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 210023)
《黃帝內經(jīng)》以下簡稱《內經(jīng)》, 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巨作,奠定了中醫(yī)的理論基礎,行文中較早地運用了比喻、互文、舉隅、避復、省略、借代等多種古漢語修辭格,成為古代醫(yī)籍中運用修辭的典范[1]?;丨h(huán)辭格是《內經(jīng)》修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式美和內涵美等美學特征,但是目前《內經(jīng)》修辭研究主要集中在較為常見的比喻、互文、省略等辭格上[2],甚少涉及回環(huán)辭格。本文以翻譯美學為切入點,對比分析李照國和吳氏父子《內經(jīng)》譯本中回環(huán)句的翻譯特點,希望為中醫(yī)回環(huán)辭格的英譯提供借鑒。
回環(huán)也稱回文,是指“運用詞序回環(huán)往復的語句,表達幾種事物或情理相互關系的一種修辭方式”[3]。它通過變動語言順序(詞序、語序、句序),形成一正一反相互穿梭的語言片段,首尾相接,回環(huán)往復,形式上給人以循環(huán)反復的美感,內容上增強了議事論理的力度。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回環(huán)辭格的使用尤為盛行,如《道德經(jīng)》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都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張力和語言活力。
回環(huán)通過回環(huán)往復的形式,說明事物之間相互依存或者相互排斥的辯證關系,言簡意賅地論述真理,使文章更具理性之美,可以加深讀者、聽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4]。 它所反映的這種關系與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不謀而合?!秲冉?jīng)》中使用了許多回環(huán)辭格,如“左刺右,右刺左”“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利用回環(huán)本身的修辭特點來解說深奧難懂的醫(yī)理,生動而警策,簡潔而明了。
翻譯美學是指“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并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譯不同文本的審美標準,分析、闡釋和解決語際轉換中的美學問題,在充分認識翻譯審美客體(原文)和審美主體(譯者)基本屬性的基礎上,剖析客體的審美構成和主體的翻譯能動作用,明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系,提供翻譯中審美再現(xiàn)的類型和手段,以指導翻譯實踐”[5]。 在翻譯過程中,翻譯的審美主體(譯者)通過對審美客體(原文)的識別、轉化、加工和再現(xiàn),在譯文中重現(xiàn)原文的審美構成,使譯文讀者獲得相同的審美體驗。如何界定審美客體的審美構成?語言美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它被寄寓在表里相托、形意相融的兩個語言系統(tǒng)當中,即形式系統(tǒng)與非形式系統(tǒng),分別探討形式和內容上的美學特征[6]。
根據(jù)語序的變更,回環(huán)辭格構成一個類圓形曲線結構,使人產(chǎn)生一種柔和飽滿的美感,賞心悅目,妙趣橫生,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要求[7]。
2.2.1 形式美 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回環(huán)辭格的形式美并非都是純圓形的美,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變化與統(tǒng)一相結合的形式美, 具有視覺的對稱與均衡,聽覺上的和諧與回環(huán)[7]。如“左刺右,右刺左”“寒生熱,熱生寒”等,形式對稱,語言精煉簡潔,朗朗上口,增加了讀者的閱讀情趣。
2.2.2 內涵美 除了物質的、可直觀感知的物質形態(tài)審美信息外,回環(huán)辭格還具有非物質的、不可直觀感知的模糊審美信息,即內涵美。回環(huán)辭格運用往而復之的語序形式,表達客觀事物、現(xiàn)象及其屬性之間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語言表達清晰,令人耳目一新。如“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構成 “春-夏-長夏-秋-冬-春”的環(huán)形結構,闡述四時之間的辯證關系,揭露 “四時之勝”的深刻內涵,表現(xiàn)內容的新鮮美、意蘊美和哲理美。
回環(huán)辭格作為《內經(jīng)》語言美的構成之一,增加了表達的生動性,使醫(yī)學語言具有形式美、簡潔美和哲理美。而翻譯美學是從美學的角度出發(fā),審美主體(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對審美客體(原文)、審美構成的審美體驗轉化成另一種審美客體(譯文)的一種審美活動。在翻譯美學的指導下,探究和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回環(huán)辭格的美學特征,有助于中醫(yī)知識及中醫(yī)文化實現(xiàn)更好的傳播,具體示例分析如下。
例1:左刺右,右刺左(《素問·繆刺論》)。
譯文1:Prick the right side when the disease is on the left side, and prick the left side when the disease is on the right side[8].
