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關語是一種古老的修辭格,學者們對英語雙關(pun)和漢語雙關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從多角度向多學科延展。本文介紹了英語雙關與漢語雙關的生成機制,指出英語雙關語生成的詞源基礎,以及漢語雙關生成的文化因素;分析了英漢雙關語生成機制形成的理論基礎和心理因素。理論基礎既指出了語言的基本特點,又分析了交際的需求;心里因素則從語音聯(lián)想、語義聯(lián)想和語境聯(lián)想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英語雙關 漢語雙關 生成機制 比較
英語雙關和漢語雙關在各自的語言系統(tǒng)中都受到了相當?shù)年P注,對它們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但對二者的比較研究卻涉及較少。長期以來,提及雙關一詞,人們都以為它是修辭學領域的一個名稱,認為英語雙關和漢語雙關是不同的。其實,二者的確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又有許多共同點。本文重點在雙關的生成機制方面,對二者進行比較。
一、英語雙關語生成的詞源基礎
作為一種公認的世界混合方言,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有多元化詞匯。英語從古代英語,中期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古英語也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xon),是英語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從公元450年盎格魯撒克遜人侵入英國持續(xù)到1066年諾曼征服(指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對英格蘭的入侵和征服)[1]。雖然是現(xiàn)代英語的前身,古英語與現(xiàn)代英語有很大的不同。古英語實際上使用了拉丁語和日耳曼語的詞匯,英語字母也產(chǎn)生自這一時期,在羅馬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中期英語是指1660年諾曼征服到1476年印刷技術進入英國期間使用的英語。這一時期的英語可以稱之為古英語、拉丁語和法語的混合體,但已逐漸去除了其他語言中復雜的語法規(guī)則。中期英語的變化是因為法國諾曼底公爵在征服英格蘭之后,諾曼底法語稱為英格蘭的官方語言,而英格蘭的民眾仍然繼續(xù)使用盎格魯撒克遜語[2]。我們仍然能看到在英語中很多與權力有關的詞匯是來自諾曼底法語。現(xiàn)代英語是指1476年以后的英語。隨著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英語的拼寫和書寫形式逐漸標準化,現(xiàn)代英語在中期英語基礎上發(fā)生了一些詞匯量、發(fā)音和拼寫方面的變化。
從古代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之間的巨大變化,不僅告訴我們在詞源方面大量的英語詞匯來源于拉丁語和法語,而且讓我們看到了英語稱為混合語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英語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的語言,最終完成了自己的重塑。這種語言的混合特質給雙關的產(chǎn)生提供了詞源基礎。
二、漢語雙關生成的文化因素
語言的發(fā)展既有自然規(guī)律,作為文化的載體,也與孕育期其生長發(fā)育的文化息息相關,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罢Z言的本質體現(xiàn)在它與文化的相互聯(lián)系和制約之中。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本身就是信息,這信息就是民族的文化沉淀?!盵3]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著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發(fā)展歷史,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漢民族中庸和諧、含蓄內斂的特性。漢語中的雙關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淵源,漢語雙關的生成就是建立在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俗文化基礎之上的。
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雙關,尤其是諧音雙關,在我國民俗文化中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求吉利、避兇邪的心理和意識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民族自古就善于運用漢語中的音、義聯(lián)系來表達人們趨吉避兇的愿望,將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寄予這些事物或行為當中。這種趨吉避兇的心理對雙關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人民風俗習慣主要有婚禮風俗、節(jié)日風俗和生活習俗等。在我國許多地方的婚禮儀式中,人們喜歡在婚床上撒些桂圓、核桃、紅棗、栗子、花生,以象征“幸福團圓”“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諸多美好的祝愿。新娘入門后要邁過冒著火苗的火盆,表示日子要紅紅火火。春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利用諧音祈福求安。在潮汕地區(qū),金桔表示“吉祥如意”“萬事大吉”,是節(jié)日期間家家必備和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很多地方的屋里或門上會貼有梅花鹿、蝙蝠和老壽星的畫兒,意為“福、祿、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贈送禮物時忌諱送傘、送鐘,因為“傘”和“鐘”音諧“散”和“終”;天津一帶“添煤”說“添火”,因為“煤”與“霉”同音。我國還有俗語稱“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因為“?!迸c“喪”諧音,出門見喪不吉利;柳樹不結籽,“無籽”與“無子”同音,更是遭人忌諱。
