉大創(chuàng)造性的建筑形式以及由這種建筑而衍生出來的文化,根源是在徽州鄉(xiāng)土,發(fā)軔是在徽州民間鄉(xiāng)村社會,它是由平凡的、默默不知名的徽州平民布衣普通老百姓的一種創(chuàng)造。由之也正是證實了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