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 楊柏宏
摘 要:本研究是以各種各樣在大連民族大學活躍的社團與日本的社團現狀為例,通過比較中日大學社團發(fā)揮的作用、管理方法、社團與學業(yè)的平衡,來明確社團活動的利與弊,同時也找到改善學校環(huán)境的突破口。為此,以中日社團的調查為根據,從學生的視角來導出謀求社團活動的提案。
關鍵詞:社團活動;文化;人材培養(yǎng);中日比較
中日社團的共同點
社團活動的內容
國內社團包括學術、文化、科技、創(chuàng)業(yè)、體育、志愿者等等許多種類單從社團的內容來看,與日本的社團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中日的社團以學校為中心,由學生自發(fā)組成文化、藝術、學術等團體,不區(qū)分學年和專業(yè),正因為有著志趣相投的學生們,社團才得以存在,在保證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不違反學校的秩序下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
大學社團的作用
參加社團是中日很多高中生進入大學,體驗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件事。中日社團作為大學的第二教學場所,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積極開展各項活動,活躍學校的氛圍,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品德素養(yǎng)。通過社團,使得年輕人更加積極陽光、目光長遠。
中日社團活動的不同
中日社團的種類
以大連民族大學為例,有志愿者協會、文藝社、動漫社、散打社等。而日本卻給予了社團很多的自由,單看運動方面,就有排球社、籃球社、游泳社、棒球社等。日本的大學社團從學術到運動,分類很細、內容豐富,極易提起大學生的興趣。
社團成員的內部關系
在日本,即使是在學生當中,等級制度也非常嚴明,不論年齡大小,在一個社團中,先參加的學生是“前輩”,必須在稱呼前輩時加上“さん”,和前輩對話要使用敬語。也正因如此,社團成員之間不太親密。日本是一個地位分明的國家,可以說,日本的社團是日本社會本身。而在這方面,中國大學生社團成員之間更傾向于一種朋友關系,嚴明的等級制度并沒有得到強烈體現。
加入社團的原因
相對來說,中國學生為了鍛煉自己,為了使自己的履歷更加“美觀”而參加社團。日本的大學生承認“在參加社團的同時鍛煉能力”,但是進入社團的目的是以興趣為主,因此更加重視社團活動,思想也更純粹、積極。這是兩國社團“名實”的不同。
成員職務
在日本的大學社團活動中要取得職務是很難的,據調查顯示,即使是大三的成員,如果沒有突出的貢獻或卓越的工作能力,不會被賦予職務。而中國,擔任社團職務的人的比例幾乎沒有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很多成員只要沒有退出,到了二年級就會被理所當然地賦予職位。
中國社團的實際情況
社團所起到的實際作用
社團活動建設著校園文化,發(fā)揮著大學里第二教學場所的作用,提高青年學生的素養(yǎng)、智慧、體能等。同時社團也是圍繞著固定的某個興趣為中心的活躍組織,學生們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社團來尋找人生的道路和生存的意義,大學社團為學生將來選擇何種職業(yè)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社團里的團隊合作需要個人與群體的配合,因此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集體意識和責任感,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實用型人才。
社團面臨的危機
中國社團活動的種類較少、經費不足,同時學校提供給社團的使用設備也很有限,很多人進入社團后覺得索然無味,導致社團人數減少,最終廢除。由于社團的管理不嚴格,有的成員即使不參加活動也能夠取得想要的職務,使社團所發(fā)揮的效能都極大地降低。
社團的發(fā)展方向
通過對比中日兩國的社團活動,對我國社團活動的發(fā)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提高認知
讓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響應,還要得到學校和監(jiān)護人的支持。但是,在我國,社團還屬于新生事物,所以學校和父母對社團還不太了解。但是,我國吸取了日本的社團經驗,為了促進大學的社團文化成形與發(fā)展,我國提高了學生和父母對社團的認知度。
增添趣味
社團活動缺乏魅力,是現在我國大學社團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增強活動的魅力,必須讓學校和學生在社團活動上貢獻更多的力量,還需要我們國家采取更多的措施來發(fā)展社團,例如提供資金和場所來進行比賽等。另外,教育和社團活動的相結合方法在人才培養(yǎng)上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校方加強管理,提供支持
目前中國的大學社團還處于初步的階段,規(guī)模較小,中國的社團開展的活動缺乏教育的屬性。在這個現狀下,不能充分發(fā)揮社團的教育功能。我國應該把教育作為根本原則,加強社團的管理。我國大學社團發(fā)展所需的設施還不夠完善,應配備社團所需的基礎設備,同時為了防止事故和危險的發(fā)生,必須采取安全措施。另外,我國也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社團制度,為大學生社團的存續(xù)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金項目:2018年度大連民族大學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中日高校社團活動對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1812026224)
(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
[1]全曉松.高校學生社團與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競爭力問題的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5).
[2]武心波.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