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亮,張 發(fā),劉碩然,毛旭丹,周建芬,肖 文,楊曉燕*
(1.大理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3.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云南大理 671003)
生態(tài)旅游是以自然旅游資源為基礎,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及相關的文化特色為目的,促進生態(tài)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提高自然保護意識、增加國家經濟效益和建設國家公園基礎設施的經濟生態(tài)旅游活動〔1-4〕。生態(tài)旅游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復雜,一方面,生態(tài)旅游能有效提升大眾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生態(tài)旅游也會給環(huán)境保護帶來很多問題,如生態(tài)旅游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植被破壞、物種入侵及由此引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5-6〕。因此,如何正確把握生態(tài)旅游資源開發(fā)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使兩者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7〕。
水是生命之源,水質的好壞對居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而微生物學指標是判斷水質好壞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國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2006)規(guī)定飲用水中的細菌學指標包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等〔8〕。菌落總數可反映水中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數量越多說明水受有機質的污染越嚴重〔9-10〕。耐熱大腸菌群與總大腸菌群的有無則反映水源是否被人畜糞便污染。我國飲用水標準規(guī)定,菌落總數不超過100 CFU∕mL,總大腸菌群數和耐熱大腸菌群均不得檢出,三項指標有一項不合格則判定該份水樣不合格。
大理蒼山由十九座山峰從北向南組成,每兩峰間有一溪,共十八溪,蒼山十八溪以蒼山為源,自西向東匯入洱海,占洱海水來源的24.7%〔11〕。十八溪不僅是洱海的主要補充水源,同時也是大理市5個鄉(xiāng)鎮(zhèn)的主要飲用水源。由于十八溪位于蒼山洱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內,景區(qū)內客流量較大,特別是蒼山玉帶云游路,其位于蒼山海拔2 600 m處,北起小岑峰,南止圣應峰,全長16.2 km(不包括岔景區(qū)路的長度),從北向南途經6條溪流:梅溪、桃溪、中溪、綠玉溪、龍溪、清碧溪,沿途有中和寺、鳳眼洞、龍眼洞、七龍女池、清碧溪、感通寺等景點,每年有眾多的旅客到此旅游,因此溪流水質可能受到高強度旅游活動的影響。雖然此前已有學者對其水質進行過化學指標的檢測,但關于其細菌學的檢測還未見報道〔11〕。因此本研究擬對蒼山玉帶云游路所涉及的全部溪流水質的細菌學指標進行檢測,了解生態(tài)旅游對水質的影響狀況。研究結果可為生態(tài)旅游的開發(fā)及由此引發(fā)的公共衛(wèi)生學問題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1.1 材料
1.1.1 供試水樣 于2015年夏、冬兩季分別采集大理蒼山玉帶云游路所涉及的6條溪流的上下游各100 m左右及蒼山最南端的陽南溪水樣,共20份水樣,其中玉帶路所涉及的溪流共采集18份水樣(夏季:12份水樣;冬季:6份水樣,冬季處于枯水狀態(tài),部分溪流斷流)。陽南溪夏、冬兩季各采集1份水樣。見表1。
表1 蒼山十八溪部分溪流水樣采集表
1.1.2 培養(yǎng)基、染色液的配制 牛肉膏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乳糖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三倍濃縮乳糖蛋白胨培養(yǎng)基、伊紅美藍瓊脂培養(yǎng)基、EC肉湯、革蘭氏染色劑按照文獻〔12〕進行配制。
1.2 檢測項目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
1.3 方法
1.3.1 水樣采集 無菌操作采集各溪流水樣,每份水樣500 mL,標明水樣采集時間、地點,記錄水樣周邊的環(huán)境,水樣采集后帶回實驗室置于4℃冰箱保存?zhèn)錂z。
1.3.2 檢測方法 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的測定參照文獻〔13-15〕進行。
1.3.3 統(tǒng)計分析 運用Excel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同時運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菌落總數測定結果夏季水樣X1-1、X3-1、X6-1、X7-1及冬季的水樣D1-1、D2-1、D3-1、D3-2、D5-1、D6-1菌落總數<100 CFU∕mL,其余水樣菌落總數>100 CFU∕mL,考慮到該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玉帶云游路以上水樣的菌落總數及玉帶云游路以下水樣的菌落總數運用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得t=-3.028,P=0.014,按α=0.05的檢驗水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認為同一條溪流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樣的菌落總數低于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樣的菌落總數。見表2。
