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白晉著:易學外篇

      2018-01-23 01:35:59
      國際漢學 2018年4期
      關(guān)鍵詞:天尊三極先師

      謝 輝 張西平 整理

      易學總說

      至哉《易》乎!經(jīng)書之本,萬學之原,德福之引也。精微廣大,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其理散之則萬殊,統(tǒng)之則一致。遠之則彌六合,近之則在一身。妙乎陰陽,行乎鬼神,顯乎日用。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朱子云:“《易》之為書,文字之祖,義理之宗?!庇衷疲骸疤斓刂冀K,人物之生死,古今之世變,不外乎此?!惫氏忍旌筇欤斓厝巳胖?,無不備于其中。而天下之理與學,雖紛紜不一,《易》則總括靡遺焉。然學也,理也,約之為兩端,一天學,一世學耳。夫天學者,大道也,神道也,即內(nèi)學心法也。其義之精微,盡蘊于《易》之文字之秘。夫世學者,其理之廣大,品類雖繁,無不具于數(shù),幾何、天文、律呂、格物,盡顯于《易》之數(shù)象圖之奧。然自上古以來,而《易》之文圖尚存之者,萬邦之中,惟中華惟一,誠有可欽矣。惜乎自孔子沒,而《易》失其原旨之傳。故凡有形可見,天地萬物外學情見者,《易》之文圖既存,其數(shù)與其象,必然尚在其中矣。蓋數(shù)與象相關(guān),不離理也。測其數(shù),度其象,則可通其理矣。幸今盛朝,我皇上天縱聰明,學貫古今內(nèi)外,五十余載,日專務(wù)道之本。躬著述經(jīng)書,格物窮理,洞徹歷數(shù)律呂之原,理學文章悉備,而天下惟一人。親教臣工,考較易學之原,詳究奧秘之旨,而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允有帝天之深意存焉。謹遵圣教,竭盡鄙誠。是以分為《易學》內(nèi)外二篇,將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周易》不變之旨謹釋之,以備較閱之便。茲先以外篇言之,嗣以內(nèi)篇言之。

      易學外篇

      易數(shù)象圖總說

      內(nèi)《易》之秘,奧蘊至神,雖難測而難達,幸由外《易》數(shù)象圖之妙,究其內(nèi)之精微,則無不可知矣?!兑讉鳌吩疲骸皡⑽橐宰?,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贝四私y(tǒng)貫數(shù)象圖,而包括外《易》之廣大也。若能極其數(shù),觀其象,即真可知矣。是以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未有文字,欲通書契,以闡天道於穆無聲無臭之秘。惜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由是仰觀俯察,度天測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審其數(shù)象之理。凡可見者皆象,可計者皆數(shù)。雖殊類異形,千變?nèi)f化,莫越于數(shù)象之外,莫非神與物,莫不歸于有形無形之二宗。皆本于天,同為帝德神明之象。因推大本,至于帝出乎震之初,當發(fā)令而生物,則以數(shù)生象成形之規(guī),造化神形。其萬有之生生,無異于數(shù)之生生。理與數(shù),數(shù)與象,自然相關(guān)而不相離。因言理莫如數(shù),明數(shù)莫如象。數(shù)象所不及者,莫如圖以顯之。于是先師倚數(shù)列象畫卦,而成大《易》方圓二圖。其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莫非數(shù)也,莫非象也。則是象由數(shù)而出,數(shù)因象而行焉。所以古今言易圖者,無不以數(shù)象言之也。數(shù)無象而先于象,為萬象所寓而出之原。故凡有形者,生于無形。數(shù)本無形,惟可度可計,有多寡之類,應天無形,以陰陽言之也。象無異于形,惟可測可見,有大小之類,應地有形,以剛?cè)嵫灾?。?shù)與象皆有始而無窮,故先師所立方圓二圖者,以窮天地萬物始終之情,乃明先天生其物之理,盡后天成其物之義也矣。欲詳《易》外學之妙,俱在于詳究《易》數(shù)象圖之奧耳。

      釋易分先天后天而函三義之略

      《易》之為書,惟一固矣。然有先天后天之分,而函三義也。其有先天后天之分者,據(jù)邵子、朱子等明儒之睿見,明矣,不可疑矣。其函三義者,按古傳《周易正義》者,《緯①緯:此前似脫一“易”字。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函三義,所謂易也,【鄭康成等云: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易?!孔円滓?,不易也?!编嵲来肆x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函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狈颉兑住泛x者,即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后天不變也。

      《易》既有先天后天之分,而函三義。先師始畫卦,必照《易》先天后天三義相別之旨,分定其數(shù),列其象而成其圖以顯之。今幸數(shù)象圖尚存其概,但《易》之原旨已亡。失傳日久,且后百家穿鑿,各立新數(shù)象圖,議論甚煩。其何真何偽,孰關(guān)先天未變,孰關(guān)先天已變,孰關(guān)后天不變之義,未能分析也。若欲明辨而補其所缺,必先專究夫“易一名而函三義”之旨。將凡傳所存與《易》相關(guān)之數(shù)象圖,考證其原,查其真?zhèn)危》嘧C者,方不誤也。

      《易傳》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贝恕吨芤渍x》所謂“易一名而函三義”也。即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后天不變,天下先后終之三道,相別不同是也。蓋先天未變之初,萬靈順上德明,上下純陽,天道遍及,至神平治王世,至仁普惠而吉,無兇之變也。先天已變之后,神人同逆抗上德晦,上下純陰,地道長大,鬼行布擾天下。上帝干怒,至義之禍而兇,元吉已變也。后天不變之終,圣人出。至尊而至謙,與天地合其德;至明而不自用,與日月合其明;至仁而至義,與鬼神合其吉兇。福善禍淫,各從其類,同氣相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陽上陰下,幽明永分,萬靈各得其宜,不變不易也。

      先師以圖欲明別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后天不變,天地人三才,乃一《易》而函三義相異之狀。特列上中下天地人三環(huán)之秘如此②此下闕約六字,疑為圖式預留之空白。,以象之。其上者純白為天,以象先天未變,德明純陽之吉。其下者純黑為地,以象先天已變,德晦純陰之兇。其中者半白半黑,以象后天不變,上下幽明、陰陽永分之吉兇?!秷D書編》論此三圖云:“天地人三才各一太極也?!敝熳釉弧叭龢O,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者,此之謂也。

      以上合解先天后天《易》一而函三義,原旨之略。明別夫天地人三太極圖,孰系先天未變,孰系先天已變,孰系后天不變者,固得知矣。然其詳猶宜注之,故于凡觀大《易》三義之數(shù)象圖,分解印符,其中所系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后天不變者,分析而成三卷。于三卷之首,將《易》一而函三義之原旨,各釋詳注矣。

