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杰 陳燕和
摘要:主要研究廣西財政收入的現狀并建立財政收入與地方財政預算支出、GDP、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yè)總產值、GDP在二、三產業(yè)比重、進出口貿易總額等因素的關系,研究表明:地區(qū)GDP、消費品零售總額、GDP二、三產業(yè)比重是顯著影響廣西財政收入的因素,其余因素的影響則不明顯。結合財政收入的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建議:大力發(fā)展廣西經濟,注重二、三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進一步加強征稅管理,持續(xù)開辟財政收入新渠道、深化各項財稅改革工作。
關鍵詞:地方財政收入;GDP;消費品零售總額;GDP二三產業(yè)比重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4.004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雖然廣西近年來各方面得到高速發(fā)展,但無論在財政收入總量方面,還是財政實力方面依然落后于國內其他發(fā)達地區(qū)。1994年市場經濟體制實行稅制改革以來,中國財政體系得以重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問題,有利于改善中央與地方的主動性,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能力。但宏觀經濟復雜多變使地方經濟發(fā)展遇到諸多困難,從而使財政收支平衡難度不斷加大,近年來廣西財政收入出現整體放緩的情況。地方財政收入與地區(qū)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緊密相連。因此,研究如何實現廣西地方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增長,平衡地方財政收支,發(fā)掘和穩(wěn)固財源,推動全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具有異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1.2近年來財政收入的研究現狀
國內一些學者在借鑒國外財政理論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的因素,提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大多針對分稅制制度對地方財政的作用和影響。21世紀初,隨著地方財政收支同步擴大,收支矛盾突出,研究的層面主要集中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對地方財源建設的可持續(xù)性、房地產業(yè)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以及對地方財政本身收入結構存在的問題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計量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如常學華等(2007)對上海市稅收增長及其影響因素建立動態(tài)回歸模型和雙對數模型,表明固定資產投資額、財政支出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要素是影響上海市稅收增長的主要因素;孫玉棟(2008)認為影響稅收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價格水平、經濟增長、稅收政策和稅收征管等;徐芳(2010)以GDP、消費及財政支出等經濟因素為解釋變量,構建了關于稅收收入的多元回歸模型;王麗(2015)認為GDP、城鄉(xiāng)人民存款年末余額、進出口總額等因素是影響我國稅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盡管目前對于地方財政收入的研究已很深入和全面,但關于廣西的研究仍較少,眾多區(qū)域性研究的基礎與廣西的實際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多元線性模型,研究廣西財政收入的影響要素,為增加財政收入提出建議。文章內容安排如下:第二節(jié)是研究廣西財政收入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第三節(jié)進行實證分析并得出結論,第四節(jié)是對策和建議。
2廣西財政收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1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現狀
廣西財政收入增長率與GDP變化方向基本一致(見圖1)。2015年全區(qū)財政總收入達2333.03億元,財政總量逐年擴大,增長7.88%,但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2015年全區(qū)GDP達16803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自2010年以來持續(xù)放緩。與此同時,2015年廣西第二、三產業(yè)占GDP比達84.7%,達到歷史新高??偟膩碚f,2015年廣西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在保持持續(xù)增長的同時增速有所放緩,產業(yè)結構不斷優(yōu)化。
廣西財政收入質量提高,結構優(yōu)化。地方財政總收入等于地方財政收入與上劃中央收入之和,其中這二者的占比反映財政總收入的結構,可作為衡量地區(qū)財政收入質量的指標。圖2表明,2006以來廣西地方財政收入除2012年稍有回落外,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廣西財政總收入結構在新的財政體制約束下得到優(yōu)化,反映出地方財政收入的可靠來源越來越多。
地方財政收入可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其中稅收收入占比越大,就說明財政收入結構越合理,就越能體現公共財政的特征,財政收入的質量就越高。2015年廣西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15.16億元,同比增長6.5%,2014年達1031.65億元,增長5.5%。圖3顯示,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為68.09%,同比增幅達1.63%,反映出2015年廣西全區(qū)財政收入質量保持穩(wěn)固,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
