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元
道德推理是指道德主體運用已有的道德認識分析道德情境,作出分析、評價和選擇,形成新的道德認識,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得出道德結論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似乎看不到道德情感的在場,以至于自蘇格拉底起就存在著對理性的信仰,而對道德情感卻不夠重視,甚至是否定的。直到近代,道德情感論才得以產(chǎn)生,而且自道德情感論提出以后,它與道德理性論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而探討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就不得不從道德情感論及其與道德理性論的分歧談起。
休謨在他的《道德原則研究》中,開篇即提出:“有一場近來發(fā)生的爭論很值得加以考察,這場爭論涉及道德的一般基礎;道德是導源于理性還是導源于情感,我們獲得對于道德的知識是通過一系列論證和歸納還是憑借一種直接的感受和較精致的內在感官,道德是像對于真理和謬誤的所有健全判斷一樣對一切有理性的理智存在物應當相同還是像對于美和丑的知覺一樣完全基于人類特定的組織和結構?!盵1](P22)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正是道德情感主義與道德理性主義分歧之所在。
近代以來的道德情感論主要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在同大陸唯理主義倫理學的爭論中,英國經(jīng)驗主義倫理學逐漸轉向了道德情感論。英國的道德情感論始于莎夫茨伯利,雖然他并沒有對情感論展開充分的論述,但由于他開風氣之先,因而在倫理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國著名倫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包爾生就在《倫理學體系》一書中指出“現(xiàn)代道德哲學在沙夫茨伯利這里達到了它的第一個高峰”,“沙夫茨伯利的體系是英國倫理學的主要體系,因為后來的體系實際上只是一些特殊方面增補和發(fā)展了他的體系,而從未達到這一體系所具有的偉大的普遍性”[2](P162)。莎夫茨伯利認為,道德上的善惡取決于情感上的善惡,凡是出自不公正的行為所做的,就是不義、惡行和過失,如果情感公正、健全而良好,并且情感的內容有益于社會,而且還以有益社會的方式施行,或有所感動,這就在任何行動中構成我們所說的公平與正直[3](P760)。
莎夫茨伯利雖然提出了道德情感論,但并沒有對它進行深入闡述,真正從理性與情感的關系層面上對道德情感論進行了充分的理論探討的是赫起遜,他提出了完整的道德感理論。赫起遜認為,道德感是人的內在本性,它是一種“調節(jié)和控制的機能”“感知道德上優(yōu)越的能力”,他指出,“我們所謂道德感,只不過是我們心靈在觀察行為時,在我們判斷該行為對我們自己為得為失之前,先具有一種對行為采取可愛與不可愛意見的作用”[3](P790)。他舉例解釋說,假如我們在兩個人那里獲得了同樣的利益,一個人與我們有共同的好惡,而且有一顆愛我們的心;雖然另一個人也讓我們獲得了同樣的利益,但他是出自自私自利或出于勉強,那么,在這兩種情形中,雖然二者同樣地有利于我們,但我們對他們的感情卻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對于道德行為的知覺,不同于我們對于利益的知覺。他把接受道德行為知覺的能力,稱為“道德感”。赫起遜認為道德感是對道德上的善與惡的知覺能力,這種知覺與對利益或者自然界的狀況的知覺不同,它是一種對于理性主體敬愛的感情,是對高尚、優(yōu)雅的品性和人格的敬愛之情。人們也會出于利害關系而處理自己的行為,但我們對于別人的行為,對于道德上善與惡的感覺不會為利害的計較所打消,要想用獎勵或威脅的辦法來使一個人對違反他的道德主張的行為在心底里產(chǎn)生真正的好評是不可能的。
赫起遜認為,從行為的發(fā)生或行為動機來看,道德上善或惡的每一種行為,都是出自理性者的某種感情,我們所說的道德或罪惡,就是指這種感情,或基于這種感情的行為結果。從行為的評價來看,出自道德感的行為,對某些人為仁愛,而且對其他人沒有危害,這種行為便是道德的。相反,行為中沒有仁愛存在,不以慈愛為目的,即使在事實上十分有用,但它們沒有出自對他人的和善的用心,這也是沒有道德之美的。