2.2 總大腸菌群測定結果水樣經初發(fā)酵試驗、平板分離、復發(fā)酵實驗后,根據發(fā)酵試驗的陽性管(瓶)數查總大腸菌群檢數表〔13〕。檢測結果顯示,除冬季水樣D1-1未檢到總大腸菌群外,其余所有水樣均檢測到,對玉帶云游路以上水樣的總大腸菌群數及玉帶云游路以下水樣的總大腸菌群數運用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得t=-2.612,P=0.026,按α=0.05的檢驗水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認為同一條溪流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樣的總大腸菌群數低于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樣的總大腸菌群數。見表3。
表2 夏、冬兩季菌落總數檢測結果
表3 夏、冬兩季總大腸菌群數檢測結果
2.3 耐熱大腸菌群測定結果根據多管發(fā)酵法測定耐熱大腸菌群可知,除冬季水樣D1-1、D3-1未檢出耐熱大腸菌群外,其余所有水樣均檢測到。其中夏季X5-2超標最為嚴重,X2-2次之,X1-1檢測到的耐熱大腸菌群數最少。對玉帶云游路以上水樣的耐熱大腸菌群數及玉帶云游路以下水樣的耐熱大腸菌群數運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得t=-3.684,P=0.002,按α=0.05的檢驗水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認為同一條溪流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上所采水樣的耐熱大腸菌群數低于在蒼山玉帶云游路以下所采水樣的耐熱大腸菌群數。見表4。
表4 夏、冬兩季耐熱大腸菌群檢測結果
2.4 夏、冬兩季細菌學檢測結果玉帶云游路所涉及的所有溪流水樣的細菌學指標均不合格。運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對夏、冬兩季水樣細菌學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得菌落總數:t=3.134,P=0.007;總大腸菌群:t=3.846,P=0.001;耐熱大腸菌群:t=2.549,P=0.020。按α=0.05的檢驗水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認為夏季水樣細菌學指標均高于冬季水樣的菌落總數指標。夏季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的合格率分別為25.00%,0.00%和0.00%;冬季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的合格率分別為83.33%,0.00%和16.67%。見表5。
表5 夏、冬兩季水樣細菌學檢測結果
本次對玉帶云游路所涉及的各條溪流上、下段水樣中的細菌學調查結果顯示:大理玉帶云游路所涉及的溪流的水質在夏季和冬季的細菌學指標均不符合我國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2006)〔8〕,其中冬季的菌落總數和耐熱大腸菌群的合格率高于夏季,玉帶云游路以上的水樣各檢測指標的數量均小于玉帶云游路以下的水樣,且所有水樣中總大腸菌群和耐熱大腸菌群的數量均高于陽南溪。作為對照的陽南溪,冬季的細菌學指標為合格,夏季各細菌學指標均低于生態(tài)旅游區(qū)溪流。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3方面:一是玉帶云游路游客數量較大,游客在溪流附近拍照和戲水等活動會對溪流造成直接的影響;二是玉帶云游路全程較長,雖然設有移動廁所,但數量較少,且集中分布于洗馬潭、中和寺和七龍女池景點;三是玉帶云游路主要通過索道上下,而索道主要位于道路兩段,故移動廁所的糞便收集、運送和處理較為困難,可能存在二次污染。
在旅游開發(fā)的同時,合理設置公共衛(wèi)生間對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非常關鍵。中國生態(tài)協(xié)會專家林江在第11屆世界廁所峰會上表示,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廁所可以提升當地的旅游競爭力,但面對迅速膨脹的旅游市場,中國廁所依然是個短板〔16〕。為此,國家旅游局2015年發(fā)布了《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三年行動計劃》,規(guī)劃從2015年到2017年全國共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5.7萬座,實現(xiàn)“數量充足、干凈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目標。大理州也按照國家開展“廁所革命”的部署要求,結合大理州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的推廣普及和旅游產業(yè)轉型升級的工作部署,以“五項舉措”綜合施策推進,得到了國家旅游局和省旅發(fā)委的肯定,榮膺2016年度全國“廁所革命”先進城市。然而,生態(tài)旅游活動與一般旅游不同,其開展區(qū)域往往在交通、運輸和管理困難的區(qū)域,因此生態(tài)旅游區(qū)廁所的建設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必須以長效管理為焦點內容。習近平主席在視查大理時強調“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質”。蒼山十八溪不僅是大理居民重要的飲用水源,覆蓋整個洱海西岸,十八條溪流全部匯入洱海。因此,大理州的“廁所革命”還需重點關注生態(tài)旅游區(qū),以保證大理蒼山洱海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及下游人居區(qū)的生態(tài)安全。
新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新發(fā)傳染病的威脅,其中大部分為人獸共患病〔17〕。生態(tài)旅游在促進環(huán)境保護的同時,也增加了人類接觸新感染源的機會〔18〕。有研究表明人為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可增加腸道傳染病的流行風險〔19-21〕,且痢疾志賀菌、霍亂弧菌和多種肝炎病毒均常以水作為傳播的載體〔22-23〕。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生態(tài)旅游活動與水源的污染有關,因此,需要在生態(tài)旅游的過程中制定科學的規(guī)范并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消除食物或水源受到的污染,避免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的發(fā)生與傳播。2016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確定了全國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fā)展目標、總體布局、重點任務,作為未來十年全國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為了生態(tài)旅游的“健康”發(fā)展,建議在未來規(guī)劃修訂和實施的過程中,組織公共衛(wèi)生和環(huán)境保護部門參與,以保障生態(tài)旅游過程的公共衛(wèi)生安全。
