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二十幾年語文教學工作中,經歷過各種教學思潮的課改之路,如“目標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高效課堂",“夢想課堂"等,都折射出課堂教學改革的艱辛與陣痛,因此,人們自然會把目光投向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工具性上來,促使語文教學的目標的改革,就是通過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89-02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任何改革都是受一定的時間、空間、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同樣在語文教學中積極發(fā)揮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這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下面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式、方法談三點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技巧
首先,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有效的課堂問題的設計。所謂從實際出發(fā),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材的實際內容,要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實際認識水平。而且要精準把握《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通常情況下,教師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營造語文學習氛圍;二是抓住課堂教學時機,注意量力而行;三是要分清學生層次,注重難易適中的廣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問題,對于準確了解教育對象,開發(fā)學生智力,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課堂提問這一技巧,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所提問題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中感知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小組學習階段參與到學生當中,與學生交流共同探討,可以以提問的形式為小組合作創(chuàng)設情景。
二、激勵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創(chuàng)新合作方法
1.要明確學習的目標任務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任務要明確,要求要合理,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價值,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廣而不泛,散而不亂,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2.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
在日常教學中,由于一些學生的性格特點總是不愿表達,只愿做忠實的聽眾而人云亦云;有些學生反而天生善于表現,他們的意見往往會成為小組內的終端意見。這些現象的發(fā)生都對小組合作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合作不夠全面,學生參與率不高。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予以及時調控,在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下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搭配,并在每次活動的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有具體任務。例如:有些簡單的問題,就讓一些膽小的,不善于表現的孩子來回答,以便提高自信心。如有些學生學習沒有信心,孩子也不自信,上課總不出聲。我就讓他說預習課文后知道了有幾個自然段,簡單的詞語也讓他來讀。漸漸的使學生有了學習信心,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之中。
3.評價要多元化,具有激勵作用
討論結束后,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習結果的匯報,更應該注重對過程的評價。評價時,要針對學生的學情,評價應以激勵為主,再針對一些不足之處提出建議,讓學生對合作的過程充滿信心和興趣。
三、充分展示,體現合作學習的高效性
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只有通過課堂展示才能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真正實現高效。
1.要設計好學生的學案。
合作展示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樹立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合作展示的內容是由教師確定的,所以教師要在準確解讀教材,了解學生,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對教材、教學資源進行自我加工提煉形成,在自己心中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晰、方式靈活、切合實際的學案。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創(chuàng)設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勵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這些問題的設計要能夠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熱情,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了應有的發(fā)揮。
2.展示的形式要多樣
學生表達能力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口頭才能要求語言簡短、靈活、貼近生活;書面表達,要求語言精煉,有條理;表演才能是學生用姿體語言如手勢、表情、姿態(tài)等體態(tài)語言表達內心活動。
3.展示中要師生互動,增進師生的親和力
課堂展示應該尊重每個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質疑過程中,掌握有利時機乘機點撥,要點在學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之處,對學生的疑問,耐心引導,集大家的智慧進行釋疑。對難度較大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動手,利用網絡等現代媒體查找資料加以研究,對范圍過大的問題,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以便讓學生逐步把握問題的實質。一堂課是否高效,不在于形式上有多少學生發(fā)言,而是在于學生的思維被真正激活,語文情感得到愉悅,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如針對一個片斷,一件小事,一個現象等生活中能引起人們關注共鳴的事件開展口語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們有益的熏陶和引導,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他們的閱讀品位。使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語文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參考文獻:
[1]崔巒.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J]. 小學語文教學. 2006(10).
[2]王軼群.斯霞識字教學藝術賞析[J].小學教學設計,200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