      易學外篇首卷

      釋先天未變之原義

      先天未變之初,太古之時,陰陽調(diào)和,品物咸亨。天以昭明運世,七政各循其規(guī)。日以王晝,月以王夜。四時和平,無過不及之寒暑燥濕;風雨得節(jié),無疾病夭傷之降虐。地以寧靜居中,四方豐茂無孽,五谷百果自長,四海波浪不興。飛潛動植,咸各嘉生,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是天覆以德,地載以樂也。萬靈忠孝,敬而不瀆,易簡順上,同志盡性。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心愉而不偽,事素而不飾。不作聰明,有知無所用之。貴靈賤形,動靜合于天理。德一純陽,光明四通,世質(zhì)民淳,圣道布行,各安其分。格于帝心,昊天洪仁普惠,不垂兇象。天地位,萬物育,先天未變元吉之狀也?!兑住吩疲骸跋忍於旄ミ`。”又云:“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薄渡蟼鳌吩疲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

      釋河洛合一天尊地卑圖為先天未變易數(shù)象圖之原

      《易傳》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睋?jù)此可見河洛二圖,必為《易》數(shù)象圖所出之原也。然因凡《易》數(shù)象圖,分為相別者三,應《易》之一名而函三義,乃先天未變、先天已變、后天不變也。而河洛二圖,既為凡《易》數(shù)象圖所出之原,則河洛二圖,亦必原有三式,為先師所則之式可知矣。河洛二圖,所以為先天未變,數(shù)象圖所出之原,其式何以知之?《易上傳》首章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庇诖丝梢娚鲜加谝唬陆K于十,天尊地卑圖,真為先天未變,大《易》數(shù)象圖之原也。觀天尊地卑圖之數(shù),即《易傳》所記“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是也。觀天尊地卑圖之式,即洛書始于一,終于九,五奇四耦,為四十五,乃地缺不足之數(shù)。河圖之始于一,終于十,五奇五耦,為五十五,乃天地均平之全數(shù)。將此河洛之數(shù),于天尊地卑圖求之,即成河洛相兼合一之圖式可見矣。先師欲明此圖,所以為先天未變,《易》數(shù)象圖所出之原。先以始于一,終于十,五奇五耦自然之序,自上而下,列畫黑白微圓之十位。則成次第相兼,九個三極圖?!疽驁A無角,有極而動,此圖之三隅,盡于三微圓而極,故以三極名之?!坑钟诖藞D微圓間之虛,以直線普連貫之,則于其內(nèi),成次第相兼,九層三角圖。【因方有面有角而靜,此圖之三線皆直盡于三角,故以三角名之?!亢嫌谇爸龢O圖,即成渾方圓天二地①天二地:疑當作“天地二”。形之全圖??季看藞D之法有二:其一自上而下觀之,其一自中向外觀之耳?!咎貍渖舷轮腥龑訄D一張,以分顯之?!繉⒋藞D微圓三極之式,與其容方三角之式,分之為二,各以上二法分而觀之,乃得明見此圖,為先天未變,大《易》中凡數(shù)象圖生生變化之原也。茲允以自上而下觀圖之法言之,即所謂數(shù)象生生之原也。嗣以自古②古:疑當作“中”。向外圖觀之法言之,即所謂數(shù)象變化之原也。

      《易傳》云:“生生之謂《易》?!庇衷疲骸霸谔斐上?,在地成形?!蹦颂熳鸬乇皥D所謂衍天象與地形而出之原者。其象其形之生生,何以見之于此圖乎?其諸天象之數(shù)之式,各有三極,各徑一圍三如圓,而系于天也。故其生生之序,由此圖之十位,【天五五奇屬陽,地五五耦屬陰。】黑白微圓,次第連積而成焉。如上位微圓之天一,與次下位之地二,連積成三,為第一個三極天象。又其三與次下位之天三連積成六,為第二個三極天象。已下至于終十,次第連積,仿此所生者,即十、十五、二十一、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五,皆有三極之式,而成天象也。由此推之,至于無窮,莫不皆然。其諸地形之數(shù)之式,各有三角,各徑一為四為方,而系于地也。故其生生之序,由此圖之九層容方,【各層之數(shù)為極?!看蔚谶B貫而成焉。如上層之一,于次下層之三,連積而成四,乃二自乘之方數(shù),即第一個三角之地形也。又其四與下次層之五,連積成九,乃三自乘之方數(shù),即第二之三角地形。已下至于終九,次第連積,仿此所生者,即十六、二十五、三十六、四十九、六十四、八十一,皆為方數(shù),各有三角,而成地形也。由此推之,至于無窮,莫不皆然。

      已上所謂之地形者,面之方數(shù)也。實惟系天象。然因其數(shù)由諸三角形所生,故謂之形。其數(shù)之生生,亦莫不見于此圖矣。

      釋天尊地卑圖為諸地形立方諸天象類于洛書方圖之原

      天尊地卑圖中,凡微圓三極天象,與容方三角地形,各類之九,衍之至于五十五,乃天地相得合一之全數(shù),則成天地大衍之圖。其中之微圓五十五位,三極天象,合于天一至尊,超諸形象之上者,共五十六位也。

      將此圖之容方五十五層,以始于一、終于十,五奇五耦,十位數(shù)自然之比例,次第分之為十層,則于此容方之積數(shù),次第分見十個立方之例序。將此十個立方之積數(shù)并合之,則成三千二十五,即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共五十五自乘之方數(shù),大衍之圖,衍之至于無窮。凡立方積數(shù),次第之序,莫不見于其中矣?!咎亓韨涮熳鸬乇按笱軋D一張以顯之?!?/p>

      此大衍圖容方之積數(shù),既成天地全數(shù)之方象方形如此,誠為天地全數(shù)之氣盡聚結(jié)之狀。既地道長,先天已變之兇象也。雖此圖之所衍,亦由先天未變,天尊地卑圖之吉而出。然因其方而純剛,自專之謬,實非吉也。此其詳后另釋之于下二卷。

      釋諸方圖類于洛書?!韭鍟v橫三行之方圖,其數(shù)斜正觀之,各行之積數(shù)同等。凡縱橫四行、五行、六行等方數(shù)圖,斜正觀之,若各行之積數(shù)同等,皆類于洛書也。如《算法統(tǒng)宗》末卷所載之四四圖,至于百子圖是也?!糠差愑诼鍟綌?shù)圖,其次第積數(shù)之序,則亦分列明見于天尊地卑圖,衍至于無窮,俱在微圓三極天象之列序中矣。如大衍圖之微圓五十六位,衍至于百位,則其九十九個三極天象之中,次第分見從洛書之方數(shù)圖,共八個同類方數(shù)積數(shù)之列序矣?!居^大衍圖左數(shù)表,與其旁數(shù)表,天象之中,所列八處之紅字數(shù)即是也?!克拼祟惵鍟T方圖,天下處處莫不有之,但同失其旨之傳,自古邪術(shù)家俱妄用之。是知其數(shù),概系先天已變之兇。此其詳后另釋之于二卷。

      于此大衍圖微圓之天象,類洛書方數(shù)圖之兇,雖分列于其中。若總將其微圓五十六位天象之積數(shù),共一千五百九十六,考之于歷法,則知其數(shù)甚當于齊日月,而包合上下歷法之吉。蓋此大衍圖三極天象之全數(shù)一千五百九十六,函三個五百三十二,即月之十九,【十九歲為一章,其內(nèi)閏月有七,即日月齊而合。】與日之二十八?!咎栔畾q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每四年閏一日,即二十八年閏七日,太陽合于天?!肯喑思慈赵露飨嗉嫌谔熘當?shù)也。

