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紅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000
案例1:甲在工作過程中,親眼目睹一名工人被車當場碾死,由于驚嚇,患上了神經癥。
案例2:母親因目睹被告用鐵棍毆打兒子致殘精神受到嚴重刺激,昏倒在地被緊急送醫(yī)。法官認為母親為間接受害人。
上述案例中原告均因為被告的行為遭受了驚嚇而患上了精神疾病,但判決結果卻并不相同,法院在案例一中認為原告與死亡工人并無過多關系,其精神損害與被告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未成立,判決被告并無過錯,而為了平衡原被告之間的利益而承擔的公平責任。而在案例二中,法院則認為原告作為傷者的母親,親眼目睹了兒子被打傷的情景,其作為間接受害人,其損害與被告行為之間存在間接的因果關系,故判決被告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上述案例即為“精神打擊”案件,“精神打擊”是指由于行為人故意過失行為,導致直接受害人或者直接受害人之外的第三人遭受醫(yī)學上可確認的精神性疾病[1]。
(一)精神損害賠償概念
精神損害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精神痛苦是指侵害人體和生理損害和心理損害,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是指侵權行為所導致的受害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創(chuàng)傷和痛苦,無法正常進行日?;顒拥姆秦敭a上的損害。如精神上的悲傷、失望、憂慮等。
(二)我國對精神損害賠償相關法律規(guī)定
我國現(xiàn)有的關于精神損害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侵權責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等特別法之中?!肚謾嘭熑畏ā芬?guī)定了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但前提是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故此,我國法律上對精神損害的賠償?shù)姆秶ㄈ烁駲?、身份?包括親權和婚姻權)、人格利益(主要指死者)以及特定財產損害所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而對于諸如“精神打擊”造成的間接損害是否應當進行賠償以及如果進行賠償?shù)脑捠欠裥枰獙ζ溥M行限定則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故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一)“精神打擊”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黧w認定
在現(xiàn)實中“精神打擊”的案件不在少數(shù),楊新寶教授將“精神打擊”分為“直接精神打擊”和“間接精神打擊”,在直接精神打擊中,是指自身遭受損失并因此遭受精神打擊的當事人,由于人們在遭受事故,特別是安全事故時難免會遭受一定的精神打擊,并因此患上一定的精神疾病,因此將直接受害人有必要作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氖苜r償主體,而“間接受害人”在范圍則應當進一步探討,現(xiàn)在理論界普遍認為,父母等近親屬作為“精神打擊”的賠償主體是必要的。但在現(xiàn)實中,近親屬關系的遠近,關系的親疏也應當進一步考慮,否則會無限擴大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不利于維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平衡。在國外,法院通過判例對何種人可以成為“精神打擊”的“間接受害人”做出了示范。英國上議院在對“Alcock”案[2]的判決中將是否存在“愛和感情的親密關系”作為判斷是否能獲得賠償?shù)臈l件,由于此種判斷并沒有具體的標準,需要法官根據自由裁量權判斷雙方關系的親疏,對于名義上存在近親屬關系,不論其關系的親疏,法院判決除非對方當事人能舉證證明雙方關系確以破裂,否則近親屬均有權獲得賠償。
當然,除了近親屬外,“Elden v Sheldon”[3]案中同居關系的情侶也被認為存在強烈的“愛與感情的親密關系”
(二)“精神打擊”精神損害賠償?shù)闹饔^心理狀態(tài)認定
我認為,當被告過錯為故意或重大過失時,一般認為受害人的精神損害嚴重,對被告的懲罰也相對嚴重;反之,過錯為一般過失或輕微過失的輕微過失,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相對輕一些[4]。
準許第三人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鷳斚薅ㄗ顬閲乐氐谋┝?,最嚴重的暴力攻擊所侵害他人人格權的范圍,從行為的性質來看,應只有在侵害生命、身體、健康權的情形,在其他人格權,則難以想象有以最嚴重的暴力攻擊加以侵害的情形。
(三)“精神打擊”精神損害賠償?shù)膿p害認定
法律規(guī)定判斷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的依據應當是有資質的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有資質醫(y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蛘邊⒄掌胀ü娨话闱闆r下對當事人的精神狀態(tài)認定,但以普通大眾為標準判斷時,不應有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痹谂袛嘣媸欠裼兄卮缶駬p害時,應當根據醫(yī)療機構客觀的檢驗報告進行判斷。
[ 參 考 文 獻 ]
[1]張新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
[2]See Whitmore v.Euroways Ex pressCoaches Ltd,The Times,4 May 1984.
[3]SeeEldenv.Sheldon(1988)758P2d582.
[4]宋旭明.侵害健康權的間接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初探[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