顯然在行為動機與行為評價方面,赫起遜給了道德感以絕對的地位,但在行為選擇方面,從赫起遜的論述中,似乎很難截然排除理性的因素。赫起遜認為,道德判斷的準則是:“凡產(chǎn)生最大多數(shù)之最大幸福的行為,便是最好的行為,反之,便是最壞的行為?!盵3](P807)赫起遜較早地提出了后來為邊沁所闡揚的最大多數(shù)的最大幸福原則,而且提出了判斷我們自己或別人行為的道德性的一系列原理:(1)任何行為者之道德上的重要性,或為他所產(chǎn)生的公共善的量,是他的仁愛與能力的乘積。(2)私善之量或任何人對其自身所產(chǎn)生之善,是他的自愛與能力的乘積。(3)若比較兩個行為的道德性,而兩個行為者的能力又是相同的,那么在相同情況下他們所產(chǎn)生的公善的量視其仁愛心而定。(4)若兩個行為者的仁愛心也相等,其他情形也相同,那么,公善之量須視他們的能力而定。(5)行為者的德性或他們的仁愛心,永遠與在相類情形中所產(chǎn)生之公善成正比,而與他們的能力成反比。
無疑,在行為選擇方面,依據(jù)上述原理進行道德判斷就無法離開理性的作用,但赫起遜認為,人們是受道德感的引導而進行判斷的。對手段或附屬目的進行判斷需要領悟或反思、比較、判斷的能力,而關于最終目的,則不存在任何推理。在赫起遜看來,道德感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單一的道德判斷,而且也把這些單一的道德判斷作為原則的表達而提供給我們。正是因為這些原則不依賴于任何其他原則而成為正當合理的,所以,這些原則對于一般道德推理和實踐推理來說才必然是第一原理[4](P361-362)。
休謨從赫起遜那里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道德推理實際上是惰性的。它本質上根本不能驅使我們去行動。理性的作用在于發(fā)現(xiàn)真?zhèn)?,但它沒有任何主動力,它永遠不能阻止或產(chǎn)生任何行為或感情?!暗赖聹蕜t刺激情感,產(chǎn)生或制止行為。理性自身在這一點上是完全無力的,因此道德準則并不是我們理性的結論?!盵5](P499)“理性,在嚴格的哲學意義下,只有在兩個方式下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一個方式是:它把成為某種情感的確定對象的某種東西的存在告訴我們,因而刺激起那種情感來;另一個方式是:它發(fā)現(xiàn)出因果的聯(lián)系,因而給我們提供了發(fā)揮某種情感的手段?!盵5](P499)這里,休謨已經(jīng)將理性的作用排除在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之外,他認為道德上的善惡的區(qū)分不可能是由理性進行的,因為善惡區(qū)別對我們的行為有一種影響,而理性是不能單獨發(fā)生那種影響的。理性和判斷通過推動或指導一種情感,能夠成為一種行為的間接原因,但道德上的善惡區(qū)別是由道德感而來的。
休謨認為情感或情緒是原始的存在,是自身完善的。有一些平靜的欲望和傾向雖然是實在的情感,但很少在人心中引起什么情緒。這些欲望有兩類,一類是人性中固有的本性,如慈善和憤恨,對生命的珍愛和對子女的愛憐,另一類是普遍地趨善避惡。當這類情感處于平靜狀態(tài),不引起靈魂騷動時,就很容易被視作理性的決定。但休謨聲稱,它們不是理性的決定,而是一種平靜的情感。只有情感才能引起行為的發(fā)生,情感是行為的原因[5](P455)。
對于行為的發(fā)生,情感與理性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當休謨把欲望和傾向視為情感或情緒時,他不僅指它們是情感方面的東西,也是強調它們不能由理性得出。在理性和情感的關系上,理性是情感的奴隸,除了服從和服務于情感外再也不能有其他功用。情感始終是決定性的,而理性則不能單獨引起行為發(fā)生。“無論如何,人類行為的最終目標永遠不能用理性來解釋?!北热?,如果問一個人為什么鍛煉身體,他會說,因為想保持健康,再問他為什么要保持健康,他也會很容易地回答道,因為患病是痛苦的。如果再追問,為什么害怕痛苦,那他會無言以答。因此,休謨說:“不可能有一個無限的過程,也不可能一事物總能成為另一事物被欲求的理由。某個事物之所以被欲求,必定是因為它自身之故,因為它直接符合或一致于人的情感或感情?!盵6](P145-146)
上述論述被美國學者巴里·斯特德視為休謨對理性的觀點的最好說明。休謨并不否認通過道德推理能夠獲得在進行推理之前所沒有的需要或傾向,比如,我們向往健康,通過推理,會引起我們對于鍛煉的熱望,他向我們提供了鍛煉這種新的要求和傾向,但是,如果我們不需要健康,推理也不會帶給我們鍛煉的欲望。也就是說,推理要為我們提供新的需要和傾向,必須我們事先已經(jīng)有一種需要和傾向。
綜上所述,我們從道德情感論的闡述中,可以看出,道德情感論與道德理性論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道德的來源和根據(jù)上,道德情感論認為,道德來源于道德感,人們的行為依據(jù)也是道德感,而道德理性論認為,道德來源于理性,人應當依理性行事。二是在對道德行為與道德生活的影響上,道德情感論認為,道德推理不具有推動功能,它不會引起道德行為,道德理性論則認為,必須以理性約束情感,從而使人的行為符合道德生活的秩序。