〔1〕NEWSOME D,DOWLING R K,MOORE S A.Wildlife Tourism.Cli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J〕.Book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436-1437.
〔2〕HORWICH R H.How to develop a community sanctuary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conservation of private lands〔J〕.Oryx,1990,24(2):95-102.
〔3〕BRANDON K.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s〔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6.
〔4〕黃新華.雞公山生態(tài)旅游與環(huán)境保護〔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10):6132-6133.
〔5〕張軍.國際旅游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衛(wèi)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研究〔J〕.生態(tài)經濟(學術版),2010(2):322-324.
〔6〕趙燕麗,楊學軍,司惠萍.生態(tài)旅游中主要環(huán)境問題及解決途徑探討〔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09,29(7):50-54.
〔7〕楊永安,張凱,余全智,等.淺議生態(tài)旅游和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J〕.綠色科技,2014(9):205-208.
〔8〕金銀龍.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釋義〔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9〕錢存柔.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60-163.
〔10〕周德慶.微生物教程〔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9.
〔11〕馬根連.云南大理蒼山十八溪水質監(jiān)測評價〔J〕.人民長江,2012,43(12):68-70.
〔12〕張玲.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218-230.
〔13〕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214.
〔14〕劉逸泠.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檢測實驗及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0(19):190-191.
〔15〕黃秀梨,辛明秀.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4-78.
〔16〕楊春虹.各國專家熱議廁所文明〔N〕.海南日報,2011-11-24(A03).
〔17〕李延鵬,和曉斌,和鑫明,等.黑白仰鼻猴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J〕.四川動物,2014,33(3):399-402.
〔18〕張波,葉玭婧,盧浪,等.生態(tài)旅游對川金絲猴腸道寄生蟲的影響〔J〕.獸類學報,2017,37(1):66-77.
〔19〕SCHRAG S J,WIENER P.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what are the relative roles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J〕.Trends Ecol Evol(Amst),1995,10(8):319-324.
〔20〕DASZAK P,CUNNINGHAM A A,HYATT A D.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wildlife:threats to biodiversity andhumanhealth〔J〕.Science,2000,287(5452):443-449.
〔21〕CHAPMAN C A,GILLESPIE T R,GOLDBERG T L.Pri?mates and the Ecology of their Infectious Diseases:How will Anthropogenic Change Affect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J〕.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Issues,News,and Reviews,2005,14(4):134-144.
〔22〕鄧瑞姣,方輝,熊國強,等.旅游熱潮與傳染病的傳播〔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2,9(4):430-431.
〔23〕易聰,王景妹,甫祝云.來瓊游客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對旅行生活的影響〔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7,7(5):83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