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冰蕾 榮 陽
(1 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超聲影像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處,遼寧 遼陽 111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EM)已成為育齡婦女的常見病,盆腔以外的EM少見,包括腹壁、會陰切口、臍部、膀胱、腎臟、肺、心包、腸道等部位,鄰近剖宮產手術瘢痕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盆腔以外內膜異位癥的罕見類型,占剖宮產手術患者0.03%~1.7%[1-2]。本院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對24例經高頻彩超聲檢查,結合臨床表現(xiàn),并經病理學證實的該病患者,與同期12例女性患者腹壁轉移性癌相對照,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24例腹壁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年齡21~35歲,22例有剖宮產史,其中2例剖宮產3次,2例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有會陰側切史,術后1~4年;12例腹壁轉移性癌患者年齡36~68歲,其中4例肺癌,4例乳腺癌,2例結直腸癌,2例結腸癌。
1.2使用儀器:本組研究使用Au4、Aspen、Alokaα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5 MHz。常規(guī)用3.5 MHz探頭觀察腹、盆腔臟器有無占位性病灶后,再換用高頻探頭檢查腹壁、會陰瘢痕及其周圍。對發(fā)現(xiàn)的腫塊仔細觀察其位置、大小、形態(tài)及其內部回聲情況,然后應用彩色血流顯像觀察腫塊周邊部及內部血流分布情況,并對顯示的穩(wěn)定的血流信號進行多普勒取樣,取樣容積1~2 mm,聲束-血流夾角<30°,若檢測到動脈頻譜,記錄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數(shù)(RI)。同樣方法對12例腹壁轉移性癌進行檢查。
本組24例腹壁會陰子宮內膜異位癥及12例腹壁轉移性癌均經手術病理證實。腹壁會陰區(qū)子宮內膜異位癥,腹壁層次不清,腫塊多位于淺筋膜或肌層內,無包膜,大小約1.5 cm×0.6 cm×1.0 cm~6.0 cm×2.0 cm×4.5 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前后徑與長徑之比<1,內回聲不均,其間可見小暗區(qū),腫物較小后方回聲增強,較大后方回聲輕度衰減,CDFI其內可見血流信號,呈點狀,條狀或分枝狀,其動脈血流均為低速高阻型頻譜,測值范圍約Vmax8~14 cm/s,RI0.65~0.80。腹壁轉移性癌表現(xiàn)為腹壁層次欠清,其間可見實質性團塊,前后徑大,前后徑與長徑之比≥1,周界較子宮內膜異位癥清晰,內回聲強弱不一,CDFI其內血流信號較內膜異位癥豐富,其動脈血流均為高阻血流頻譜,Vmax較子宮內膜異位癥高,其范圍約25~50 cm/s,RI0.5~0.7。
3.1腹壁會陰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與病理特點: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少見病。本病多為醫(yī)原種植所致,本病常發(fā)生于進入宮腔的手術,如剖宮產,肌瘤剔除術等,潛伏期為1年左右,病灶大部分發(fā)生于筋膜前,也可見于腹直肌。現(xiàn)已清楚子宮切開可使子宮內膜散落至切口創(chuàng)面并種植,一旦種植存活,局部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卵巢內分泌激素的影響下,可發(fā)生同宮腔內膜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剝脫性出血等變化,從而導致局部腫塊的形成,并伴隨月經來潮出現(xiàn)增大、疼痛、甚至破潰出血等體征。分娩時軟產道損傷雖常見,但繼發(fā)于軟產道傷口的內膜異位癥較為罕見,其發(fā)生率僅為陰道分娩的0.87/萬,其原因可能為會陰傷口多為有菌環(huán)境,產后體內雌性激素水平低,移植子宮內膜不易生長[3-4]。腫塊生長速度較慢,可能因為切口區(qū)纖維組織增生,瘢痕神經末梢興奮性低,同時血供減少,使異位內膜對激素反應逐漸減弱,病變趨向靜止所致[5]。腹壁會陰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特點為異位內膜的周期性出血和其周圍組織的纖維化。鏡下可見病灶內有內膜的腺體,其周圍繞有均勻的間質,真皮內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含鐵血黃素細胞的浸潤,并可見出血區(qū)域,周圍結締組織內有纖維或玻璃樣變。
3.2腹壁、會陰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超聲特點:二維超聲于下腹部腹壁瘢痕淺筋膜或腹直肌鞘內、會陰側切口瘢痕肌層與筋膜間低回聲顯示邊界較為模糊,外形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腫塊,邊緣類似浸潤狀,無包膜,其內部呈不均質低回聲。在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期對腫塊進行超聲動態(tài)觀察,腫塊有經前期增大,回聲減弱,經后期縮小,回聲增強的特點。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內部血流信號,可呈點狀、條狀或分枝狀,月經期腫塊增大,周邊部血流信號增多,血管增粗,會陰區(qū)子宮內膜異位癥血流信號較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豐富。脈沖多普勒顯示血流信號以動脈頻譜為主,動脈頻譜呈低速高阻型,Vmax8~14 cm/s,RI0.65~0.80[6]。
3.3鑒別診斷: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聲像圖表現(xiàn)并無特異性,因此超聲診斷時,易與類似聲像圖表現(xiàn)的其他病理性質的腹壁瘢痕部腫塊相混淆,應注意與以下疾病鑒別:①腹壁韌帶樣纖維瘤:雖然本病腫塊亦可呈浸潤狀生長,形態(tài)不規(guī)則,無包膜,腫塊周邊部可有較多血流顯示,但因其由高分化膠原組織構成,病灶內部回聲高于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且動脈血流多為低阻力型,RI一般小于0.7,與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同。超聲診斷時密切結合患者的臨床病史與體征,二者一般不難鑒別。②腹壁惡性腫瘤(肉瘤、轉移瘤等):腫塊一般呈不均質低回聲,外形不規(guī)則,但腫塊內部可見豐富血流信號(滋養(yǎng)血管),而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內部血流信號相對稀少,二者有明顯不同。③腹壁膿腫、血腫:常有感染史或外傷史,膿腫病灶為混合性低回聲,邊緣低回聲,伴中央無回聲,部分散在均勻細小點狀回聲,病灶內部一般無血流信號,周邊可有少量血流信號顯示,常為低速靜脈血流。血腫病灶若表現(xiàn)為不均質低回聲時,其內部及周邊均無明顯的血流信號。此外,上述二者均無周期性變化的特點,與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不難鑒別。另外還需與腹壁疝、縫線肉芽腫、脂肪瘤、血管瘤、皮脂腺囊腫等鑒別。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腹壁及會陰區(qū)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其他腹壁會陰區(qū)腫塊的鑒別,應密切結合病史,仔細分析二維聲像圖及血流頻譜特點,多可得出正確結論,若診斷仍存在困難時,應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細胞學檢查。高頻彩超檢查有助于確定病變范圍及深度,了解其血供狀況,從而對術中病灶的徹底清除具有指導意義[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