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忠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認為可以逃避罪責、免受刑罰處罰的心理狀態(tài)。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一般在實施犯罪前就已存在,訊問中的僥幸心理是其犯罪前的僥幸心理的繼續(xù)和演化。僥幸心理并不是所有犯罪嫌疑人都具有的,具有這種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多系因為以下原因:
應當說,隨著犯罪分子反偵查能力的越來越強,他們不僅在犯罪之前就精心預謀、合理布局如何實施犯罪,就是在犯罪過程中也比較小心,十分留意自己在現(xiàn)場的一舉一動,甚至將自己精心偽裝,如大腳穿小鞋,小腳穿大鞋等,犯罪行為實施后,更可以放一把火將現(xiàn)場中與犯罪有關(guān)的各種痕跡物證毀滅掉。這樣的犯罪嫌疑人,他們在訊問中的僥幸心理比較嚴重。
證據(jù),是認定犯罪的最有效武器。對于有經(jīng)驗的犯罪嫌疑人而言,他們深知如果警察找不到證據(jù)如贓款贓物、兇器等,不要說案件不會到審判階段,就是移送起訴后檢察機關(guān)也會退回補充偵查的,他們深知“只有犯罪嫌疑人口供而沒有其他實物證據(jù)”也難以定案,更何況是贓款贓物、殺人兇器?基于此,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已經(jīng)銷毀了諸如此類的證據(jù),他們在訊問中的僥幸心理還是比較嚴重的。
持這種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很多。個別犯罪嫌疑人自恃自己的智商比較高,不僅自認為自己作案手段比較高明,而且懷疑偵查機關(guān)的偵查破案能力,認為偵查人員無法獲得其犯罪的有效證據(jù),這種心理在一些從事醫(yī)學、計算機等尖端科技工作的犯罪嫌疑人心中更甚,如一犯罪嫌疑人以某種少量特殊劇毒藥物放入牛奶可可中,騙其女友喝下,三日后致中毒死亡,而此藥物進入人體40小時后繼化驗不出來,而醫(yī)院根據(jù)癥狀又誤診為中毒性痢疾死亡①。這樣的犯罪嫌疑人怎能不具有僥幸心理!
人世間有很多情感,同案犯之間同樣有著情感,他們的這種情感,因共同犯罪目的而顯得更加緊密。他們在犯罪之前就已經(jīng)商量好一旦被警察抓住以后該如何進退,他們相信自己的這種因犯罪而將自身利害緊密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的“兄弟”,他們相信他的這些兄弟不會出賣自己,在訊問的過程中,只要自己拒不供認,而兄弟依然會和自己一樣,警察拿他們就沒有辦法,基于此,其僥幸心理極其嚴重。
隨著犯罪的逐步升級,集團化、有組織化、暴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由此突顯出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犯罪的殘暴性,犯罪分子極有可能在落網(wǎng)之前就對被害人、有關(guān)的證人進行威脅或利誘,即使在犯罪分子落網(wǎng)后其家屬或朋友依然有可能做著同樣的事情,由此導致很多群眾或因恐懼于犯罪嫌疑人的打擊報復而不敢作證,或因收受了錢財?shù)榷辉缸髯C。2006年10月30日中央電視臺《天網(wǎng)》播出《冰城風云》節(jié)目曾報道在偵破存在于哈爾濱市呼蘭區(qū)的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過程中辦案民警在取證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犯罪人之狠毒,使得知情群眾不敢出具一份證人證言,我們民警去他家見他他都要東躲西藏,甚至鉆進自家床底下不敢出來,更不要說出庭作證。群眾為什么會這樣做?因為他們怕,怕打擊報復。這樣的犯罪嫌疑人,這樣的所作所為,訊問的過程中,能不具有僥幸心理嗎?!
持這種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多見于強奸案件、受賄案件、投毒殺人案件、雇兇殺人案件等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在強奸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會將強奸狡辯成通奸,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原本就認識的,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比較嚴重。在受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更是知道其受賄行為是一個一對一的過程,行賄人知道,他——受賄人知道,除此之外別無他人,盡管行賄人有交代的可能,但只要自己堅持住“沒有”,其結(jié)果就可能是“只有受賄嫌疑,但無受賄之事實”,故此,其僥幸心理也比較嚴重。在投毒殺人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投毒殺害的對象是其親近對象,犯罪嫌疑人完全可以狡辯成被害人服毒自殺,自己在被害人服毒自殺后還曾積極搶救過,這樣的犯罪嫌疑人其僥幸心理也會比較嚴重。在雇兇殺人案件中,雇主會因自己不具備作案時間而僥幸,被雇者——殺手——在明知自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懲罰的前提下,極有可能將雇主保全下來,以此希冀將自己用犯罪行為獲得的報酬保留下來,保留給自己的親人,一旦這樣,雇主的僥幸心理將更加嚴重。
