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蘭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具有較強的社會時代性,與社會熱點聯(lián)系緊密,如果合理利用課本知識,恰當引入時政,寓時政熱點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兩者進行有機滲透,課堂將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大大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實效。
關鍵詞:時事;思想品德;教學手段
初中時期是青少年“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開展時事教育是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品德課主陣地作用,立足時事,利用各種學習契機,學習最新時事熱點,調(diào)動學生關心身邊和國內(nèi)外時事,在開闊眼界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不斷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實效,為學生“三觀”的形成做出重要貢獻。
一、 時事的重要性
時事就是我們當前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它具有及時性、新聞性等特征,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當前時事,有助于他們對課本知識的深刻理解,因為時事是緊跟時代潮流的,教學中引入時事能夠讓學生更切身地體會到所學的政治知識,反過來又可以促使學生帶著一定的政治知識看時事,應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理解時事。
在教學中立足時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愛國情懷,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敏感度,讓學生體會到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政治的學習不容忽視。立足時事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存在的問題
現(xiàn)階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時事的缺位以及不能立足于具體的時事進行教學等多種問題,嚴重影響課堂實效,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教學中存在教學實例與時代脫軌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影響課堂效率;教學中忽視時事植入,教師對書本的理論知識較為重視,對時事較為不重視;學不能用,學生不能應用自身所學的政治知識來參與政治生活等。這些使得教學無法體現(xiàn)時代特色,嚴重影響課堂實效。
三、 立足時事,實現(xiàn)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學習
(一) 立足時事、巧用時政熱點,拋磚引玉。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如何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把學生帶入新課,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這堂課的興趣。新鮮的時政熱點開場,往往一開始就能引起學生很高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緒狀態(tài)下去學習、探討,在問題的探討中獲得知識,感悟道理,促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教學《燦爛的中華文化》時,教師可播放G20杭州峰會的《最憶是杭州》文藝演出導入新課,中國元素與世界文化交融與碰撞的《高山流水》《采茶舞曲》《天鵝湖》等中外曲目,立即讓學生如醉如癡,此時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文化如何體現(xiàn)獨特魅力,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地位?”“如何傳承中華文化?”“文藝演出中西合璧、美輪美奐,我們?nèi)绾芜M行文化交流?”等問題則水到渠成。
巧用時政熱點,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真摯情感和強烈求知欲的驅(qū)動下,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從文化特點到地位影響、從領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到增強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一堂課在不知不覺中就結(jié)束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而學生的收獲不僅是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感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自信,傳達融合共處的美好情景。
(二) 立足時事、運用時政熱點,突破教學重難點。
思想品德教學中,有時一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即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單憑教師理論性的講解,學生很難將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如果適時地引入社會熱點事件,利用學生對社會熱點的興趣和關注,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權(quán)利與義務”知識點時,“權(quán)利與義務一致性”較抽象,如果用理論去解釋理論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而采用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則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我們可運用當前“共享單車”這一熱點話題,引導學生探討:方便又環(huán)保的共享單車運營中產(chǎn)生的問題,如惡意損壞、混亂停車,消費者、企業(yè)分別應怎樣做?學生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在交流中明白作為消費者正確騎行同時要遵守社會公德,愛護車輛,踐行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律意識,在享受權(quán)利的同時忠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侵犯了企業(yè)的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quán),輕者會受到行政制裁,重則要受到刑罰處罰;企業(yè)在獲得創(chuàng)收同時誠信守法經(jīng)營,完善網(wǎng)絡監(jiān)督機制,建立信用積分系統(tǒng)等。利用“共享單車”這一熱點話題有效地突破本課重點,解決了難點。
選擇那些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熱點”話題,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引導學生分析時政熱點所反映的原理依據(jù),啟發(fā)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學生自然而然對抽象枯燥的理論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對于教材的解讀,尤其是疑難知識的解讀方面,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立足時事、運用時政熱點,檢測教學效果。
政治試題通常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重大的時政熱點常常是考查知識、能力的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時,要聯(lián)系時事政治,重視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點的結(jié)合,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提高課堂實效性。
例如,復習《消費者的權(quán)益》一課時,為及時了解學生對消費者權(quán)利知識和法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quán)益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2017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互動百科網(wǎng)、藏在飼料里的獸藥等事件的部分內(nèi)容,設置三個問題:這些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哪些權(quán)利?這些有悖誠信的行為會導致怎樣的后果?作為消費者權(quán)益受到侵犯,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維權(quán)?通過“3.15晚會”,既讓學生在判斷中鞏固消費者權(quán)利的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認識到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學會依法維權(quán)。
教學以時事材料為載體進行基礎知識清理,使基礎知識與時事學習融會貫通,這種做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語言表達、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到顯著提高。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新時期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進行時事教育,培養(yǎng)中學生的責任意識、認同感、法制意識、參與意識等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引入時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xiàn)思想品德的高效課堂。所以我們要立足時事,提高課堂實效,促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汪麗琴.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效策略管窺[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6):108-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