在道德來源的問題上,無論是道德理性論還是道德情感論都是從人自身尋求根據(jù),也都無法在這個問題上求得真正的答案。而在理性與情感的功能方面,二者則各有偏頗,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道德情感論對于道德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也無法否認道德情感對于道德推理的浸潤和支撐,同時我們也同樣無法否認道德理性對于道德情感的重要的引導、約束甚至強化的作用。
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各司其職,在道德推理過程中,道德情感并不是顯在地在場的,但它與道德理性同樣是一個人德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獨特的地位決定了它必然對道德推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沒有良好的道德理性,人們無法進行道德推理,無法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同樣,沒有健康的道德情感,人們也無法形成良善的品質,無法成為有德性的人。一個有德性的人是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都健全的人,道德情感是德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性也就是人的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體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xiàn),是道德主體在道德實踐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和心理傾向。德性本身既包含了理性的內容,也包含著情感的內容,德性內在地要求有深沉明智的道德理性、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亞里士多德將德性分為理智的德性和倫理的德性[8]。其中,倫理德性就是關涉到快樂和痛苦的德性,它與情感和行為相關。
德性是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素質。這種傾向和素質既包含著道德理性的水平,也包含道德情感的水平。有德性的人有較高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對道德理性原則有較高的認同感,從而在復雜的道德環(huán)境中,在艱難的道德抉擇中做出善的明智選擇。有德性的人也有和諧、高尚的道德情感,有仁愛之心,有忠恕之情,在現(xiàn)實的道德關系中能夠實現(xiàn)情與理的完美結合。
情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廣義的情感狀態(tài)包含了情緒、欲望、情感、激情等內容。雖然這些內容存在差別,但現(xiàn)代心理學很難對其作出精確的區(qū)分。比如,情緒與情感。從需要的角度看,情緒主要是和機體需要相聯(lián)系的,如人對食物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的愉悅,而情感是和人的高級的社會性需要相聯(lián)系的,如與人際交往的需要相聯(lián)系的尊重感;從發(fā)生的角度看,情緒發(fā)生較早,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情緒體驗會越來越豐富,而情感發(fā)生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lián)系,是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從反映的角度看,情緒帶有情境性、不穩(wěn)定性和易變性,而情感則相對穩(wěn)定。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情緒與情感是糾纏在一起的,難以分開,情感是在一定的情緒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形成的,對情緒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情感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情緒、欲望、激情等所帶有的特點,即沖動性、情境性和非理性的方面。道德情感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情感,它是穩(wěn)定性與沖動性、社會性與個體性、理性的內容與非理性的形式等的統(tǒng)一,它具有穩(wěn)定性、社會性與理性,另一方面,它也同樣具有沖動性、個體性與非理性。
