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丹東市中醫(yī)院內(nèi)五科,遼寧 丹東 118000)
中醫(yī)護理是構成中醫(yī)治療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辨證出發(fā)采取的一種整體護理措施[1]。筆者旨在探討情志護理聯(lián)合飲食指導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以期為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原則及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60例)和觀察組(n=6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55~80歲,平均(64.44±3.31)歲;病程2~20年,平均(11.28±2.26)年。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55~80歲,平均(64.48±3.35)歲;病程2~20年,平均(11.30±2.28)年。對照組及觀察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治療性操作等。觀察組予以情志護理聯(lián)合飲食指導干預,具體如下:①情志護理。糖尿病由于病程長,大多患者均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又會導致血糖的波動。中醫(yī)認為,思勝恐,恐傷腎,喜勝憂,憂傷肺,怒勝思,思傷脾。因此應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根據(jù)患者的情志類型,采用相應的情志調(diào)節(jié)方法。例如對于過分憂慮的患者,應采用喜勝憂的方法,使用愉悅法,向患者講解一些笑話或其他恢復良好的病例,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對于過度恐懼者,可采用思勝恐的方法,使用思解法,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以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對于比較憤怒的患者,可采用哀勝怒的方法,使用悲傷療法,將不良情緒導致治療失敗的病例講解給患者,以使患者盡快解脫憤怒的情緒。②飲食調(diào)護。指導患者辨證飲食,對于陰虛熱盛型者,告知患者盡量避免食用煎炒、辛辣之品以及狗肉、雞肉、羊肉、酒等熱性之物,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主食一般選擇為小米、蕎麥面、玉米面、粗糧等,輔以藕葉、甲魚、銀耳、雞蛋、苦瓜、白菜、山藥及綠葉蔬菜等。藥膳舉例:綠豆菖蒲湯、參竹老鴨湯、葛根芍藥粥、麥冬五味子瘦肉湯。對于氣陰兩虛型者,告知患者避免進食燥熱壅滯的食物,一般多進食宜桑葚、黑芝麻、黑豆、紅豆、淡菜、芹菜、白蘿卜、黑木耳、黑米、雞蛋、烏魚、兔肉、豬瘦肉等。藥膳舉例:參苓肉湯、芪精黑豆粥、山藥南瓜粥。比較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處理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統(tǒng)計方法采用t檢驗,α=0.05作為數(shù)據(jù)的檢驗標準,P<0.05則表示統(tǒng)計結果有意義。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空腹血糖(FBG)分別為(9.13±1.14)mmol/L、(9.16±1.13)mmol/L;餐后2 h血糖(P2hBG)分別為(13.24±1.36)mmol/L、(13.26±1.38)mmol/L;經(jīng)t檢驗,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及觀察組的FBG、P2hBG水平比較,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無差異,均有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FBG分別為(7.83±1.05)mmol/L、(6.24±1.01)mmol/L; P2hBG分別為(10.92±1.15)mmol/L、(8.02±1.11)mmol/L;經(jīng)t檢驗,護理干預后,對照組及觀察組的FBG、P2hBG水平均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均有P<0.05。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若血糖控制不佳,極易引發(fā)各種血管病變,甚至導致腦血栓的發(fā)生,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屬于中醫(yī)“消渴”范疇,主要與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臟腑虛弱等密切相關[2]。糖尿病病程長,大多患者均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又會進一步導致血糖的波動。有研究顯示,不良飲食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和炎性反應而參與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3]。因此控制患者的飲食,對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顯得尤為必要。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中施以情志護理聯(lián)合飲食指導,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