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多有冬天煲湯的習慣。有人說喝湯能大補,比吃肉還有營養(yǎng);還有人說湯煲得越久,越有營養(yǎng)。這些說法靠譜嗎?
魚、雞、牛肉等食材經常被用來燉湯。熬制的湯最多可以溶出食材中15%的蛋白質,其他營養(yǎng)物質也一樣,大部分的營養(yǎng)還是留在肉里。所以,如果想通過喝湯達到補充營養(yǎng)的目的,最好還是湯和食材一起食用。食材里面的肽類、氨基酸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以雞湯為例。在燉雞湯的過程中,只有小部分蛋白質會溶入湯中,通常不超過10%,但溶入湯中的脂肪可達20%。只喝湯,不吃肉,相當于扔掉了90%以上的蛋白質,脂肪倒是喝進去不少。
冬天喝湯大補,這夸大了湯的作用。以骨頭湯為例。骨頭里的鈣主要以羥磷灰石的結晶存在,不溶于水,也很難溶解到湯里。各種骨頭湯中鈣的溶出濃度均較低,不超過4毫克/100毫升,明顯低于牛奶的含鈣濃度(80~120毫克/100毫升)。由此可見,10杯骨頭湯的鈣含量都比不上1杯牛奶的鈣含量。此外,一些人認為乳白色的湯如羊肉湯、魚湯很有營養(yǎng)。其實,乳白色的湯是脂肪乳化形成的。湯顏色白,恰恰說明脂肪含量高,這樣的湯喝多了,會增加患痛風、肥胖和高血壓的風險。至于最近流行的蔬菜湯,因為蔬菜量太少,且維生素C在熬煮過程中也會損失不少,故營養(yǎng)價值也不會很高。
熬制時間久的湯不僅顏色漂亮而且味道鮮美。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湯更營養(yǎng)。其實,這是溶解到湯里的少量氨基酸、核苷酸和食鹽的味道,并不代表湯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教研室教授厲曙光專門做過實驗。實驗結果顯示,長時間加熱蹄髈煲、土雞煲、老鴨煲后,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就會有所下降。蹄髈煲、土雞煲、老鴨煲的烹煮時間以1個小時左右為宜,可獲得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所以熬湯的時間不是越久越好,應控制在1~1.5個小時,這樣口感好,營養(yǎng)也不會大量流失。
一些老年人認為湯泡飯既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吸收。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人在消化食物時,需咀嚼較長時間,唾液分泌量也較多,這樣有利于潤滑和吞咽食物。湯與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沒有被嚼爛,就被湯帶進了胃里,導致胃和胰臟產生的消化液不多,并且還被湯沖淡,吃下去的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時間久了易致胃病。
1.熬湯盡量少放鹽和油。湯的問題是鹽多、脂肪過多,對于控血壓和維護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會使腦卒中、心臟病及腎病風險增加。建議平時熬湯時少放點鹽,少做油太多的湯。
2.別喝太燙的湯。冬天天氣冷,許多人喜歡喝熱乎的湯。其實,溫度太高的湯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口腔、食道、胃黏膜能忍受的溫度在60℃左右,建議大家喝溫湯即可。
3.喝湯速度不要太快。延長吃飯的時間,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并提前產生已經吃飽的感覺。喝湯也是如此。放慢喝湯速度,不但可以充分享受湯的味道,也會給食物消化以充足的時間,并且提前產生飽腹感,有利于預防發(fā)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