      《易傳》云:“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庇衷疲骸吧瞎沤Y(jié)繩而治?!惫艢v法不外于《易》。天尊地卑圖,乃《易》數(shù)象圖之原。包羲氏未作八卦之先,惟結(jié)繩為網(wǎng)罟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今觀天尊地卑大衍圖之微圓,以直線普連貫之,真有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之狀。又觀其微圓三極天象全數(shù)之妙,真函日月合齊同于天,包歷法之精微。由此可知此圖為古歷法之根,與《易》之上古結(jié)繩而治之說,相符合矣。

      釋天尊地卑圖有先天未變數(shù)象圖之太極

      《易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睋?jù)此可知夫太極者,真為《易》數(shù)象圖之本也。按前論天尊地卑圖,為先天《易》數(shù)象圖之原,則天尊地卑圖必有太極也。

      太極既為本,固惟一無二。然先儒論太極者,原有三種不同之說。其一無極而太極也,其二太極函三也,其三混沌太極也。此三說雖相異,考之于天尊地卑圖,乃為天象地形生生之原??芍巳f,其意實無不同,皆歸于一太極也。而其相異者,不過分別太極之三才,或蘊或顯,未衍已衍之情耳。觀天尊地卑圖之上一,與二三四位數(shù)之式,即于此四位次第,明別太極三才四種相異之情矣。

      古云:數(shù)始于一,成于三。其一者,本也。其三者,一本二元三才是也。天尊地卑圖上位之天一,自根全能未衍之先,蘊其三才,未顯三極,非奇非耦,非陰非陽,無象無形,超諸天地陰陽之上,惟精惟一。實惟一為大,冠蓋天地萬象萬形,而為陰陽柔剛之根,數(shù)之多寡幾何大小之本。故先師立之,前儒謂無極而太極也。使之以象道心,惟一至精微,無極至廣大,無始無終而不可測之奧。乃天地之先,無聲無臭,造物帝未出乎震,無始自本,惟一自有自立,內(nèi)蘊厥好生無窮之才?!墩f文》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杯h(huán)之為太極者,即此之謂也。

      以地形幾何,一本二元三才言之,其道固亦立于一而成于三矣。天尊地卑圖上之三微圓間,三角形之直線,惟線之三點而已。其第一點,大小之根,幾何之本也。其第二點,即幾何有廣之始。其第三點,即幾何有厚之始。為幾何之二元也。則地幾何萬形三才一本二元,盡備于此矣。

      天尊地卑圖,上微圓之三,乃數(shù)之三,惟一一一,三極而已。其三未衍,而及于一二三之多寡。若其間三角形直線之三,乃幾何之三,惟三點而已。未衍而及于一二三之三大,故先師立此,為天象地形之始,合一之式,以為太極函三,未衍其三才之式也。使之以象天地先,生神形萬有未衍之三才,一本二元,乃造物帝未出乎震,而至能至神至明之三才,從無始盡備矣。然此圖天象地形未衍之始,不足以辨別其三才相異合一之妙,通于帝心神明之德也。其三才已衍者,于后釋之。

      釋太極函三三才已衍外未顯于形象之圖

      圓動方靜,自然之理也。【圓者一感即動,系天屬陽。方者一置即靜,系地屬陰?!刻熳鸬乇皥D之上,一二三共六微圓,于其間容方三角形之四,乃天六地四共十,屬天地之全數(shù)。即第二天象,與第二地形,內(nèi)外合一之式。而成太極函三,三才已衍之圖也。此圖之微圓,既始于一而衍于三,又內(nèi)函容方之四,則明渾合天動地靜,數(shù)與幾何之情,而足以識天地方圓,動靜陰陽。乃數(shù)與幾何各一本二元,三才已衍之理也。以圓動天象為數(shù)之理言之,此圖中六微圓,三極天象之上一,自立超奇耦陰陽之上,即天圓陽動,凡象之本也。其次二微圓,耦數(shù)之始,為凡屬陰天象之元也。其次三微圓,奇數(shù)之始,為凡屬陽天象之元也。

      以方靜地形為幾何之理言之。幾何已衍之三才,有大廣厚之別,亦明見于此圖六微圓間容方三側(cè)之式。蓋其大者,見于其側(cè)有直線二點之小,乃由一點所衍而成,為大之始,故為幾何已衍之本。其廣者,見于此圖之容方,總函四三角形。其四由二自乘為方,為廣之首。其厚者,見于此圖三角形。將四三角形之中,置一為底不動,將外之三,皆豎合之于上,則成四面之形體,為厚之首。此廣厚之二首,為幾何已衍之二元也。是知圓動方靜,天象地形,為數(shù)與幾何,各三才一本二元之所已衍者,皆明見于此圖六微圓與四容方合一之式矣。故先師立之,以為太極函三、三才已衍之式,使之以象凡有數(shù)可度,有形可測,萬有真元,而分別其至能神明,三才已衍,相異合一之情,外尚未顯于形象也。

      此渾乾坤太極函三已衍之圖,其乾之初奇,與坤之初耦,象帝至能主令之才,超絕陰陽之上,惟一克命萬有乃神之靈體,與物之形料,從無而出也。其乾之二奇,與坤之二耦,象帝至明,主陰至靜之才,惟一克賦神類以通道明理,克賦物類以定靜凝結(jié)。其乾之三奇,與坤之三耦,象帝至神,主陽至動之才,惟一克賦神類以趨避善惡禍福,克賦物類以運動流行。是以由此函三渾乾坤六爻之圖,分別推之,明通天地先造物之帝,內(nèi)備至能至神至明,三才相異合一之情,尚未顯于外,未成混沌也?!舅^混沌太極者,于后釋之?!?/p>

      帝之造物,如陶器然。凡造陶器者,有如意出料之能,靜默測度料之明,動作和料之巧。此三才俱備,凡器不拘大小美妙精微,無不足以成焉。倘三者缺一,雖至微鄙之器,斷不能有成矣。

      釋混沌太極

      此太極造化之三才,既始外衍,而顯于形象之中,則是不離于象,以通其理之情。當自中向外觀之,即見其中一微圓,自然為天地互合之心,惟一不在于凡有極有角,天象地形之數(shù)。故先師使之以象無聲無臭,道心之精微。乃帝惟一自立,而為生生之神機,不囿于象,不離于象,而興造化主宰于其中也。

      此圖中之一微圓,既為天地之心,不在于天象地形之數(shù)內(nèi),以窮此圖之理,必應虛其中一之微圓。其余九微圓,皆列三極象之三圍,而有徑一圍三包于外之式,渾陰陽而象天。又其九容方三角形居內(nèi),其數(shù)由三自乘,三三為九之方,而屬三角形之式,渾剛?cè)岫蟮?。是知火氣水土四行之象,渾合具于此矣?/p>

      故云:太極函三。太極數(shù)象之本也。《易傳》云:“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故大《易》方圓二圖之爻與卦,各分為奇與耦,陰與陽之對待。其諸對待者,莫非九六,即參天兩地二三之比例,皆以三為本。參其本之三,三三為九,奇也,陽也。兩其本之三,兩三為六,耦也,陰也。