2.2影響廣西財政收入的主要經濟因素分析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受制于變量數據的可比性及可得性,本文選取了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廣西GDP、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yè)總產值、GDP二、三產業(yè)比重、進出口貿易總額等六個變量來考察其對廣西財政收入的影響,數據區(qū)間為1994年至2016年。
各因素的含義和選擇理由如下:(1)財政預算支出是財政預算的部分之一,反映了地方公共財政的需求,與財政收入組成財政分配的完整體系,共同反映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的財政收支狀況計劃,可知其對本期的財政收入有影響。(2)地區(qū)GDP是用來一個地區(qū)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關鍵指標,關系到財政收入的數量和質量。(3)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整個社會的消費意愿、工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購買力程度及零售市場等狀況,與之相關的增值稅、營業(yè)稅,與廣西財政收入緊密相關。(4)工業(yè)總產值也是影響財政收入不可或缺的因素,隨著企業(yè)綜合素質、經濟效益、利潤和稅利等方面的提升,第二產業(yè)的產值與財政收入緊密相連。(5)GDP二、三產業(yè)比重也是衡量經濟結構因素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由于廣西的二、三產業(yè)對GDP的貢獻率越來越高,使得財政收入也明顯上升。(6)廣西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國家鼓勵擴大出口政策下持續(xù)增長,出口退稅總額不斷增長,影響著財政收入。
3廣西財政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3.1理論模型的設定
結合廣西財政收入實際情況,本文被解釋變量選定為廣西財政總收入,并引入其它六個解釋變量,具體見表1。endprint
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廣西統(tǒng)計年鑒》,變量的原始數據是以當年價計價的。為使數據具有可比性,將反映廣西通貨膨脹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年=100),調整為同比數據(1994年=100),再將各變量的原始數據消除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的影響,以轉換成同比數據。根據上述變量建立計量經濟模型。為避免異方差,建立雙對數線性模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β6lnX6 +μ(1)
其中β0為常數項,βi(i=1,2……)為模型待估參數,μ為隨機干擾項。
3.2計量模型回歸
3.2.1平穩(wěn)性檢驗
由于時間序列數據容易造成“偽回歸”或“虛擬回歸”的現象,因此需要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本文的檢驗方法采用ADF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
根據ADF的檢驗原理,在檢驗估計出的三個模型中,只要其中有一個模型的檢驗結果拒絕了零假設,則可認為數據是平穩(wěn)的。以上檢驗結果表明只有變量lnX5的ADF統(tǒng)計量小于5%的臨界值(-3.710),說明lnX5平穩(wěn),對其余非平穩(wěn)數據取一階差分后平穩(wěn)。數據平穩(wěn)后表明數據具備回歸的基本條件。
3.2.2總體樣本的回歸結果
對廣西財政收入影響因素的雙對數線性模型進行回歸,得到初步的估計結果如下:
lnY=-9.99+0.049lnX1+1.017lnX2+0243lnX3-0.235lnX4+1.591lnX5+0.0008lnX6(2)
(-4.22)(-0.40) (4.31)(1.49)(-2.35)(3.24)(0.02)
R2=0.9995(R2=0.9992 F=3291.308DW=1.197
3.3模型檢驗與修正
3.3.1多重共線性檢驗及修正
變量lnX4前的參數值符號為負值,與預期方向相反,說明其變量估計的結果與經濟意義不相符。模型回歸結果中具有很高的可決系數(0.99以上),表明廣西財政收入變化的99.94%可由這8個解釋變量的變化聯(lián)合解釋。F檢驗通過,表明解釋變量聯(lián)合起來對廣西財政收入有顯著影響。解釋變量的自由度為21-2=19,其臨界值t0.025(19)=2.093,即只有變量lnX2、lnX4、lnX5通過t檢驗,這三者對財政收入影響顯著,而變量lnX1、lnX3、lnX6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不顯著。以上結論表明模型(2)可能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針對模型所表現出來的多重共線性,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修正,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使用被解釋變量Y對各解釋變量分別進行一元OLS,比較各個結果,篩選出最符合經濟意義且擬合效果最好的一組方程:
lnY=-7.33 + 1.44lnX3(3)
(2.23)(11.84)
R2=0.8190(R2=0.8090F=81.47D.W=0.704
第二步:將其余解釋變量逐步引入(3),保留能使模型可決系數增大、經濟意義合理且顯著通過t檢驗的解釋變量,得:
lnY=-10.13+0.452lnX2+0.572lnX3+1879lnX5(4)
(-10.19) (3.42)(4.03)(5.38)
R2=0.9989(R2=0.9987 F=3303.73D.W=0.989
模型(4)的擬合程度很高(0.99以上),模型整體通過F檢驗且各解釋變量都通過t檢驗,綜合判斷可知以上估計結果已排除了嚴重多重共線性的影響。
3.3.2序列相關性檢驗及修正
經濟系統(tǒng)中經濟變量前后期之間很可能存在關聯(lián)性,從而使得隨機誤差項不能滿足無自相關的假設。依據線性回歸方程的基本假定,模型隨機干擾項不能存在序列相關性,故須對模型(4)進行序列相關性檢驗及修正。模型(4)中樣本量為21,解釋變量3個, 5%顯著性水平下, dL = 1.13,dU = 1.54, D.W=0.989
為確定模型自相關的階數,需做拉格朗日檢驗(LM檢驗)。對于1階自相關的檢驗, nR2統(tǒng)計量的P值為0.039(<0.05),故模型(4)存在1階自相關。對于2階自相關檢驗,其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檢驗方程中RESID(-1) 統(tǒng)計量的伴隨概率為0.012(<0.05),即RESID(-1)顯著不為0,同樣證實了模型(4)存在1階自相關,然而,RESID(-2)卻不拒絕的參數為0的假定(P=0.063>0.05),表明該模型不存在2階序列相關。