譯文2:[With the method of] needling the right side [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located on] the left side and needling the left side [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located on] the right[9].
分析:原文論述了“病在左,刺右邊;病在右,刺左邊”這種交錯而刺的治療手法,利用“左”“右”語序的移位,構成一個工整對仗的圓形回環(huán)結構,倒讀順讀皆成文。通過對事義的對舉,文句語意豐盈,語感回環(huán)成趣。兩個譯文均未嚴格保留原文的結構,采用增補譯法揭示了病位與刺位的辯證關系,準確傳遞了原文的內涵美。相較而言,譯文1結構對稱,語言簡潔,體現(xiàn)了原文的對稱美和簡潔美。
例2: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靈樞·癲狂》)。
譯文1:When the left side is stiff, prick the right side; when the right side is stiff, prick the left side,and cease the pricking after the colour of the patient’s complexion has turned into normal[8].
譯文2:[If]the left side [of the body] is stiff, the right side is needled [to let out blood until the color of the blood turns normal]; [if] the right side is stiff, the left side is needled [to let out blood] until [the color] of the blood turns [normal][10].
分析:例2闡釋了癲癇發(fā)病時,根據(jù)面部肌肉受損方向選擇針刺部位,變換“左”“右”在前后句中的位置,保持中間結構不變,行文錯綜,形成了一個曲線形的回環(huán)結構,具有簡潔靈動、對稱和諧之美。譯文1在堅持句意的前提下,基本保持了原文的句式結構,即再現(xiàn)了原文的簡潔美和對稱美。而譯文2譯者根據(jù)原文的邏輯含義,將第三個分句合譯至前兩個分句當中,雖打破了原文的形式,但整個句子形成了一個大回環(huán)結構,給譯文讀者同樣的審美享受。
例3: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譯文1:Extreme cold will bring on heat and extreme heat will bring on cold[8].
譯文2:Extreme cold generates heat and extreme heat produces cold[9].
分析:例3變換上下句中“寒”“熱”的位置,錯落有致,回環(huán)成趣,揭示了寒熱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在形意上完滿體現(xiàn)了回環(huán)的修辭特征。兩個譯文均仿造了原文的句式,用“and”連接上下句,符合英文表達習慣,且簡潔明快,意蘊深遠,在形式和內容上重現(xiàn)了原文的美學特征,使譯文讀者獲得相同的審美體驗。但是譯文2和原文一樣,采用了四字結構,且動詞“generates”和“produces”同義替換,既更貼切于原語形式,又達到譯語避復的行文要求,更符合譯文讀者的審美標準。
例4: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譯文1:……So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evil in Yang can be drawn through Yin; the evil in Yin can occur in Yang as well, so the evil can be drawn through Yang also. By the same reason, disease on the left side can be treated from the right, and vice versa[8].