道德情感中的沖動性、個體性與非理性的一面會對道德推理的過程產(chǎn)生沖擊。正如法國學者拉羅什??扑f:“激情有自己不義的嗜好,使它的主人做出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們應當謹防它們,即使在激情表現(xiàn)得似乎最合乎理性的時候。”[9](P5)道德情感中的沖動性、個體性與非理性的一面可能會使道德主體做出與其穩(wěn)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念相悖的道德推理來,并且推動著道德主體實施道德推理的結論。因此,它需要道德理性的統(tǒng)馭,以使其保持一種和諧。這也正是我國古人強調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原因。
道德情感中的穩(wěn)定性、社會性與理性會對道德推理的過程產(chǎn)生正向的、積極的影響。道德情感是在情緒性情感的基礎上不斷積累、消化、升華而形成的,雖然其中仍然包含了情緒性的內容,但它是一個逐漸消除情緒性的情境性積淀下其中的社會性內容,逐漸去除其中的沖動性積淀下其中的穩(wěn)定性內容的過程,而這個積累、消化、升華的過程正是道德情感的理性內容逐漸凸顯和呈現(xiàn)的過程,甚至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包含了理性選擇的過程。
以理性來控制情感可以說是理性主義者在理性與情感問題上的主調。最早的有關理性與情感關系的論述見于柏拉圖對于蘇格拉底的記載中,而蘇格拉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就是如此。蘇格拉底在被判處死刑后,他的朋友克里托設計好了營救計劃,去獄中勸說蘇格拉底同意他的朋友們來救他。此時,蘇格拉底有一段關于情感與理性的談話,是我們所見到的關于情感與理性的關系的最早論述。他說:“親愛的克里托,我非常贊賞你熱烈的情感,也就是說,我假定這些熱情都有正當?shù)睦碛?。否則的話,你的情感越強烈,我就越難對付。好吧,我們必須考慮是否必須接受你的建議。你知道,我決不從任何朋友那里隨便接受建議,除非經(jīng)過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辦法,這并非我的新想法,而是我的一貫做法。我不能僅僅因為現(xiàn)在的遭遇而放棄過去一直堅持的原則,它們在我看來依然如故,我現(xiàn)在依然像從前那樣敬重和對待這些原則?!盵10](P38)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首先,蘇格拉底把聽從理性的指導作為一貫原則,無論何時何地,都始終如一地堅持這一原則,甚至不惜以生命來捍衛(wèi)這一原則。其次,熱烈的情感要以符合理性為前提,唯有在這一前提下情感才是值得贊賞和肯定的。此后,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都是如此。如,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指出:“精神活動也有兩種:一種與思想有關,另一種與感情沖動有關。思想主要從事于發(fā)現(xiàn)真理,而感情沖動則導致行動。因此,我們應當注意,盡可能地思考些高尚的問題,并將感情沖動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盵10](P147)法國學者拉羅什福科認為:“人類被創(chuàng)造之初跟他現(xiàn)在的情況不同的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是:他越是變得有理性,就越是在自身中對他的情感和愛好的怪誕、卑鄙和腐敗感到羞愧?!盵11](P87)斯賓諾莎則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軟弱無力稱為奴役,認為人被情感所支配,行為便沒有自主之權,人便受到命運的宰割。
需要強調的是,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性并不是對立的,它們之間是互補的,以理馭情、以理智約束情感,只是約束情感的沖動性、個體性、非理性,使其與情感自身的穩(wěn)定性、社會性與理性相協(xié)調,而不讓它片面發(fā)展,否則道德情感將完全呈現(xiàn)沖動性、個體性、非理性的狀態(tài)。正因為道德理性與道德情感不是對立的,因此,道德理性對道德情感的統(tǒng)馭和控制就不是野蠻的、無理的。相反,這種統(tǒng)馭和控制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道德理性越是能夠理解道德情感,它控制道德情感的能力也就越強。