針對模型存在的1階自相關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其進行修正,即將隨機干擾項的1階自回歸項AR(1)引入模型(4)中,得:
lnY=-11.11+0.952lnX2+0.215lnX3+2296lnX5+0.679AR(1)(5)
(-6.26) (5.35)(4.28)(3.96)(3.84)
R2=0.9994 (R2 =0.9992F=6661.26D.W=1.50
在5%顯著性水平下,由于1.05 = dL <1.50
3.4回歸模型結論分析
對模型的初步結果做各項檢驗與修正后得到最終結果模型(5)。檢驗過程中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工業(yè)總產值、進出口貿易總額三個變量對廣西財政收入的影響不顯著,所以將其剔除。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高達09994說明廣西財政收入變化的99.94%可由GDP、消費品零售總額、GDP二、三產業(yè)比重等3個變量的變化聯(lián)合解釋。
在1994年至2015年間,GDP對廣西財政收入的彈性為0.952,即廣西GDP每提高1%,財政收入就會同向變動0.952%,因此,保持經濟長期穩(wěn)定的增長是保障財政收入的源泉。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彈性為0215,即其每變動1%,廣西財政收入就會同向變動0215%,說明經濟發(fā)展質量越好,全社會的供給能力及稅賦承受就越強,所創(chuàng)造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多。GDP二、三產業(yè)比重的彈性為2296,即GDP二、三產業(yè)比重每增長1%,廣西財政收入平均增長2296%,表明第二、第三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程度越高,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地方財政收入。
4對策和建議
結合回歸結論,參考廣西財政收入的實際情況,并以區(qū)域經濟政策為導向,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給出如下幾點政策建議。
4.1大力發(fā)展廣西經濟,促進財政收入增長
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是保證其財政收入的必要條件。宏觀上,一是中央應通過穩(wěn)健的宏觀財政政策和稅制調整的手段,改進各項經濟政策,使GDP 保持增長,二是理順并改進中央與地方間財政關系,賦予地方政府較為完整、相對獨立的財政權,最大限度地調動地方政府當家理財的積極性,三是完善現行縱向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斷增加均衡性轉移支付規(guī)模。地方政府需在經濟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基礎上加強征收管制,有效增加財政收入。再者,經濟發(fā)展的動力主要源于投資與消費需求的擴大,但投資過量終究會轉化成消費并受消費的制約,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為適當降低過度的投資需求,重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4.2注重二、三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開辟財政收入新渠道
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對整體經濟增長的推進效果顯著。第二產業(yè)的比重由2006年的39%上升至2015年的45%,第三產業(yè)也正逐漸成為廣西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可以支持第二、三產業(yè)發(fā)展為政策導向,構建合理、完善的財政體系,并以信息化帶動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發(fā)掘財政收入新渠道。
4.3進一步加強征稅管理,深化各項財稅改革
財政體制影響著征稅管理,管理的效率又顯著影響財政收入。首先,地方政府征稅部門可依據經濟發(fā)展、行業(yè)結構、稅源分布、風險程度等因素對稅源進行分類,提高征收管理的科學性;其次,完善以信息化為主導的征管體系,增強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征稅的積極性和專業(yè)性;再者,中央政府需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由于1994 年改革以來地方稅體系的先天不足,地方財政收入壓力之下,地方政府紛紛“工業(yè)立市”、“招商引資”、“房地產開發(fā)”,來應對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導致出現產業(yè)趨同、產能過剩,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繼續(xù)推進財政體系的改革,保障地方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稅源。
參考文獻
[1]陳炯軍.當前地方財政收入可持續(xù)增長的對策研究——以S示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2:24.
[2]常學華,侯志宏. 上海市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2007,(09):1114.
[3]孫玉棟.影響我國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的因素及其數量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2008,(6):3135.
[4]徐芳.經濟因素對稅收收入的貢獻率及實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0,(15):22.
[5]王麗. 我國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時代金融,2015,(2).
[6]李子奈.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王瑋.地方財政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8]李學軍,劉尚希.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