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峰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睡眠癱瘓癥,亦稱“睡眠麻痹”,民間俗稱“鬼壓床”,是發(fā)生在睡眠中的短暫自主運動不能的恐怖性體驗。青少年常見,通常于入睡或者覺醒過程中,突然發(fā)現肢體、軀干及頭部麻痹,不能睜眼、講話或呼救;呼吸存在,但常有窒息感;發(fā)作期間意識清楚,恐怖感明顯,常持續(xù)1~3分鐘,自行或在外界刺激下消失,能回憶[1]。本病多以發(fā)作性睡病的一組癥狀出現,而獨立發(fā)作的睡眠麻痹臨床少見,然其發(fā)生對睡眠質量、身心健康均會產生不良影響。筆者于臨床從厥陰論治睡眠癱瘓癥1例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劉某,女,27歲,2017年12月3日初診。以“眠后醒轉時軀體麻痹5月”為主訴就診。癥見:眠后醒轉時出現軀體麻痹,四肢不用,可睜眼,意識清楚但不能說話,自覺持續(xù)2~3分鐘后自行緩解或努力掙脫、他人觸碰時可恢復,醒后心慌,嚴重時一夜可發(fā)作2~3次,伴肢體倦怠,心煩、口苦,納可,二便調,舌質暗,舌體胖邊有齒痕,脈弦數。平素情致不暢,易生悶氣,無特殊疾病史。西醫(yī)診斷為睡眠癱瘓癥;中醫(yī)診斷為厥陰病,治宜清心疏肝,調和陰陽。方選朱砂安神丸證。處方:沖服朱砂0.5 g,生地20 g,黃連10 g,當歸20 g,酸棗仁30 g,柴胡20 g,遠志18 g,炙甘草12 g,半夏9 g,桔梗15 g。5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二診:服藥期間發(fā)作一次,口苦較前好轉,自覺心情舒暢,仍肢體倦怠,舌質暗,苔白,脈弦。守上方加茯苓15g,繼服7劑。后仍以朱砂安神丸為主方加疏肝祛濕類藥物治療1月,回訪患者訴睡眠癱瘓未再發(fā)作。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必赎幪幵凇皟申幗槐M,一陽初生”階段,寓有陰盡陽生之意。睡眠癱瘓癥多發(fā)生在人將要入睡或者即將蘇醒之時,此時恰恰處于陽盡陰生和陰盡陽生之時,陰陽之氣均處于較低水平,若陰陽交接轉化發(fā)生異常,氣機逆亂,臟腑經絡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則易發(fā)生睡眠癱瘓。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故睡眠癱瘓癥發(fā)作與心肝關系密切,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司寤寐;肝主藏血,為魂之所居。故在治療上采用朱砂安神丸加味,本方以朱砂、生地為君,朱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神農本草經》謂之“養(yǎng)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具有清心鎮(zhèn)驚,安神解毒之效;生地養(yǎng)血滋陰清熱;柴胡有疏肝解郁之功,可滌蕩飲食積聚,推陳致新以除邪氣;黃連苦寒,入心膽經,清心瀉火除煩;當歸辛溫補血潤燥;酸棗仁入心肝膽經,養(yǎng)心益肝安神;上四味俱為臣藥,君臣相伍,重鎮(zhèn)安神,滋陰補血。茯苓可補氣寧心藏神;遠志取其養(yǎng)心血,鎮(zhèn)驚寧心之效;半夏取其燥濕之功,亦有記載認為半夏具有交通陰陽的作用[2],《夏小正·五月》:“夏至之日鹿角解,后五日蜩始鳴,后五日半夏生。”即盡管自然界陽氣很盛,陰寒之氣卻也開始氤氳而生,半夏生在這個時候,有“從陰到陽”之特性,又因半夏主降,故也能“從陽到陰”,以上共為佐藥。使藥以桔梗載藥上行,使藥力緩留于心肝;炙甘草調藥和中,以防黃連苦寒、朱砂質重礙胃。全方標本兼治,陰陽調和,心肝兼顧,神魂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