含蓄內斂是漢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tǒng),體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言語的表達上,表現(xiàn)為提倡委婉含蓄,反對用詞直露。南宋沈義父提出:“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辈提栽乒{釋道:“用字太露,即犯粗疏淺俗之病,其詞突而少含蓄,才誦一過,如同嚼蠟。故曰少深長之味也?!盵4]含蓄內斂的文化已形成了漢民族獨特的審美標準,欣賞言語的委婉曲折,含蓄蘊藉,巧妙地表達真實含義,一切以不道破而明之為語言之妙。雙關強調含蓄幽深,言在此而義在彼,深層含義隱藏在表層含義之下,符合漢民族含蓄的心理特征和審美要求。因而古詩詞中最喜歡用雙關含蓄委婉地傳情達意,表露心跡。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劉禹錫的《竹枝詞》了: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吨裰υ~》這首詩清新自然,淺顯和諧,堪稱雙關經(jīng)典。詩中的“晴”雙關“情”,寫的是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后,感到琢磨不定,忐忑不安,是“有情”還是“無情”呢?道的是眼前的景,寫的是心中的情,少女婉約羞澀的心情令人賞悅。
三、英漢雙關語生成機制形成的理論基礎
英漢雙關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自身的語言特質,以及人際交往中對修辭的控制心理和個人的用詞傾向。
(一)語言的基本特點
從語言學角度來講,語言有四個基本特點,隨意性,二元性,創(chuàng)造性和替代性。隨意性和二元性可以用來解釋雙關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和替代性則有利于對雙關的理解。
隨意性一詞最早由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他認為人類語言中的表意符號與所指物體之間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是隨意的,不是必然的,沒有特定關聯(lián)。例如:把“水”稱為水或water是偶然的,隨意的。正因為這種特性,英語中會出現(xiàn)用同一表意符號來表達不同意思,如:“date”有“日期,約會,棗椰樹”等多種詞義;“contract”既可指“合同,簽合同”,也可指“金屬遇冷收縮”。這就是語言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endprint
二元性是指語言系統(tǒng)由兩部分構成,一組表音,一組表義。因為這一特性,人們可以把有限的音節(jié)進行結合和再結合,組成無限的詞匯,再連詞成句,表達出無限的語義。這樣也就為英語中的同音同形異義詞和同音異形異義詞的存在找到了根源。
(二)交際需求
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情感,記錄歷史,傳播文化。人們通常會遵守社會認同的特定原則和規(guī)定,這些原則和規(guī)定是語言學家經(jīng)過長期細致的觀察和研究最終制定出的。與雙關修辭形成相關的實用理論是由Leech所提出的交際修辭理論。Leech認為,人們在說話時,尤其是想用修辭技巧來美化語言時,總是在有意或無意地遵守特定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可以分為兩類:人際修辭準則和語篇修辭準則。人際修辭準則包括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含蓄原則、調侃原則、趣味原則和愉快原則[5]。語篇修辭準則包括加工原則、清楚原則、經(jīng)濟原則和表達原則。這些規(guī)則的應用使得雙關修辭得到了廣泛地使用。
四、英漢雙關語生成機制形成的心理因素
修辭作為一種言語交際活動,必然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修辭活動如果追求實現(xiàn)一種最佳的言語表達目的,就必然要建立在符合人們心理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作為修辭技巧之一的雙關,其形成過程受到表達者心理因素的制約。雙關所達到的語言效果就是語句言在此而義在彼,而能使人們從“此”想到“彼”的心理機制就是聯(lián)想。“人的大腦天生有個功能,能夠由此及彼的關聯(lián)想到彼,有彼與此的關聯(lián)想到此,這就叫聯(lián)想。”聯(lián)想就其心理機制來看,實質上就是暫時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想就是雙關修辭形成的心理機制。聯(lián)想可以形成語音聯(lián)想、語義聯(lián)想和語境聯(lián)想。
(一)語音聯(lián)想。當人們從聽覺開始接觸語言信息時,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很容易讓人引起語義之間的聯(lián)想,這種聯(lián)想以語音為中介,語音聯(lián)想是語音雙關形成的心理機制。漢字特定的音、形、義的結合,使?jié)h語的語音雙關成為了語言現(xiàn)實。漢語拼音中一千二百個音節(jié)對應五萬個漢字,平均四十個漢字共用一個聲、韻、調完全相同的音節(jié)。這真是為語音雙關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在古代詩歌中,人們就往往用語音雙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深層含義,樂府民歌中有頗多采蓮曲,都是通過語音聯(lián)想而生成的。如:
(1)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六朝《子夜歌》)
(2)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西洲曲》)
(3)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
(4)高山種芙蓉,復經(jīng)黃蘗塢。采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子夜歌》)
(5)罷去四五年,相見論故情。殺荷不斷藕,蓮心已復生。(《讀曲歌》)
諸多采蓮曲中,由“芙蓉”聯(lián)想到“夫容”,指愛人的模樣,由“蓮”聯(lián)想到“憐”,也就是“愛”的意思。例如:
(6)Dem:…Thou toldst me they were stoln unto this wood,
