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斌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
泌尿外科中老年患者居多,由于其疾病治療的需要,需長期帶尿管、膀胱造瘺管等,且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下降,易并發(fā)多種疾病,加上視力和平衡能力下降,影響老年人正常的起居活動,容易引起管道引流不暢、跌倒、意外拔管等護理安全問題。因此,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進行帶管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選取2016年1—12月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90例帶管道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50例,女40例,年齡60~88歲,平均69.3歲。帶尿管140例;同時帶尿管和膀胱造瘺管40例;同時帶尿管、膀胱造瘺管、恥骨后引流管10例。其中合并高血壓病165例,肢體活動受限70例。
對帶管道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活動指導。具體方法如下:①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帶管道后活動時容易出現(xiàn)的護理安全問題,加強基礎護理,進行心理疏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現(xiàn)場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活動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協(xié)助患者進行活動。③陪同患者活動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活動時應注意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安全問題以及應對措施。④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發(fā)生護理安全問題的危害性、嚴重性,使其主動參與護理,消除護理安全隱患。
3.1 管道引流不暢 ①原因:臥床患者翻身、坐起、下床活動時使管道扭曲、折疊,未及時發(fā)現(xiàn)造成引流不暢;管道位置放置不正確,高于出口平面,從而造成引流不暢,甚至引起逆流。②護理對策:臥床患者翻身、坐起、下床活動時,應先將引流管放置在床的對側或合理位置,再協(xié)助患者翻身或坐起等活動,活動后將引流管固定在床邊平面或低于引流口的位置,檢查引流管引流是否通暢,保證各管道不打折、不扭曲。如有兩種以上管道時,應分開固定,不可捆綁一起固定,不可相互纏繞,以保證管道通暢,避免逆流。增加巡視的次數(shù),觀察引流管的固定及引流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調整或解決。同時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學會自我檢查的方法,主動參與護理活動,提高護理的安全性。
3.2 跌倒 ①原因:老年患者因視力下降,帶有多種管道,且自理能力下降,影響正?;顒?,容易發(fā)生跌倒;或由于患者臥床時間長,突然站立時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出現(xiàn)頭暈而誘發(fā)跌倒。②護理對策:患者下床活動改變體位時,應遵守“三部曲”:平躺30 s,做起30 s,站立30 s,然后再行走。如有頭暈時,下床前先坐于床緣,再由照顧者扶下床。行走前應將引流管妥善固定,位置應低于引流出口平面,并且不影響患者的活動為宜。同時,指導患者穿合適的褲子,并穿防滑鞋。如地上有水跡或者濕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活動。指導患者將個人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保持走道通暢,防止跌倒。指導患者在行走時如出現(xiàn)頭暈,雙眼發(fā)黑,下肢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或者不能移動時,立即原地坐下或靠墻,呼叫他人幫助,以防跌倒造成嚴重后果。對于反應遲鈍,肢體活動受限的患者,活動時必須有人陪伴,以保證患者的安全。同時可以在浴室、廁所、樓道墻壁上安裝扶手,保持室內外地面平坦,光線充足,不宜有積水、果皮、核等雜物,有條件的可以鋪設防滑地毯或地磚。
3.3 意外拔管 ①原因:躁動或意識障礙導致患者自行拔管;未能妥善固定好導管,致導管脫出;患者不了解氣囊導管的結構、固定的方法,自行拔管;引流管長度不夠,患者突然改變體位或者動作過猛時,使導管脫出,這些原因都易引起意外拔管,使患者疼痛加劇,甚至造成患者尿道損傷或斷裂,使患者病情加重。②護理對策:對于躁動或意識障礙的患者,應將導管固定在妥善的位置,并使用導管貼固定,必要時采取一些約束措施,避免患者自行拔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氣囊導管的結構及固定的方法,自行拔管的危害性,囑患者不能自行拔管。留置導管后引流管應保持一定的長度,囑患者活動時動作緩慢、輕柔,并保證引流管的長度合適,如站立時固定的引流管長度合適,下蹲后會使引流管長度不夠而因過度牽拉造成意外拔管,所以改變體位時應重新調整導管位置,并進行合理的固定,避免意外拔管。
190例帶管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后,經過醫(y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未發(fā)生1例護理不良事件,患者均順利出院,同時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影響泌尿外科帶管道患者安全護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發(fā)生的護理意外也是各種各樣的,對其安全護理也應以預防為主[1]。通過對帶管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耐心、細致地進行講解和現(xiàn)場指導,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的病區(qū)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患者及其家屬自我護理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確保護理安全,提高護理效果,減少醫(yī)療事故及糾紛的發(fā)生。
[1]劉洋,侯文華,王詠梅,等.眼科老年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吉林醫(yī)學,2014,35(7):155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