譯文2:Those [who are] excellent in acupuncture [are often trying to] draw Yang from Yin, draw Yin from Yang. [needle the Acupoints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to treat [diseases on] the left [side] and [needle the Acupoints located on] the left [side] to treat [diseases on] the right [side]……[9]
分析:在此句中,構成回環(huán)的結構比較松散寬泛,并不是首尾調序,而是保持上下句首不變,由句中的部分成分,如“陽引陰”和“陰引陽”、“左治右”和“右治左”構成一個小回環(huán),是回環(huán)中的變化統(tǒng)一,具有變化之美,且此句2組回環(huán)連用,以說明 “善用針者”在用針時“病在陽可以從陰以誘導,病在陰也可以從陽以誘導”,取穴位時也可以“取右側穴位治左側病,取左側穴位治右側病”的辯證關系,朗朗上口,邏輯清晰,具有形式的來復美和內容的邏輯美。譯文2中“draw Yang from Yin”和“draw Yin from Yang”,“the right [side] to treat [diseases on] the left [side]”和“the left [side] to treat [diseases on] the right [side]”分別構成2組回環(huán),較好地呈現(xiàn)了原文的形式美,而譯文1則在句與句之間補充了一部分內容,僅保留了第1個回環(huán)結構,即“the evil in Yang can be drawn through Yin”和“the evil can be drawn through Yang also”,而第2個回環(huán)的部分用“vice versa”替換前句的成分,行文簡潔,流暢自然,從美學角度來看各有優(yōu)劣。
在翻譯美學視角下,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在目的語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審美客體的美學要素,這就要求審美主體運用各種審美再現(xiàn)手段,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的形神統(tǒng)一。根據(jù)對上述兩個譯本的研究可知,翻譯美學視域下《內經(jīng)》回環(huán)辭格的英譯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雖原語與譯語之間在語言行文造句方面各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和特征,但二者之間仍存在著重疊的文字和結構,此時譯者可采用仿造譯法,仿造相似的結構形式,從而再現(xiàn)源語的審美特征。如“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講述的是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分別譯為“So there is Yin within Yang and Yang within yin”[9]和“The extreme Yin turns into Yang and extreme Yang changes into Yin”[9]。譯文不僅保持了原回環(huán)句的語言風格, 而且在內容上也與原文保持了一致性。
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為保持語言的均衡對稱,漢語中相同的詞不必省略,而英語有時為避免重復可省略部分句子成分?;丨h(huán)辭格具有對稱性,在某些回環(huán)句中,上句的內容可與下句的內容構成一組反義回環(huán)。此時,譯者可采用省略譯法,根據(jù)句法要求,將下句省略改用“vice versa”代替,如“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闡述了陰陽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譯為“If one knows what is Yin pulse, he surely knows what is Yang pulse, and vice versa”[8]。譯文雖在形式上未能復刻原文的形式特征,但語言更加簡潔精煉。
回環(huán)講究結構對稱,對文字的應用技巧要求較高。由于語際差異,在雙語轉換過程中存在文字結構轉換障礙,在譯語中完滿再現(xiàn)源語的形式結構,難度較大,其可譯性是有限度的[11]。如“大則數(shù)小,小則數(shù)多”是指大方和小方在藥味和劑量上的差異,若為嚴格遵守句子形式,按字面意思翻譯,可能使原文的部分內涵脫落影響理解。此時可采用增補譯法,增補原文省略的部分信息,將其譯為“A large prescription means a few medical herbs in a large quantity, a small prescription means many medical herbs in a small quantity”[8], 再現(xiàn)了原文的哲理美和意蘊美。
若回環(huán)句中的幾個分句在語義上邏輯相關,可將其看成一個整體,翻譯時采用合并譯法將其合并翻譯,以取得譯文簡潔的效果。如“絡滿經(jīng)虛,灸陰刺陽,經(jīng)滿絡虛,刺陰灸陽”,講述的是經(jīng)氣與絡氣虛實相異時灸法與刺法的具體操作,譯者將句子合譯為“The Fullness of the Collaterals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Channels [can be treated by] moxibusting Yin and needling Yang; the Fullness of the Channels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llaterals [can be treated by] needling Yin and moxibusting Yang”[9]。
回環(huán)辭格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還具有深刻的中華文化內涵,其在《內經(jīng)》中的運用,揭露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象而具體,富有哲理,引人注目。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運用翻譯美學理論剖析和再現(xiàn)原文的審美構成,采用不同策略重現(xiàn)回環(huán)辭格形式與內容的美學特征,為譯語讀者提供與譯者類似的審美體驗,從而引起讀者學習興趣,促進中醫(yī)知識和文化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