And here am I,and wode within the wood,
Because I cannot meet my Hermia..(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
迪米特律斯:你對我說他們私奔到這座林子里,因此我趕到這兒來,可是因為遇不見我的赫米亞,我簡直要發(fā)瘋了。(朱生豪譯)
例(6)中,“wode”與“wood”發(fā)音相同,拼寫不同,“wode”表示“瘋狂,發(fā)瘋”義;“wood”是“樹林”的意思。在靠近原文信息的相同語段內進行語碼轉移,在不脫離原文語義和風格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原文的情感功能。
(二)詞義聯(lián)想。詞義聯(lián)想是指有表層含義引發(fā)大腦對其相關意義的聯(lián)想。漢語中字詞的形同異義的現(xiàn)象普遍,同一個字也具有極強的組詞能力,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僅“動”就有8種釋義,可以組成“動筆、動蕩、動機、動聽”等64個詞語。人們看到一個漢字時,它的多重意義會讓人們產(chǎn)生多重聯(lián)想,會激發(fā)人們從字詞的表層含義聯(lián)想到字詞的深層含義,這種聯(lián)想機制就促進了語義雙關的形成。如:
(7)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這句詩中的綿綿表層含義是寫青草綿延不絕的景色,深層含義是寫相思綿長久遠,纏綿不斷。
(8)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例(8)中的“匹”表層含義是布匹,深層含義是“匹配”,希望和心上人能夠成雙成對,相攜相依。
(9)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表面含義:大使是一個誠實的人,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住在國外。
深層含義:大使是一個誠實的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在國外撒謊。
句中的“l(fā)ie”是一個同形多義詞,可以作為“居住”和“撒謊”兩種含義來理解,表達了原文簡潔深邃的韻味,明確了語言意義與語用意義。
(三)語境聯(lián)想。語境聯(lián)想就是大腦會對處于不同語境中的相同語言做出不同的感應,通過不同的語境來聯(lián)想語句意思。波蘭哲學家沙夫在他的《語義學引論》中說:“一個表達式的意義是隨著它所在的論域的不同而不同的。這是由于語言表達是極其含混的,它容許人們做出不同的解釋?!边@里的論域可以理解為語境,詞語的意義受到語境的限制,大腦作為連接器,會力圖在兩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語境聯(lián)想是語境雙關賴以存在的心理機制。如:
(10)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這是一副貼在科場門外的對聯(lián),表面含義是左丘明是個盲人,趙子龍藝高人膽大。但這副對聯(lián)是寫在一個特殊的語境背景之下的:康熙年間,在江南的一次鄉(xiāng)試中,姓左的正考官和姓趙的副考官受賄作弊,將姓程的富商等人錄為舉人。所以這幅對聯(lián)的真正目的是在表達深層含義,即兩位左、趙考官有眼無珠,膽大妄為。endprint
(11)Julia:Best sing it to the tune of“l(fā)ight of love”。
Lucetta:It is too heavy for so light a tune.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Act I,Scene II)
茱莉亞:可是你要唱就按《愛的清光》那個調子去唱吧。
露西塔:這個歌兒太沉重了,和輕狂的調子不配。
“l(fā)ight”一詞出現(xiàn)兩次,表示“光線,光芒”和“輕的,顏色淡的”,在這里根據(jù)語境巧妙地轉化成“清光”和“輕狂”,讓讀者意識到了原文中的雙關藝術,體味到了美感。
五、結語
漢語是一種古老的語言,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漢字的字形、發(fā)音、詞性雖然發(fā)生了一些形式的變化,但大都在本義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漢語雙關的形成更多是基于人們對以往詞匯使用的記憶。中華民族婉約含蓄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標準對雙關的生成非常關鍵,漢語雙關的形成是漢民族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對于言語美感追求的自然表現(xiàn)。而英語的語言變化跨越極大,詞源寬泛。在現(xiàn)代英語中仍保留歷史上曾入侵英國的多個民族所使用的詞匯,從雙關的形成角度來看,大量的同音同形異義詞、同音異形異義詞以及同形異音異義詞促進了雙關的出現(xiàn)。以這樣認為,在英語的語言演變過程中,英語自身的語言特點作用巨大,而心理和文化的影響沒有占據(jù)主導地位。英語雙關的形成,最初的目的不是整個民族對于含蓄心理的審美需求,而是希望借助雙關完成和實現(xiàn)詼諧風趣的交際目的。所以,要研究英語雙關的形成過程,首先要研究英語語言的發(fā)展歷史,然后再從認知、語用、語言學、社會學等角度詮釋如何實現(xiàn)雙關這一修辭目的。最終,語言自身的特點和交際需求使英漢雙關得以產(chǎn)生,聯(lián)想就是英漢雙關語生成機制形成的心理因素。
(本文為宿遷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2KY38]。)
參考文獻:
[1]鐘玖英.雙關類型初探[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
(2):32-37.
[2]晏小花.英語雙關的漢譯及可譯性限度[J].南通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2):52-53.
[3]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蔡嵩云.樂府指迷箋釋[M].北京:中華書局,1948.
[5]Cann,R.Formal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仝海俠 江蘇宿遷 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 2238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