有的訊問人員因個人經(jīng)驗不豐富,在訊問過程中極有可能暴露自己的“底”。實際審訊中,犯罪嫌疑人經(jīng)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憑什么抓我?有證據(jù)嗎?”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經(jīng)驗的警察極有可能讓犯罪嫌疑人知道警方并不掌握其犯罪的證據(jù),即使有,犯罪分子也會想辦法找到恰當理由使證據(jù)失去其本可以發(fā)揮的效用。如某市公安局在辦理一起流竄犯罪案件時,從犯罪嫌疑人攜帶的手提包內(nèi)搜出國庫券3700元,蓋有××單位公章的介紹信2張,螺絲刀一把。在訊問中,當犯罪嫌疑人不承認作案時,審訊人員問:“你沒有作案,3700元國庫券是哪來的?”犯罪嫌疑人回答:“國庫券是我從家?guī)淼?,怕錢不夠準備做抵押的?!睂徲嵢藛T又問:“那空白介紹信怎么解釋?”犯罪嫌疑人辯解說:“為了路途中的方便,我在××地方花100元找人買了兩張空白介紹信?!睂徲嵢藛T問:“出來做生意為什么還要帶螺絲刀?”犯罪嫌疑人狡辯說:“螺絲刀一直放在提包內(nèi),這次出來時,順便就帶出了?!雹诰爝@樣的回答,犯罪嫌疑人很容易就會分析到警察手中就這么幾個證據(jù),僥幸心理自然而言的將占據(jù)主導地位。此外,雖然經(jīng)過多次訊問,但審訊人員一直在空談法律、政策,并沒有涉及犯罪嫌疑人的具體問題;訊問人員著重或者反復追訊的問題,并非是犯罪嫌疑人罪行的關(guān)鍵問題;訊問人員空泛的要求犯罪分子交待問題,并沒有出示有力的證據(jù);出示的證據(jù)沒能夠切斷犯罪嫌疑人辯解的余地,失去了證據(jù)的作用;流竄作案的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一直無法揭露;對犯罪嫌疑人沒有變更新的強制措施等,所有的這些,都容易使犯罪嫌疑人誤認為警察不掌握其犯罪的證據(jù),其僥幸心理將相對嚴重。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錢似乎已經(jīng)成為萬能的救世主,部分犯罪嫌疑人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關(guān)系網(wǎng)自居,認為沒有自己辦不到的事情,一旦被抓獲,僥幸心理極其嚴重,相信憑借自己的實力一切都可以“擺平”的。
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以往的經(jīng)歷中,曾被公安機關(guān)審查過,但在審查過程中由于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有效逃避了審查,在再次審查過程中,受前次心理定勢的影響,犯罪嫌疑人極有可能自認為此次犯罪依然會逃避審查,故而心存僥幸。
針對心存僥幸的犯罪嫌疑人,只有找到僥幸的“病根”,“對癥下藥”,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將不攻自破。
這主要是針對前述的第一、二、三、六、七、九種情況而言。犯罪嫌疑人認為公安機關(guān)并不掌握其犯罪證據(jù),我們就給他迎頭一棒,適時的出示證據(jù),打消其僥幸心理。但是,有一點值得說明的是,證據(jù)的出示要講究策略、方法、時機,切不可像前述失敗案例那般。
這主要是針對前述第三、五、七、八、九種情況而言。犯罪嫌疑人不相信偵查機關(guān)的偵破能力,認為警察什么證據(jù)都找不到,自認為知道案件情況的人已經(jīng)不敢或不想作證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向他展示公安機關(guān)偵破案件的決心,向其展示公安機關(guān)偵破案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在央視播放的“齊齊哈爾涉黑第一案”中有一個犯罪嫌疑人系新龍灣夜總會經(jīng)理叫張海,在審訊張海的初期,張海的僥幸心理比較嚴重,有著“黑龍江預審第一人”之美譽的時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副總隊長的劉忠義親自上陣:“你看看弟兄們?nèi)藛T天天在增加,就跟當兵打仗一樣,今天5個灶吃飯,明天就10個灶,我們的警力、我們的全部力量都用在這上面,為什么?這就看打黑的決心,包括小文(張執(zhí)文),多鬼啊,為什么能抓住他?他鬼到什么程度?那小文打個電話連手機卡都撇了。為什么能抓住他?咱有的是方法。咱這么多人,這么大力度搞這個案件,抓不到這個人,還搞什么案件啊?!一開始為什么先不找小文啊?咱得先找證據(jù)!包括其他人到位以后,證據(jù)全到位了,你跑去吧,你看能不能抓住你?小文公開說‘我跑三個月你肯定抓不著我’,還用三個月嗎?正式抓他到入網(wǎng)正好15天?!笨梢哉f,劉忠義的這段話,既向張海展示了公安機關(guān)破案的決心、力量,也告訴了張海不要小瞧公安機關(guān),公安機關(guān)收集證據(jù)的手段有很多,我們手中的證據(jù)有很多。審訊高手高就高在這個地方,劉忠義的這番話使張海不得不相信公安機關(guān)手中掌握著大量的確鑿證據(jù),但至始至終,公安機關(guān)手中到底掌握著什么樣的證據(jù),劉忠義并沒有提及。
這主要是針對前述的第四種情況而言。既然犯罪嫌疑人在被抓獲之前曾經(jīng)訂立過攻守同盟,訊問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之間在犯罪實施前、犯罪過程中以及犯罪后各個階段彼此之間在生活上、犯罪上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向其宣講政策法規(guī)的同時,充分利用矛盾瓦解其攻守同盟。必要時,可以制造矛盾在彼此之間,以此促使他們“窩里反”。此外,正是因為犯罪嫌疑人曾訂立攻守同盟,但任何攻守同盟都不可能想得面面俱到的,訊問過程中,可以就某一問題讓犯罪嫌疑人盡情陳述,他可以編造謊言,越細致越多愈好,利用這些犯罪嫌疑人被捕前無法預料的點進行突破,也不失為一劑良方。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障礙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阻礙著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不利于偵查機關(guān)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但凡事有弊必有利,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的這種供述心理障礙,如果利用的好,找到其癥結(jié)所在,對癥下藥,卻也可以成為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積極因素。
[ 注 釋 ]
①沈廷湜主編.訊問對策教程[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4,7:157.
②周水清著.審訊策略與取證技巧[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