      此混沌太極圖之天象,所以渾陰與陽者。其微圓之數(shù),三三為九,奇也。其式三極包于外而中虛,故為陽而象火。除其三隅微圓之三,其余二三為六,耦也。其式六極而中虛,故為陰而象氣也。

      此混沌太極之地形,所以渾柔與剛者,其容方之數(shù),亦三三為九,奇也。其式三角而中實,故為剛而象土。損其三隅容方之三,其余二三為六,耦也。其式六角而中實,故為柔而象水也。

      火氣水土四行,為萬物生形之料,即神祇山川,乃周天普地,上下高低,神靈之象也。此圖既渾天圓地方,陰與陽,柔與剛,所謂火與氣,水與土,四行之象。而以厥微圓之中一,合之未分如此。先師立之,以為混沌太極周全之圖者,使之以象萬有之原。乃帝出乎震之初,始外衍其至能主命,至神主動,至明主靜,三才相異合一之情。顯之于天地形象渾合之始者,固為當然之理也。

      已上釋前儒三說,論太極皆歸于一太極。而其三才蘊顯,未衍已衍,相異合一之情,次第明見于天尊地卑圖之上,一二三四四位微圓,既已言之矣。故特備圖一章以顯之,為考究印符之證。而其混沌太極之式,觀于圖,在例序四位之末。即知混沌太極,實通于《易》,為大《易》方圓二圖,陰陽剛?cè)?,生生變化之樞紐。其式亦明見于天尊地卑圖之中矣。

      釋始于一成于三終于十之圖中華與西土大概不相異也

      始于一,成于三,終于十之圖,在中華即河洛二圖合一,為天尊地卑圖是也。在西土即大秦【大秦,西土謂之如德亞國。】先師秘學根源之圖是也。大秦國居東西南北之正中,始于中古,迄今三千七百余年。乃萬方同迷道之時,大秦獨幸獲每瑟氏,奉天命為中古之師,錄天教經(jīng),而倚數(shù)之奧,立萬化之秘學。西洋二千年前,得大秦之天經(jīng),翻譯西文,由是幸得圣學古傳之原旨矣。

      據(jù)西洋古地理圖之古傳,中華與大秦同系一祖一州。按《文獻通考》,后漢時,大秦始通華。其人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或曰本中國之人也。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彼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

      觀大秦先師每瑟氏所傳秘學根源之圖,其式雖異于中華天尊地卑圖,其數(shù)、其序、其道、其理、其用,實相同無異。

      其數(shù)其序之相同者,蓋此二圖之數(shù)俱同始于一,成于三。乃一二三在上,同為生生化化、一本二元,又同終于十在下。則知二圖各同五奇五耦,各同共為五十五,乃河圖天地相合之全數(shù)。其上之一二三,分觀之為六。然以直線相連貫之,則為六合而成函三惟一太極之式,乃天地萬有之大本。其下四、五、六、七、八、九、十,共四十九,乃七自乘之方數(shù),與日月五星七政相應也。

      其道其理之相同者,蓋此二圖同由一陰一陽之為道,半白半黑之圖,超上而生。以象至明至神不可測,造化無始無終之根源。

      其用相同者,此暫言其略,后再詳之。蓋此二圖同函天干之十,地支之十二。在天尊地卑圖,其上一與下九,乃天之始終,合數(shù)為十,即天干也。其上二與下十,乃地之始終,合數(shù)為十二,即地支也。夫十與十二共為二十二,乃天地甲子之合數(shù)也。在大秦圖亦然。然此二十二為天干地支之合數(shù)者,明見于其十圓間,互合貫連,有二十二個雙線之數(shù)。確應于大秦天經(jīng)文字首之十,與末之十二,共二十二之全數(shù)。

      再此二圖同通于《易》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蓋二圖之上,一二三三位數(shù)既合,即成惟一六合函三太極之式。故當以惟一而合之,與下四十九共為五十。所謂大衍之數(shù),虛其太極之一不用,其余四十九皆用之也。

      再此二圖同通《易》陰陽各道三十二卦,類天尊地卑圖者,后再詳解之。若大秦之國,雖通于《易》,其陰陽各道三十二卦之法,失傳已久。然其理尚見于此圖內(nèi)。觀上之橫雙線,有三十二道之古語也。

      天尊地卑圖,與大秦二圖之式雖相異,然于大秦圖上之陰陽圖,并其一二三三極圖之下,所列日月五星七政秘序之式,與中華周子古太極圖陰陽日月五星上下之序,相類可見矣。大秦秘學根本之圖,同與天尊地卑圖,俱為先天河洛合一之式,已上已言之也。而后天河洛之式,更有相同者,后再詳之。

      釋天尊地卑圖渾合陰陽剛?cè)嵘兓ㄒ滋靾A地方二圖為乾坤三奇三耦六爻三極一道之原

      前所言天尊地卑圖,非僅為數(shù)與幾何而言,乃天象地形生生無窮之原,亦為大《易》卦爻夫①夫:疑當作“天”。地諸象所由而出之原也。此圖既始于上天一至尊,終于下地十至卑,則是自上而下,以觀此圖,即為自然之正也。已前所言者,皆如是以觀之,則此圖所以為數(shù)與幾何,乃天象地形生生至于無窮之原者,至此已明釋矣。

      今欲釋此圖所以通于《易》,先師則之以畫卦列象,而成天地方圓二圖者。將此圖自中向外而觀之,則是虛其中一微圓,不在數(shù)象,不離數(shù)象。而大《易》天象地形、陰陽剛?cè)?、生生變化,皆從此中而出也。自中一天地二道互合之心,向外之三圍觀之,明見內(nèi)中外三層,各層渾合微圓與容方之二式。其內(nèi)中外三層,應上中下三界,日月五行運行所歷赤黃白之三道。因而先師作《易》,立天地方圓二圖,始畫卦,而畫乾坤上中下三爻相應以象之。

      《說卦傳》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薄渡蟼鳌吩疲骸吧^《易》?!睂⑵鋬?nèi)中外三界之微圓與容方渾合之式,分而觀之,則于其微圓三圍三界之式,明見內(nèi)中外三層,各有徑一圍三三極之天象。其數(shù)各九為奇,即天圓之三陽也。再其內(nèi)中外三層,所謂徑一圍三,為三極之象者。各層裒其三極,乃各九去三,三層各變?yōu)轳?,各為六極之象,即天圓之三陰也。如是則圓圖之三陰三陽俱見焉。因而先師代畫三奇三耦,成圓圖乾坤二卦六爻以象之。

      又于其容方三圍三層之式,明見中內(nèi)外三層,各有徑一圍四方數(shù)三角之地形。其數(shù)亦各為九為奇,即地方之三剛也。再其內(nèi)中外三層所謂徑一圍四三角之形,各層損其三角,乃各九去三,三層各變?yōu)轳睿鳛榱侵?,即地方之三柔也。如是則方圖之三剛?cè)峋阋娧?。因而先師代畫三奇三耦,成方圖乾坤二卦之六爻以象之。

      由是知天圓之陰,與地方之柔,即同由以裒以損天陽地剛之多者所變而生。則其天陽與地剛,亦必同由以增以益天陰地柔之寡者所變而生也。

      《易傳》云:“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庇衷疲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薄兑住分畧A方二圖,其乾坤三奇三耦之六爻,皆由天尊地卑圖之內(nèi)中外三層,所衍畫而成者。皆系天九地六,參天兩地,即二與三成美律之比例。則是天尊地卑圖,自然通《易》之生生變化,為乾坤六爻三極一道之原也。