總之,道德情感對于道德推理發(fā)揮作用的機制是雙向的,一方面是道德情感對于道德推理的深刻影響,其中的情緒性因素會對道德推理的進行產(chǎn)生一定的沖擊,而其中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性因素會對道德推理產(chǎn)生正向的穩(wěn)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千百次的道德推理的重復而形成的道德理性對道德情感也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使道德情感與道德推理的結論更加趨同。其次,在對道德情感缺乏足夠的理解時,以一般的道德理性的成果——生活信條來引導控制道德情感。要將這些理性的箴言常記心中,并且熟思當面臨那些情感的困擾時,如何去消除它們。
關于道德情感對道德推理的支持作用,康德的論述對我們很有啟發(fā)意義,作為一個理性主義者,他對實踐理性呈現(xiàn)給我們以供我們遵守的純粹的、脫盡一切利益的道德法則給予了極高的地位,在他看來,實踐理性的聲音甚至使膽大絕倫的罪人戰(zhàn)栗恐懼,不得不聞而逃匿,但在對于道德法則的無限寶重之中,仍舊存在著一種被康德稱為“如此獨特的東西”,即道德情感。
康德把對于道德法則的敬重稱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根據(jù)是純粹實踐理性。在行為主體中并不是先行就有與道德相稱的情感,而是道德法則作為道德主體的行為決定根據(jù),對主體的感性施加了影響,產(chǎn)生了促進法則去影響意志的情感。一切情感都是感性的,而德性意志的決定根據(jù)必須超脫一切感性條件。從道德情感的根源出發(fā),康德對道德情感的作用也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顯然不會將道德情感置于行為主體的行為選擇的根據(jù)的地位,這一至尊的地位只能留給理性,而情感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有助于行為主體將客觀的德性法則認同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他看來,道德情感只能聽命于理性,而不會有自己的獨立的地位。雖然康德無法脫去他作為一個道德理性主義者所固有的理論傾向,但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并沒有否定道德情感的作用,而且給予了精辟的論述。他將道德情感視為對道德法則的關切和敬重,并且視其為由道德法則到道德主體的道德準則的動力。這種動力作用,正是道德情感對道德推理的重要支持。
道德情感是道德推理的固化,是道德推理成果的體現(xiàn)。如前所述,道德情感本身是浸潤著道德的理性內容的,它以情感的形式對道德的理性內容如道德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理論等加以把握。道德情感伴隨著道德認識的過程而產(chǎn)生,也伴隨著道德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而道德認識的每一發(fā)展變化,道德情感都以它特定的形式加以整理、記錄,融入到道德情感的結構中去,將道德認識的理性成果加以自覺體認和固化,凝結成道德情感的理性內容,并在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給予道德推理以支撐。
道德情感又對道德推理起到動力作用。道德情感具有的情緒性、個體性和非理性也使它表現(xiàn)出非?;钴S的一面,受到理性的良好引導的情緒性、個體性、非理性往往能夠發(fā)揮出理性所不具有的積極作用。積極肯定的道德情感會使道德主體以積極的態(tài)度悅納道德對象,從而使道德認識按道德情感所指定的方向發(fā)展,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tài)??梢哉f,道德情感影響著道德認識活動的方向,有時甚至會左右道德認識的方向。
正是由于這種固化作用和道德情感的個體性,才使道德情感成為道德原則個體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社會化的道德原則總要最終被道德主體所認同才能成為道德主體的行為準則,它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規(guī)范作用,引導道德主體的行為選擇和道德評價。道德主體對道德原則的認同,如果僅僅停留在理性認同的階段,道德原則還外在于道德主體,是道德主體的約束力量,道德主體還時時地感覺到道德的異己性,這樣,道德主體就很難真正地遵守道德。道德主體只有在情感上認同道德原則,把道德理性固化為道德情感,道德才能真正駐入道德主體的內心,道德才能真正成為主體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