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石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具有專門知識,是英國專家證人資格的基礎。確立這一標準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防止那些“偉大的無知者”被冒充內行者所騙,①考慮到難以通過一條精確的規(guī)則限制專家證人資格,便將這種裁量權賦予了法官。實踐證明,這種靈活的判斷標準極為適用,一方面以寬松的態(tài)度擴大了專家的范圍,使其順利進入訴訟過程,另一方面法官以“守門員”姿態(tài)進行把關,防止了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入審判領域,給事實認定增加負累。
民事領域Mann v.Chetty and Patel.案的出現,為刑事領域專家證人必要性審查提供了思路。在該案中,法官確立了三方面考量因素:①預期專家證言的說服力如何;②預期專家證言的幫助作用如何;③成本與案件標的額(重要性)。若法官認為三方面因素均具備必要性時,可以認定有必要聘請專家證人,若某一方面無法達到該標準,則應拒絕當事人聘請專家證人的請求。另一方面,在當事人試圖聘請多名專家證人時,法官應增加如庭審效率等考量因素,以綜合判斷其必要性。
專家證言作為證據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具有關聯性,英國的西蒙勛爵曾在學者史蒂芬的基礎上對關聯性下過定義,“如果證據在邏輯上能夠證實或者推翻某項待證事實,那么它就具有關聯性。即使冒著語義重復的風險也可以說,有關聯性的證據就是那些使待證事項更有可能或更不可能的證據?!雹谝源藰藴逝袛鄬<易C言的關聯性,可以使有價值的專家證言盡可能多的進入庭審過程。
另一方面,在英國庭審中,若專家證言的幫助作用僅以專家個人的結論性意見表述,則通常會被認為不具有關聯性,只有當其以一種介紹性、說明性的方式為法官認定事實提供幫助時,才被認為具有關聯性。
21世紀以來,生物學、信息技術學取得了迅猛發(fā)展,DNA、電子證據等科學證據在法庭審理中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傳統(tǒng)的專家證言采納標準似乎不足以應對新時代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科學證據可采性的實質審查似乎越來越重要。
以DNA證據為例,與傳統(tǒng)專家證言不同,DNA技術更加復雜多樣,即使在庭審過程中由專家進行解釋,作為普通接受者的法官也難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其原理及結論的科學性,與此同時,技術又處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如概率論的引入增加了DNA技術運用的準確性,但也增加了法官利用專家證言的難度。因此,再依靠對專家資格、聘請必要性、證言關聯性的判斷標準決定專家證言是否可采已無法取得效果,實質審查成為了必要標準。
科學證據的實質審查,主要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是科學基礎的牢固性;二是鑒定手段與結論的合理性。
對于科學基礎的牢固性,與英國最相接近的美國取得了極大進展,其通過Frye v.United Stated.案、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案及KumhoTire Co.v.Carmichael.案將“綜合觀察標準”,即某一科學理論或技術是否已經過檢驗;某一科學理論或技術是否已經同行復查且公開發(fā)表;某一科學技術所存在的潛在誤差率;某一理論、技術與方法,在特定科學領域中得以認同與接受的程度四項要求,延伸到技術和其他專業(yè)領域。
對于鑒定手段與結論的合理性,主要從兩方面予以規(guī)制,一是健全法庭科學管理體制,英國內政部、檢察院同警察局共同成立了法庭科學管理委員會,由該委員會進行統(tǒng)一管理,指導全國的司法鑒定工作,司法鑒定機構的評估認證由兩家咨詢公司專門負責,鑒定機構建立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二是使法官承擔更多審查義務,在英國法庭在民事案件中,有關科學證據審查,甚至全部運用專業(yè)法官,以起到科學證據篩查“看門人”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司法鑒定標準仍不統(tǒng)一,以人身傷害為例,各家司法鑒定機構采用的標準并不一致,反映在司法領域便會出現一起案件多家機構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相互矛盾的現象,這些結論相反的鑒定意見進入訴訟領域不但增加當事人負累,還會增大法官認定事實的難度,拖延訴訟進程。
現代訴訟涉及領域眾多,科學證據運用愈加復雜,僵化、籠統(tǒng)的標準無法滿足實踐要求,統(tǒng)一的法庭科學管理體制可以通過區(qū)分學科、結合發(fā)展程度的方式進行構建,具體而言,就是采用新的學科劃分標準,將不同領域科學證據判斷標準區(qū)別對待,再結合學科發(fā)展水平適時調整,做到“全國同標準,領域區(qū)別化”,并隨著技術發(fā)展不斷補全、完善。
法官作為案件事實的認定者,需要對科學證據進行清晰全面地認識,但作為一名專業(yè)領域的“普通人”,往往難以從技術角度對科學證據進行實質審查,建立相應的輔助機制十分必要。
可以考慮在法院內部建立專家咨詢制度,引入專家輔助人,幫助法官進行實質審查。專家輔助人不對鑒定結論發(fā)表決定性意見,只針對其鑒定原理及應用方法的科學性進行說明,進而提高法官對科學證據的基礎認定的專業(yè)性和準確性。
注釋:
①張斌.《英美法國家科學證據的歷史沿革評述》.《證據科學》,2010年第4期,第481頁.
②馬秀娟.《論證據的關聯性及其判斷》.《政法學刊》,第2008年第6期,第19頁.
[1]【英】麥高偉(Mike McConville),【英】杰弗里·威爾遜(Geoffrey Wilson)主編.劉立霞等譯.英國刑事司法程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英】克里斯托弗·艾倫,王進喜譯.英國證據法實務指南第4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3]杜春鵬,李堯.英國專家證人制度對完善我國司法鑒定人制度之借鑒[J].證據科學,2012,(06):703-720.
[4]李蘇林.提升科學證據在刑事審判中的運用水平——以鑒定意見為例[J].理論探索,2015,(02):119-123.
[5]裴旭文,潘昉昱.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完善初探[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6,(S2):324-325.
作者簡介:劉昊石(1992~ ),男,漢族,黑龍江雞西人,現為中國政法大學2016級證據法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