      釋圓方二圖八卦各三爻為小成由天尊地卑圖衍出之所以然

      《易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毕葞熞袛?shù),始于一而成于三,自然之理。測度渾方圓天尊地卑圖,觀于內(nèi)中外三界,各函三極六極之式,應上中下天圓之陰陽,又各函三角六角之形,應內(nèi)中外三層地方之剛?cè)?。即此明見分別各生兩儀四象八卦所以然之序。

      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此數(shù)之倍法,即《易》生爻成卦之真法也。是以先師將天尊地卑圖內(nèi)層之微圓,與其容方互合之式,所謂混沌太極之式,各分為二。則是由微圓之式,分之為三極六極之式也。因之畫一白象陽,一黑□①此處闕一字,依文意,應為“”。象陰。乃天圓之幽明,兩儀為圓圖乾坤二卦之初爻矣。又由容方之式,分之為三角六角之形也。因之畫一連□②此處闕一字,依文意,應為“”。象剛,一斷□③此處闕一字,依文意,應為“”。象柔,乃地方之健順,兩儀為方圖乾坤二卦之初爻矣。是知大《易》圓方二圖之兩儀,同由一太極分之為二而出也。

      再以此數(shù)之倍法,自天尊地卑圖內(nèi)層推于中層。將此中層之微圓,與其容方渾合之式,如前內(nèi)層各分為二,亦由微圓之式,分之為三極六極之式。隨之再畫一白一黑,應天圓之二陰二陽,以為圓圖乾坤之二爻。復由容方之式,分之為三角六角之形。隨之再畫一連一斷,應地方剛?cè)嶂?,以為方圖乾坤之二爻。則方圓二圖四象所生之所以然可見矣。

      又以此數(shù)之倍法,自天尊地卑圖中層推于外層。將此外層之微圓與其容方,各如前分之為二,則是微圓之式,分之亦為三極六極之式。容方之形,分之亦為三角六角之形。隨之再畫一白一黑,一連一斷,乃應天圓之三陰三陽,與地方三剛?cè)?,以為方圓二圖,乾坤二卦之三爻。則天圓地方之八卦所生之所以然,俱可見矣。是知大《易》天圓地方,兩儀四象八卦,各三爻之生成,皆依數(shù)之倍法,從天尊地卑圖而出之也明矣。

      觀此方圓二圖,八卦之序,即伏羲所系于先天,始于乾而終于坤者也。邵子所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然倚數(shù)始于一,成于三,自然之理。在圓圖則屬陽之卦爻,始生于下一,乃震卦之初爻,終成于上三,乃乾卦之三爻。屬陰之卦爻反此,陰始生于上一,巽卦之初爻,終成于下三,坤卦之三爻。觀于圖可知矣。若在方圖,屬剛之卦爻,始生于中一,乃震卦之初爻,終成于右三,乾卦之三爻。屬柔之卦爻,亦始生于中一,乃巽卦之初爻,終成于左三,坤卦之三爻。觀于圖可知矣。大《易》方圓二圖,八卦之爻,生成終始之序,相同相異如此矣。

      《易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毕忍靾A方二圖之內(nèi),屬陰與陽,屬柔與剛,八卦之序,系天地定位自然之正,由天尊地卑圖所出也。由是更明此圖,誠為先天未變,《易》數(shù)象生生所出之原可知矣。

      釋先天易圖圓方二圖六十四卦各六爻為大成由天尊地卑圖衍出之所以然

      《易傳》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又云:“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毕葞熞罃?shù)始于一,成于三,自然之理。測度河洛合一,天尊地卑圖,內(nèi)中外三層,畫八卦各上中下三爻,為《易》之小成。由是推之,重畫其六爻,而成先天六十四卦,乃八卦內(nèi)外相交之章,為《易》之大成。則是《易》大成六爻之動,不外于三極之道,系于天尊地卑圖,內(nèi)中外三層之三極可知矣。是以將天尊地卑內(nèi)中外三層之三極圖,置之于內(nèi),應內(nèi)八卦上中下三爻。自內(nèi)向外,再加上中下三層,應外卦上中下三爻。衍之至于六層,重八卦而生六爻,成先天六十四卦,為大成天尊地卑已衍之圖矣。

      八卦小成,三爻之生生,既由天尊地卑圖內(nèi)中外三層相推,俱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而止。以此生爻成卦之倍法,從天尊地卑圖外三層之八,外推之于第四層,分之為十六。又從第四層之十六,外推之于第五層,分之為三十二。終從第五層之三十二,外推之于第六層,分之為六十四。則《易》大成六十四卦,各六爻之章雖異,其生生之所以然,明見于此天尊地卑圖,自內(nèi)向外,衍于六層矣。而其理與天圓地方之二圖,無不同也。

      觀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層之圖,則于其微圓六層之內(nèi),從內(nèi)向外,次第分別,明見六個三極之象。其數(shù)皆九,為奇屬陽。六個六極之象,其數(shù)皆六,為耦屬陰。應先天《易》圓圖大成,乾坤之六爻矣。又于其容方六層之內(nèi),自內(nèi)向外,次第分別,明見六個三角形,其數(shù)皆九,為奇屬剛。六個六極之形,其數(shù)皆六,為耦屬柔。應先天《易》方圖大成,乾坤之六爻也。

      此天尊地卑衍于六層之圖,既與《易》方圓二圖,乾坤之六爻相應如此。由是可知,先師所以測度此圖,畫方圓二圖之卦爻,而成先天《易》六爻六十四卦大成之章也。

      據(jù)前說,天尊地卑圖兼河洛二圖合一之式,而為先天《易》數(shù)象圖所出之原,先天《易》八卦三爻小成之數(shù)象圖,由天尊地卑圖而出之所以然,已釋明矣。若其六爻,乃六十四卦大成之數(shù)象圖,由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層圖而出之所以然,亦已釋明矣。則于此可知大成之數(shù)象圖,由河洛二圖相繼合一之數(shù)所生也。蓋天尊地卑衍之于六層圖,其微圓數(shù)之位,上始于一,下終于九,乃河圖之數(shù)十位,洛書之數(shù)九位,相繼合一,即天地相得、日月合齊之數(shù)是也。

      先師畫卦定《易》之大成,至于六爻六十四卦而止者,豈偶然哉?蓋作《易》原旨,特以示天地萬事萬化之始終,必有一定之數(shù),系于河洛相兼之數(shù),天尊地卑之自然,非任意所能增損。若穿鑿欲加衍其數(shù),即出天地之界,蕩蕩于空虛,不免流于邪僻之術(shù)數(shù)矣。特備圖三張以顯之。

