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許虎君,曲寒洛,孟 芳 (江南大學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15年我國油菜籽產量為1 493.1萬t,連續(xù)5年增長,并連續(xù)4年刷新歷史紀錄[1]。許多油脂加工企業(yè)積極探索油菜籽的深加工,制備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品[2]。
C21二元酸在室溫下為黏稠液體,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酯和鹵代烴等有機溶劑,其鹽類水溶性好,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助溶能力強[3]。這種長碳鏈的二元酸有兩個羧基,可以進行典型羧酸所特有的反應,是一種重要的精細化工產品,其研究和應用領域十分廣闊[4-5]。
目前,C21二元酸的制備一般由亞油酸和丙烯酸在催化劑條件下通過Didels Alder加成反應制得,采用碘為催化劑,其作用是使亞油酸雙鍵共軛[6-7]。工業(yè)上,C21二元酸在美國West Vaco公司已經工業(yè)化生產,其采用的原料為妥兒油脂肪酸(亞油酸含量50%左右)[5],而國內尚未有企業(yè)生產,所需產品完全依賴進口。本文以菜籽油酸為原料,通過反應得到C21二元酸,經過提純、中和制備C21二元酸鈉表面活性劑,并對其性能進行研究。
1.1.1 原料與試劑
菜籽油酸,由岳陽成成油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碘、丙烯酸、硫酸為分析純,甲醇、正己烷為色譜純,去離子水。
1.1.2 儀器與設備
FA1104分析電子天平;2XZ-4型旋片真空泵;BL-200ML微型不銹鋼高壓反應釜;ZNCL-T智能磁力(加熱套)攪拌器;PM-3J型精密麥氏真空表;OCA-40光學接觸角測量儀,北京東方德菲儀器有限公司;GC9790氣相色譜儀,浙江福立分析儀器有限公司;MALDI SYNAPT MS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串聯(lián)質譜聯(lián)用儀,美國沃特世公司。
1.2.1 C21二元酸的制備[8-9]
取100 g菜籽油酸與一定量的催化劑碘加入到高壓反應釜中,用氮氣置換反應釜中的氣體。在磁力攪拌條件下,升溫至150℃,恒溫0.5 h;再加入一定量的丙烯酸,升溫至一定溫度后,恒溫3 h。待反應釜溫度降低至50℃左右時,取出樣品,備用。
1.2.2 C21二元酸純化
取100 g得到的C21二元酸粗品于三口燒瓶中,組裝減壓蒸餾裝置并接入麥氏真空表,用智能磁力(加熱套)攪拌器對燒瓶加熱升溫,在攪拌子高速攪拌下使用旋片真空泵將蒸餾裝置抽真空。在一定壓強和溫度下,分餾出各個組分。
1.2.3 組成分析[10-11]
分別對各組分進行氣相色譜檢測分析,確定反應轉化率,再將純化后的產物進行質譜檢測分析。
甲酯化:稱取0.1 g樣品于小試管中,加入4 mL的1%硫酸-甲醇溶液,放入70℃水浴恒溫0.5 h,取出小試管加入1 mL的正己烷,振蕩混合均勻后靜置3 min,取上清液用于GC測試。
GC條件:FFAP色譜柱(60 m×0.25 mm×0.25 μm),載氣為氮氣,柱前壓0.14 MPa;氫氣壓力0.1 MPa;空氣壓力0.03 MPa;柱箱溫度210℃;檢測器溫度300℃;汽化室溫度300℃。采用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各組分的含量。
MS條件:電子轟擊(EI),電離能70 eV,離子化溫度200℃,傳輸線溫度250℃,檢測器電壓1 500 V,發(fā)射電流150 mA,掃描范圍(m/z)100~620。以甲醇為溶劑,配制樣品質量濃度0.1 g/L,對其進行質譜表征。
1.2.4 C21二元酸鈉的制備
配制10%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將一定量的經過減壓蒸餾得到的純凈C21二元酸緩慢加入,并攪拌均勻,最終得到30%的C21二元酸鈉溶液。
1.2.5 表面張力的測定
將C21二元酸鈉配制成系列濃度的表面活性劑溶液,在(298.15±0.1)K下采用懸滴法測定其平衡表面張力。繪制表面張力(γ)隨表面活性劑濃度對數(shù)(lgc)的變化曲線,曲線拐點對應溶液濃度即為表面活性劑臨界膠束濃度[12-14]。
