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214400 江陰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江蘇 江陰)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如何看待法、如何從法律角度認識分析社會事件、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體現(xiàn)。近年來,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倡導與相關舉措的實施,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取得不錯成效,但仍存在問題。
1.大學生法律知識儲備不足
法律知識是公民對國家現(xiàn)行法律內(nèi)容、應用等的理解與掌握[1]。法律知識是大學生了解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形成法律意識的前提,法律知識的貧富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高低的因素之一。大學生法律知識素養(yǎng)不足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在大學教育中,大學生主要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非法律專業(yè)的廣大學生視法律教育等課程為公共教育課程,重要性認知不足。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接收也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法律課程設置與教師講課方式也是造成此現(xiàn)象的原因。民法、刑法、商法等法律類型多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離不開專業(yè)法律教師的引導與大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當下,大學生對于法律理論知識缺乏系統(tǒng)、深入學習,未掌握法律的相關理論和實質(zhì),法律意識自然無法樹立起來。
2.大學生法律應用能力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增強,大學生能接觸到越來越廣的法律事件,也傾向于對社會事件進行思考。法律學科學理性強,缺乏相關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xiàn)實存在的法律問題[2]。因此對于缺乏法律知識的大學生來講,如何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判斷對錯是其所需面對和解決的難題。由于大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夠,其結(jié)果一知半解。例如,在調(diào)查大學生在購物時是否需要發(fā)票,大多學生都認為此事無關緊要,僅有少部分學生擁有這樣的維權意識;對于即將進入社會實習的大學生來講,大部分學生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意向不強;當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學生傾向于找家人、朋友抱怨傾訴,不會尋求法律途徑解決是大多學生的選擇。
1.轉(zhuǎn)變法律授課方式,引導學生重視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當代大學生培養(yǎng)法律意識的主要教材。這門課程含有基礎的法律知識,通過這門課了解相關法律常識,用法律知識來武裝自己,解決問題。但實際上,由于教師的授課方式缺乏靈活性和樂趣,加之學生的功利心態(tài),不重視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學生為了修學分而上課。因此,教師改變授課方式以引導學生關注法律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法律課程上,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回歸課堂、參與思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法律這種公共課上,存在許多“低頭族”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從形式上,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以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法律知識的呈現(xiàn)分析,吸引學生注意力;從內(nèi)容上,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案例選取太陳舊,教材法律知識更新不足。因此,教師在講學時注意知識、案例的篩選,緊跟最新法制內(nèi)容。同時,對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教師根據(jù)其專業(yè)特點,明晰講學重點與難點,有針對性地選取法律知識,滿足不同專業(yè)的不同需要。
2.克服畏難情緒,積極尋求教師互動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其法律知識的素養(yǎng)如何直接關系國家法制建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擔任引導者。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接收知識,對有疑問的知識點,學生應主動和教師溝通。法律知識的獲取并非一勞永逸或者一帆風順,法律體系復雜,它需要學生耐心、持續(xù)的學習。在法律知識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輕視法律學習,當課堂學習時因為知識點掌握不清,無法分析出正確解決措施。多次的不順心對學生自身造成持續(xù)的影響,心理便認為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充滿疑難,失去興趣。法律知識極強的學理性要求學生具有持續(xù)、耐心的學習特性,這顯然與自我放棄相悖。對于改進這種情況,學生首先應該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首先從心理上認識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樹立法律信仰;其次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幫助,從認知付諸到行動。學理性是法律學習的特點,學生若遇到不明晰的知識就畏懼,就放棄學習,這種畏難的學習方式注定不能獲取法律知識。只有當學生正視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有問題、質(zhì)疑主動,主動思考,無法解決積極請教教師。
3.組織案件分析交流,提升學生法律應用能力
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承擔講授知識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法來源于生活,又指導于生活。簡言之,法律知識從社會事件中總結(jié)歸納而來,同時這些知識又運用于其他類似社會事件。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法律的應用。因此,除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相關案例的講授外,師生可以就社會當前的發(fā)生的案件進行分析。例如,辱母殺人者其行為如何判定,如何認識情與法、探討人權等問題的討論。將真實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獨立完成事件的解析,有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在分析討論中,學生積極調(diào)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儲備,提升自己學以致用能力。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事件,在交流中形成思想的碰撞,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課堂小辯論的形式,例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憲法是否有約束力等法律辯論題目,活動的形式能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增強學生對法律應用的思辨性思維。當然,學生還可創(chuàng)辦法律協(xié)會,解決校園內(nèi)學生矛盾糾紛等問題。
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主要后備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高校教學重要任務之一。這項任務的完成關于課程方案的設置、教師講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等多方面,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面對大學生法律知識不熟、法律應用不足的現(xiàn)狀,需要社會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需要理論與實踐的之間的相互指導。
[1]曾朝夕,王卓宇.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2]張躍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