      釋先天易大成圓方二圖六十四卦對待之序俱系天尊地卑貴賤位矣自然之正

      按前論先天《易》大成圓方二圖,六十四卦六爻之生生,由天尊地卑圖,乃八卦三爻生生之原,外加三層,衍之于六層。是知先天《易》大成六十四卦對待之序,必同于八卦小成次第自然之正也。是以先師將八卦小成圓列之序,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各以八同類者相繼,以周序之,為圓圖大成之內(nèi)卦。因而重之,由內(nèi)及外,于每八同類卦之外,自乾至坤,次第周列,配合三爻八卦小成之序,以為圓圖大成之外卦。則先天《易》圓圖大成六爻之六十四卦,對待自然之序見焉?!墩f卦傳》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者,此之謂也。故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p>

      先師又將方圖小成八卦之橫序,自上而下次第列之于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各以八同類者相繼,以橫序之,以為方圖大成八層三爻之上卦。因而重之,由上及下,于每八同類之下,自乾至坤,次第橫列,配合三爻八卦小成之序,以為方圖大成之下卦。則先天《易》方圖大成六爻之六十四卦,對待次序自然之正見焉。

      《易上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庇^此《易》大成圓方二圖,六十四卦對待之序,則知厥次第之列,真系于先天天尊地卑自然之正也。

      詳觀其乾坤陰陽各六爻始終之序,更明知之矣。蓋圓圖乾陽之始一,下生于震之初爻,正北之子位。其陽之終六,上成于乾之上爻,正南之午位。其陰之始①此下似當有“一”字。,上生于巽之初爻,正南之午位。其陰之終六,下成坤之初爻,正北之子位。若在方圖,乾陽之始一,下生于震之初爻,其陽之終六,上成于乾之上爻,西南之位。其陰之始一,上生于巽之初爻,正南之位。其陰之終六,下成于坤之初爻,東北之位。北②北:疑當作“此”。圖乾居上,坤居下,自然之正也。其諸卦次第之序,俱仿此以考之。其邵子先天之方圖,則與此相及③及:疑當作“反”。也。而邵子所謂先天之方圖者,非先天未變?nèi)f有生生元吉之方圖,乃先天已變?nèi)f物歸藏之方圖耳。

      釋天尊地卑圖之數(shù)為天歷地律之根本

      天尊地卑圖,陰陽次第相接,自然之數(shù)也。律律④律律:疑有誤。之數(shù),即陰陽調(diào)和之精微。天有五音,地有六律,自古所傳,自然之理也。天尊地卑圖之數(shù),五奇五耦而已。蓋一、三、五、七、九為五奇,系天屬陽。始于一,終于九,其中為五,乃二與三相加,陰陽二首合一之數(shù),即五音天歷之本也。又二、四、六、八、十為五耦,系地屬陰,始于二,終于十,其中為六,乃二與三相乘,陰陽二首合一之數(shù),即六律地理之根也。茲先以天歷言之,次以地律言之。

      天歷之數(shù)者,乃陰與陽,天與地,日與月合齊之數(shù)也。前儒云:有三五歷。據(jù)此說,則天歷之法,原分為三為五矣。于是可知合陰與陽之天歷,古時不止于一也。蓋古者或?qū)⒚磕耆赵赂饕恢芴煜嗖钪啵e之為閏?;蛞躁庩柼僦當?shù),損益多寡之自然,均平日月盈虛之消長。以此理成二種歷法,雖然相異,皆不外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圖矣。

      日月運行相差之余,陰陽二明合齊成閏,所積為閏之歷,本于天尊地卑圖者?!兑讉鳌吩疲骸疤煲?,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贝四颂熳鸬乇皥D內(nèi),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合天地,齊陰陽或閏自然之數(shù)也。

      古者之閏法,天歷自然之規(guī),三年一閏,五年再閏。蓋太陽歷天,其歲一周三百五十日①五十日:疑當作“六十五日”。有奇。太陰歷天,其歲一周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即日月二歲之差,集余而成閏,每年盡歸于十一,乃一五一六相加合一之數(shù),天地五位相得之二中也。是知三年之余,即三個十一,共三十三日。五年之余,即五個十一,共五十有五日,天地之全數(shù)。故前三歲之余三十三日,用其五十②十:疑衍文。六之三十日,地之全數(shù),以為三年一閏之規(guī)。其余三日,與后二年之余,兩個十一,共二十二日之余,合之為五五之二十五,天之全數(shù),用之以為五年再閏自然之規(guī)也。

      以陰陽太少之數(shù),損益多寡之規(guī),均平日月之歷,其不外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圖者。欲明此理,必先宜明古者合齊二明之歷法,原系太陽太陰二歲之規(guī)。按《書》所云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芍倭?,古謂太陽一歲之常。較之于三百六十中和之歲,必太六日。乃有六個大月,各三十一日,六個小月,各三十日。如太陰一歲之常,三百五十四日。較中和之歲三百六十日少六日,乃六個大月,各三十日,六個小月,各二十九日。因而先師立日月與其中和三種歲之規(guī),以為均平二明之之③之:疑衍文。常,而成損益多寡之齊,日月三歷之功。由是推于六七八九,河圖南北東西四方之成數(shù),【因天尊地卑圖與河圖之數(shù)相同無異,故其理亦相同矣。】立陰陽太少與中,乃五方之數(shù),而成大《易》均平五歷之功焉。

      《易傳》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贝螈艽螅阂僧斪鳌胺颉?。三百六十,即十二月各三十日,為一歲之總數(shù)?;蛞砸辉掠^之,或以一歲觀之,自然明系天地陰陽交合,日月均平之歷也。若以其三十日為一月之數(shù)觀之,其三十之數(shù),既由天五地六、五奇五耦之二中相乘而生,明為陰陽太少四象中和之數(shù)也。按《易注》引河圖,解乾之策六七八九者,系四象也。各以四象之數(shù)相乘,即四九三十六,為太陽之數(shù);四六二十四,為太陰之數(shù);四七二十八,為少陽之數(shù);四八三十二,為少陰之數(shù)。其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對待之數(shù),與前一月三十日之數(shù),相較而觀之。太陽之三十六,則太六日;太陰之二十四,則少六日。損太益少,即歸于五六三十中和之均平。又少陽少陰,與前一月三十日之數(shù),相較而觀之。少陽之二十八,則少二日;少陰之三十二,則太二日。損太益少,亦歸于五六三十中和之均平矣。

      若以其三百六十為一歲之數(shù)觀之,其三百六十之數(shù),既由十二個月各三十日,為五六中和之數(shù)所成。明見為陰陽太少四象各六倍,乃九與六、七與八,各周而復始,中和之數(shù)也。蓋太陽六個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與太陰六個二十四,為《易》圓圖乾坤二卦之策合一,歸于三百均平之數(shù),當期之日。又少陽之六個二十八,共一百六十八,與太陰之六個三十二,共一百九十二,為《易》方圖乾坤二卦之策合一,亦歸于三百六十均平之數(shù),當期之日也。陰陽二太二少四象之數(shù)各六倍,應方圓二圖乾坤之六爻,其損益多寡均平之理既定,而同歸于三百六十中和一歲之數(shù)如此。雖不用閏,則合齊日月二明五歷之功,明見于《易》,而本于天尊地卑,明顯四象之數(shù)式矣。