菜籽油酸原料經氣相色譜分析可知,混合脂肪酸組成為:棕櫚酸2%,硬脂酸3%,油酸63%,亞油酸32%。在初步實驗的基礎上,以通過氣相色譜檢測產物中亞油酸含量為考察指標,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了碘加入量、丙烯酸加入量及反應溫度對反應的影響。
2.1.1 碘加入量的影響
碘作為催化劑,其加入量影響亞油酸的共軛化程度,并進而影響加成反應合成C21二元酸的轉化率。固定反應溫度240℃,亞油酸與丙烯酸的摩爾比1∶1.2,考察碘加入量(以質量比表示)對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 碘加入量對反應的影響
注:質量比指亞油酸與碘質量比,摩爾比指亞油酸與丙烯酸摩爾比。
由表1可知,碘加入量由1∶0.000 5增加到1∶0.002,產物中亞油酸含量迅速降低至0.8%,這是因為隨著碘加入量的增加,原料中亞油酸更多地被轉化成共軛亞油酸,從而發(fā)生反應。當?shù)饧尤肓吭黾拥?∶0.002時,亞油酸基本被完全反應,繼續(xù)增加碘加入量亞油酸含量沒有明顯變化,且反應產物色澤會明顯加深。故碘加入量選擇亞油酸與碘質量比為1∶0.002。
2.1.2 丙烯酸加入量的影響
設定碘加入量(質量比)為1∶0.002,反應溫度240℃,考察丙烯酸加入量(以摩爾比表示)對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丙烯酸加入量由1∶1.05增加到1∶1.2 過程中,產物中亞油酸含量逐漸減少,這是因為丙烯酸沸點141℃,而反應溫度240℃,導致作為反應物的丙烯酸汽化與菜籽油酸原料接觸不充分,且高溫下丙烯酸容易發(fā)生自聚,因此增加丙烯酸的加入量可使反應更加充分。當丙烯酸加入量為1∶1.2時,產物中亞油酸含量為0.3%,繼續(xù)增加丙烯酸的加入量,亞油酸含量基本不變。綜合考慮,丙烯酸加入量選擇亞油酸與丙烯酸摩爾比1∶1.2。
表2 丙烯酸加入量對反應的影響
2.1.3 反應溫度的影響
設定碘加入量(質量比)為1∶0.002,丙烯酸加入量(摩爾比)為1∶1.2,考察反應溫度對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3。
表3 反應溫度對反應的影響
由表3可知,反應溫度對反應的影響很大,當反應溫度分別為210℃和220℃時,產物中亞油酸含量很高,反應基本未發(fā)生。而反應溫度升高至240℃時,產物中亞油酸含量迅速減少至0.1%,反應完全。這是因為共軛亞油酸與丙烯酸發(fā)生的Didels Alder加成反應條件十分苛刻,反應溫度未達到條件時反應進行緩慢。綜合考慮,選擇反應溫度為240℃。
由菜籽油酸制備C21二元酸的最佳條件為亞油酸與碘質量比1∶0.002,亞油酸與丙烯酸摩爾比1∶1.2,反應溫度240℃。在最佳條件下,產物中亞油酸含量低于1%。經3次重復實驗驗證,產物中亞油酸含量分別為0.4%、0.7%、0.3%,故該實驗條件穩(wěn)定可靠。
在單因素實驗的最佳條件下制備C21二元酸,將得到的粗C21二元酸產物進行減壓蒸餾。在殘壓266 Pa下進行分餾,180℃時得到第一餾分,200℃得到第二餾分,將第二餾分再次減壓蒸餾,得到200℃的餾分樣品。
甲酯化的菜籽油酸原料及產物第一餾分所得的氣相色譜圖如圖1所示。
圖1 原料和產物第一餾分的氣相色譜圖
由圖1可知,反應后,保留時間在24.82 min的亞油酸峰消失,而保留時間在22.05 min的油酸峰明顯升高,說明亞油酸基本被完全反應,相應的油酸含量提高。
產物蒸餾后得到200℃餾分樣品的質譜圖如圖2所示。
圖2 產物200℃餾分樣品的質譜圖
由圖2可知,m/z351.3處為[M-]分子離子峰;由于C21二元酸有兩個羧基不穩(wěn)定,其中一個羧基容易失去一分子的CO2,得到m/z307.3處為[M--44]的峰;或者其中一個羧基形成鈉鹽,得到m/z373.3處為[M-+22]的峰;或者其脫去一分子的H2O,得到m/z333.3處為[M--18]的峰。其他基本無雜質峰出現(xiàn),說明得到了C21二元酸,且樣品較純。
采用OCA-40光學接觸角測量儀分別測試了C21二元酸鈉在(298.15±0.1)K下γ-lgc的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表面張力(γ)隨濃度(c)的增加而降低,當表面張力達到最小時,C21二元酸鈉在水的內部聚集成膠束,其表面張力不隨濃度改變。根據圖3曲線,可知C21二元酸鈉的臨界膠束濃度為5.75×10-3mol/L,表面張力可達37.98 mN/m,同時可求得純水表面張力降低20 mN/m所需的表面活性劑濃度為9.33×10-4mol/L,此值與具有同樣尾基鏈的傳統(tǒng)羧酸鹽型表面活性劑月桂酸鈉(臨界膠束濃度2×10-2mol/L、表面張力37.5 mN/m)[15]相比,表現(xiàn)出更低的臨界膠束濃度、相當?shù)谋砻婊钚浴?/p>
圖3 C21二元酸鈉的γ-lgc曲線
以菜籽油酸為原料,通過Didels Alder加成反應制備C21二元酸。采用單因素實驗得到最佳反應條件為:亞油酸與碘質量比1∶0.002,亞油酸與丙烯酸摩爾比1∶1.2,反應溫度240℃。在最佳條件下,產物中亞油酸含量低于1%,反應得到了較純的C21二元酸。
采用懸滴法測定C21二元酸鈉表面活性劑的表面張力,得到其臨界膠束濃度為5.75×10-3mol/L,表面張力為37.98 mN/m,與月桂酸鈉的性能相當。在后續(xù)研究中,將重點關注C21二元酸鈉的提純和各項性能,進一步與其他表面活性劑復配,探究其應用性能。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6.
[2] 王曉輝. 中國植物油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1.
[3] 厲秋岳, 陸守誠. C21二元酸的研制[J]. 中國油脂, 1988,13(5): 12-20,25.
[4] 張樹林, 趙地順. C21二元羧酸及衍生物的工業(yè)應用[J]. 日用化學工業(yè), 1995(3): 26-30.
[5] WARD J R, FORCE C G, BILLS A M, et al. Industrial utilization of C21dicarboxylic acid[J]. J Am Oil Chem Soc, 1975, 52(7): 219-224.
[6] WARD B F. Process for making a methacrylic acid adduct of linoleic acid and product: US3899476[P]. 1975-08-12.
[7] 安騰奇, 成取林, 余成山,等. 溶劑結晶和尿素包合法提高油酸純度的研究[J]. 中國油脂, 2016, 41(9):64-68.
[8] 謝文磊, 王宏雁. 由蓖麻油合成C21二元酸的研究[J]. 精細石油化工, 2002(2): 23-25.
[9] VIJAYALAKSHMI P, SUBBARAO R, LAKSHMINARAYANA G. Preparation and surface-active properties of the sodium soaps, mono- and diethanolamides and diol and triol sulfates of cycloaliphatic C21di- and C22tricarboxylic acids[J]. J Am Oil Chem Soc, 1991, 68(2): 133-137.
[10] 郝希成, 汪麗萍, 張蕊. 菜籽油脂肪酸成分標準物質的研制[J]. 中國油脂, 2011, 36(6): 68-71.
[11] 阮征, 吳謀成, 胡筱波,等. 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 中國油脂, 2003, 28(2): 55-59.
[12] 朱云云, 周長山, 林清枝. 表面活性劑臨界膠束濃度測定方法的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20(S1): 141-142.
[13] 趙國璽, 朱步瑤. 表面活性劑作用原理[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3.
[14] 許虎君, 呂春緒, 葉志文. 一類綠色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性能[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29(1): 62-65.
[15] YOSHIMURA T, ESUMI K. 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anionic gemini surfactants with amide groups[J]. J Colloid Interf Sci, 2004, 276(1): 2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