      其四象之數(shù)式,所以明顯于天尊地卑圖者,《易注》解乾之策,論四象云:“奇圓圍三,耦方為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shù)之?!庇^天尊地卑圖之微圓,乃徑一圍三,三極之天象。觀其容方,乃徑一圍四,三角之地形。則四九為三十六,四七為二十八,乃太陽少陽二象之數(shù)式。循序明見于天尊地卑圖內(nèi),七層微圓,成二十八,九層微圓,成三十六,為兩個三極之天象。又少陰之數(shù)式四八為三十二,乃徑一圍四,八八為六十四,耦方之半。明見于天尊地卑①卑:原作“耳”,據(jù)上下文改。圖內(nèi),微圓間容方之八層,共六十四,乃耦方之半,即第八層與第九層合一之式也。又太陰之數(shù)式,四六為二十四,亦明見于天尊地卑圖,微圓間容方之五層,乃徑一圍四,五五之二十五,虛其上下不用,成二十四之數(shù)式矣。

      又陰陽太少四象之數(shù)式,次第明別于天尊地卑圖下四層微圓,與容方次第互合之數(shù)式矣。以言釋之,不如以目觀之也。

      將圓方互合天尊地卑圖之六倍周列之,以成內(nèi)尊外卑之六合圖。則于此圖之外微圓,與其間容方之四層,循序互合之數(shù)式明別。而見圓方二圖,各乾坤二卦之策。乃系圓圖太陽六個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為乾之策,九日來復,天之陽道一周之數(shù)式。與太陰之六個二十四,共一百四十四,為坤之策,六日來復,天之陰道一周之數(shù)式。又系圓圖少陽六個二十八,共一百六十八,為乾之策,七日來復,地之陽道一周之數(shù)式。與少陰六個三十二,共一百九十二,為坤之策,八日來復,地之陰道一周之數(shù)式也。

      按,古歷法用日歲之規(guī),不如用月歲之常。故此月一歲之數(shù)式,又更明見于此圖微圓外三層,與其容方外二層互合之數(shù)式矣。將已上者細玩之,則所謂天歷者畢矣。

      釋天尊地卑圖為音樂律呂之本

      數(shù)始于一,成于三,終于十,乃天尊地卑圖自然之理也。此說雖關(guān)諸學,而更關(guān)于音樂律呂也。欲釋音樂律呂之道,而明其本,必先知音樂之理,盡系于聲音高低不等,相感合和之比例,與凡聲音高低之比例,皆有樂器長短粗細松緊之殊。或彈或吹,一動即感空中之氣,使之隨動而響也。比如兩弦長短粗細松緊若等,乃一與一之比例。一同彈之,夫兩弦一動,無快慢之別,則其來往多寡之比例,必亦相等并行,相配合不謬。如一彈,茍兩弦不等,若一為長,一為短,或一粗一細,或一松一緊。此相異之比例,有地二與天一之比例。同彈之長者之動,【粗者松者,其理同也。】較之短者之動,【細者緊者,其理同也?!縿t彼此來往之多寡必多一倍。因長者之聲低,短者之聲高,有二與一相異之比例。

      是知夫兩弦之動,快慢不等,而其長短既有二與一之比例,則其往來多寡之數(shù)相隨,亦必有二與一之比例。故每兩往來之際,必相得而合一。然而兩弦之聲,雖有高低之大異,終必相得而合如一也。

      由此地二與天一之比例,推于天三與地二、地四與天三、天五與地四、地六與天五、天七與地六、地八與天七、天九與地八、地十與天九,乃陰陽調(diào)和,天地始終之全數(shù)。凡兩弦長短粗細松緊相異不等之比例,系于天尊地卑陰陽十位之數(shù),若一同彈之,則其來往之多寡,雖比例不等,因其聲高低之比例相隨,終俱相得而合一也。反是凡兩弦若相異不等,其高低無如是之比例,一同彈之,因其來往之多寡,不能相得而合。或雖相得,因往來相距甚遠,則不足以感聽聞之美,成陰陽調(diào)和之律呂,因其相抗謬之故也。是故先師創(chuàng)立陰②陰:疑當作“音”。樂,立天地律呂相感之則,因知陰陽凡數(shù)之中,極難調(diào)和,而甚相抗謬者,莫如所系于諸平方與諸立方之序。時將天尊地卑圖奇耦十位數(shù)之平方與立方之列序,于每兩立方之間,定一相同之比例。又于每兩立方之間,定兩相同之比例。因而使之次第相感,合和無謬也。假如凡兩弦,一長為四,一長為九。因此兩弦系奇耦二首平方之比例,必相謬不合。所以欲使之相感而合,則于此兩弦之中,另加一弦,長為六。由二與三為前兩弦四與九平方之二根,互合而成,因得相同之比例,而有相感中和之德也。又如凡兩弦,一長為八,一長為二十七。因此兩弦系奇耦二首立方之比例,必更相謬不合。所以欲使之相感而合,則于兩弦之中,另加兩弦,一長為十二,一長為十八。各由二與三,為前兩弦八與二十七立方之二根,互合而成。因得相同之比例,而有相感中和之德也。由此推之,至于天地十根之平方與立方,于每兩平方之間,加一相同比例中和之數(shù),又于每兩立方之間,加兩相同比例中和之數(shù)。則獲凡天地之間,甚相抗謬者,終莫不相感而合一也。欲知其詳,言之不如玩所備系于天尊地卑為音樂律呂根源之圖矣。

      觀此圖表左中右三列,其右列所排之平方,系于天象,自上而下,有十位。與其間九位中和之數(shù),合而觀之,成十九,應十九歲為一章。【太陰之歲三百五十四日三分之一,每年閏余十一日有奇,為歷一章之規(guī),而太陰與太陽合齊也。】太陰與太陽合齊之歷數(shù),其左列所排之立方,乃系于地形,自上而下,亦有十位。與其間十八位中和之數(shù),合而觀之,成二十八,應天二十八宿,為一周。乃太陽合齊,與天之歷數(shù)?!咎栔畾q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每四年閏一日,則四七二十八年閏七日,為歷之規(guī),而太陽與天合齊也?!科渲辛兴胖當?shù),即左右每兩平方,與每兩立方之間,凡中和數(shù)相同比例之序,乃系于圣人也。此音樂律呂根源圖表,既由天象地形并太陽太陰與圣人之數(shù)而成,明為圣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自然之然也。

      觀此圖表之始終,諸平方與諸立方間,相同比例,系音樂成律呂中和數(shù)之序。而音樂律呂之道,所以始于一,終于十者可知。其所以成于三者,亦于此圖表明見焉。圖表中列之上,一二三之三位數(shù),相同比例中和之數(shù),乃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三與二為五。明為凡天地音樂律呂之三才,乃一本二元也。蓋一與一之比例,毫無陰陽奇耦高低之別,自然惟一朝上,故為凡陰陽調(diào)和音樂律呂之本。再二與一之比例,為耦數(shù)地陰調(diào)和之始,故為地律音樂屬陰之元也。又三與二之比,為奇數(shù)天陽調(diào)和之始,故為天呂音樂屬陽之元也。因而先師使之以象造化之帝,至能至神至明,三才合一,生神人物,而成上中下三界,太和保和神樂不可言之精微也。

      音樂律呂之道,始于一,成于三,終于十。其本于天尊地卑圖者,至此已釋明矣。然欲釋所以地之中六,為地律之本者,《歷本議》云:“天數(shù)中于五,地數(shù)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歷。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參伍相同,究于六十。圣人以此究天地之心?!睋?jù)此說,雖歷本于天之中五,律本于地之中六,則天歷與地律,實有相關(guān),同本于五六二中之合,不可相離也。

      陰陽合和之二中,相配五六之三十,同為大《易》天歷與地律十二月與十二律,公用合齊之數(shù)也。其所系于天歷者,前節(jié)已釋其概矣。其系于地律者,此雖不詳言之,而地有六律之故,試暫言之。其地律所歸于六者,原系于《易》圓方二圖乾坤之六爻,而由卦爻之生成,始于一,終于六,六倍自然之法。蓋以一生二,二生四,六層倍法之序,自下左旋推上,次第循看。震、臨、泰、大壯、夬①夬:原作“夫”,據(jù)文意改。、乾,一陽、二陽、三陽、四陽、五陽、六陽,屬天之六卦,則為天之六律也。又自上右旋推下,次第循看。姤、遯、否、觀、剝、坤,一陰、二陰、三陰、四陰、五陰、六陰,屬坤②坤:疑當作“地”。之六卦,則為地之六律也。而詳言其天地十二律呂之序,不如玩之于圖,更明見矣。然欲知其比例之精微,而悉何以五音與七聲之樂行乎其中,必先明先天自然之數(shù)。務(wù)依先師所受于天之規(guī),測度分排其數(shù),于《易》圓方二圖卦爻之列序,始可知矣。

      釋易卦爻之數(shù)由天尊地卑圖所衍而出

      凡《易》卦爻之象,何以由天尊地卑圖之式而生,于前已釋矣。今將其數(shù)何以亦由天尊地卑圖所衍而出者釋之?!兑住分载持當?shù),有大成,有小成。其大成與小成之數(shù),皆由河圖所衍,而本于天尊地卑圖之數(shù)也。其數(shù)所定之法,明見于《易上傳》第九、第十章之文焉。《易傳》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薄敬四颂熳鸬乇皥D與河圖之共數(shù),相同無異。】又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庇衷疲骸八臓I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薄咀ⅲ喝兂韶?,十八變則成六爻也?!坑衷疲骸扒叨僖皇辛?,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薄咀ⅲ悍泊瞬邤?shù)生于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又云:“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易》大小成之數(shù),所以由河圖之數(shù)式所衍,而本于天尊地卑圖者,大《易》卦爻之妙,不外于損益多寡,自然之理,勻日月之盈虛,均陰與陽,平天與地之神法也。是以先師將畫卦作《易》,測度河圖數(shù)式之密,知其天地之數(shù),與天尊地卑圖相同無異。又見其上下尊卑,天地十位之式,必由天尊地卑圖所變而來。然觀天地之數(shù),在天尊地卑圖,而有大小不等,乃天數(shù)二十五,地數(shù)三十,不均不平。其在河圖,因其數(shù)自南而北,自東而西,至于中央,次第盡列于五方之二層,而成十字之文。若虛其中之五與十,乃謂三五即參伍之數(shù),《易》變之根而不用。由是錯綜其數(shù),通其通①通:疑當作“變”。,乃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推于四面,當用四象之數(shù)。而奇者與奇,耦者與耦,縱橫連貫用之。太陽居一而連九,為二五之十。少陽居三而連七,亦為二五之十。共四五為二十也。又太陰居四而連六,為二五之十。少陰居二而連八,亦為二五之十。共四五,亦為二十。是知天地之數(shù),其在天尊地卑圖,雖不平等,然在河圖,因其十字文之序,而虛其中之故,則變而成均平之規(guī),同歸于二十。所以二十為一變也。

      今依《易傳》注之三變成爻之理,由是一變之二十推而衍之,乃三個二十為六十。則《易》圓方二圖,各乾坤二卦,各一爻之合數(shù)也。蓋圓圖乾卦一爻太陽之三十六,與坤卦一爻太陰之二十四,合之為六十。又方圖乾卦一爻少陽之二十八,與坤卦一爻少陰之三十二,合之亦為六十。同等均平也。

      又依《易傳》十八變而成卦之理,從一變二十之數(shù)推衍之于卦,乃十八個二十,為三百六十,而成《易》圓方二圖,各乾坤二卦,各六爻之合數(shù)也。蓋其圓圖太陽三十六之六倍,共二百一十六,為乾坤卦爻②乾坤卦爻:疑當作“乾卦六爻”。之策。太陰二十四之六倍,共一百四十四,為坤卦六爻之策。又其方圖少陽二十八之六倍,共一百六十八,為乾坤③坤:疑衍文。卦六爻之策。少陰三十二之六倍,共一百九十二,為坤卦④卦:此后疑應有“六”字。爻之策。其圓方二圖,各乾坤二卦策之合數(shù),同為三百六十,乃周天當期之日也。其均陰陽,平天地《易》卦之爻數(shù),所以由河圖,而本于天尊地卑圖之數(shù)者,于此可知矣。然玩河圖四營成《易》,衍于六層復圓之式,更明知之也。

      又依《易傳》八卦而小成之理,此乾坤二卦之策,凡三百六十,當期日之數(shù),推衍之于八卦之數(shù),乃四個三百六十,共一千四百四十,為《易》圓方二圖各八卦小成之數(shù)也。特備天圓與地方八卦小成之圖,以顯其當然之數(shù)。而此圖于此節(jié)用之,引而伸之,乃一八八,所謂生《易》卦爻大成之理。觸類而長之,即八個一千四百四十,共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為大《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地萬有之數(shù)也。而《易》大成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天地萬有之數(shù),于先天后天公用,各有其理也。特備天圓與地方六十四卦大成之圖,以顯其當然之數(shù)。此圖于后幾節(jié)俱用之。

      猜你喜歡
      天尊三極先師
      明清時期人物圖像專題
      中國書畫(2021年7期)2021-11-15 06:10:34
      唐代常陽天尊像
      推進“天尊貢芽”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茶葉(2020年4期)2020-12-13 13:57:41
      云南文廟介紹
      ——保山縣學官先師殿
      云南檔案(2020年10期)2020-11-18 05:53:04
      先師(外三首)
      四川文學(2020年10期)2020-02-06 01:22:28
      三極觀測急需國產(chǎn)專業(yè)衛(wèi)星
      2000年以來國際青藏高原和南北極研究進展
      科技資訊(2018年34期)2018-03-06 08:05:08
      三極管在春季高考中的考點分析
      仙界綠帽王
      桃之夭夭A(2014年7期)2014-05-14 09:54:28
      顧誠門下問學記
      博覽群書(2011年9期)2011-06-04 12:45:10
      安吉县| 大兴区| 兴山县| 苍梧县| 伽师县| 桃园县| 成都市| 吉林市| 开江县| 同心县| 锡林郭勒盟| 尼木县| 宿迁市| 邢台县| 故城县| 西盟| 栖霞市| 珠海市| 广丰县| 台东市| 苏州市| 高淳县| 武山县| 泰顺县| 定南县| 德惠市| 卢氏县| 藁城市| 彰化县| 兴安盟| 台南县| 周口市| 江源县| 电白县| 金华市| 瓮安县| 永定县| 西乌珠穆沁旗| 闸北区| 仪征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