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桐
(蓋州市婦幼保健院,遼寧 蓋州 115200)
肉芽腫性乳腺炎的主要患病人群為具有哺乳史的女性,而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其手術主要為單純腫塊切除以及乳腺區(qū)段切除[1]。大部分患者的乳腺腫塊有所加大,手術后會出現(xiàn)畸形現(xiàn)象從而對美觀造成影響。此研究對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均選擇背闊肌肌瓣修復方法進行治療,現(xiàn)將其治療過程以及結果作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間收治的30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年齡最大者為46歲,年齡最小者為26歲,經(jīng)計算后平均年齡為(35.6±6.2)歲。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fā)病,其中20例患者為左側,10例患者為右側,24例患者腫塊生長速度過快,無清晰的邊界,質地較硬,無良好的活動度以及規(guī)則形態(tài);16例患者腫塊表面位置處的皮膚出現(xiàn)紅腫現(xiàn)象;22例患者存在單側或者雙側乳頭內陷現(xiàn)象。所有患者經(jīng)彩超檢查后表現(xiàn)為低回聲區(qū),無規(guī)則形態(tài),同時邊界不清晰,內部無均勻回聲。
1.2 方法:患者選擇全身麻醉,其切口為環(huán)乳暈,按照其腫塊的實際位置向3點鐘或者9點鐘方向將切口予以放射性延長。在腫塊對側位置對皮瓣進行游離,直至其邊緣位置處,在和腫塊距離1 cm位置處將乳腺腺體進行切開,直至乳房后間隙位置處,對其腫塊后緣位置處進行相應的游離,對腫塊邊緣位置進行牽引,并在皮下脂肪淺層位置處對腫塊前緣予以游離,按照周圍向乳頭方法進行匯集,直至匯集到乳頭下方位置處。如果患者出現(xiàn)乳頭內陷需要采用絲線對其進行縫合,將內陷乳頭予以牽引,從中央乳管放置金屬探針對其進行導引,將乳頭下方位置的導管予以擴張,從而將其和腫塊進行一同切除,對乳頭內陷畸形現(xiàn)象予以修復。將慢性炎癥機化所產(chǎn)生的皮下脂肪予以消除,將正常的皮下脂肪予以保留,創(chuàng)腔采用碘伏或者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患者不需要放置引流管。
隨后對患者實行乳房整形。其切口選擇腋前線縱向弧形,并在后下方位置處將背闊肌進行充分顯露,按照其腋靜脈水平方向將背闊肌外側束上端位置進行離斷,或者對其上下段均實行離斷。并將胸背血管和胸背神經(jīng)長度進行游離,其長度大致為8~10 cm,將存在血管神經(jīng)蒂的背闊肌肌瓣進行切取,其切取大小和乳腺標本存在一致性,其切開一隧道的位置為胸壁胸大肌筋膜前緣位置處,并在乳房皮下方位置處填充帶蒂背闊肌肌瓣,在無張力的基礎下間斷縫合肌瓣邊緣和胸大肌與腺體邊緣位置,并對其予以塑形,避免肌瓣產(chǎn)生走走行現(xiàn)象。對皮膚的切口位置選擇美容法進行縫合,在其腋下放置引流管,對局部位置進行加壓包扎。
1.3 治療效果評估[2]:根據(jù)Harris評估標準對患者治療后的美學效果予以評估,其患者治療后乳房大小以及形狀和對側位置乳房形狀具有一致性則為優(yōu);患者治療后乳房回縮現(xiàn)象以及皮膚變化所產(chǎn)生的累及現(xiàn)象<25%為良;患者治療后其乳房的回縮以及皮膚變化所產(chǎn)生的累及現(xiàn)象在25%~50%為可;患者治療后乳房出現(xiàn)畸形現(xiàn)象,其畸形累及50%以上為差。
此研究中入選的30例患者手術前以及手術后均選擇預防性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其治療時間為24~48 h,住院用時為5~11 d。手術后患者乳房創(chuàng)腔無顯著積液現(xiàn)象,且并未出現(xiàn)感染以及肌瓣壞死等相關并發(fā)癥。
按照Harris評估標準對患者治療后的美學效果予以評估,10例患者治療效果為優(yōu),比例經(jīng)計算后為33.33%,其中7例患者腫塊在外上象限,3例患者腫塊在外下象限;11例患者治療效果為良,36.67%,患者腫塊位置為乳暈區(qū),9例患者治療效果為可,比例經(jīng)計算后為30%,5例患者腫塊位置為內下象限,4例患者腫塊位置累及兩個象限,無治療效果差的患者?;颊呷榉客庑尾o顯著轉變,雙側乳房呈基本對稱性,局部具有柔韌性,患者對美觀較為滿意。
肉芽腫性乳腺炎是慢性炎癥性疾病,此病的引發(fā)因素和自身免疫應答以及炎性反應等存在一定的關系[3]。主要患病人群為具有哺乳史的女性,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乳房單發(fā)無痛性腫塊,通常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乳頭內陷現(xiàn)象,病程時間較短。其腫塊位置位于乳腺實質中,表面位置皮膚未產(chǎn)生紅腫,腫塊具有較硬的質地,其直徑為3~15 cm,邊界并不清楚。而臨床中對此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手術主要是以單純腫塊切除以及乳腺區(qū)切除[4]。我國女性的乳房體積并不大,肉芽腫性乳腺炎腫塊直徑通常在3cm以上,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治療因為切除范圍較大,使其無法達到滿意的修復效果,最終使得乳房出現(xiàn)畸形或者凹陷現(xiàn)象,對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均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
轉移帶蒂背闊肌肌瓣可對部分缺損的乳腺予以修復,此治療方法對患者不會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同時治療效果良好,具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可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5-6]。此研究中入選的30例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并未出現(xiàn)感染以及肌瓣壞死等相關并發(fā)癥,選擇雙切口后能夠防止交叉感染,在對腫塊進行切除的過程中選擇環(huán)乳暈切口,可按照其腫塊的實際位置將切口予以延長,具有良好的手術視野,同時美容性較為良好。與此同時選擇乳房后間隙入路游離,由于組織間具有疏松的間隙,使得手術視野較為開闊,有助于其游離,減少污染術野的發(fā)生現(xiàn)象[7]。然而需要重視的是需要將乳頭下方的擴張導管進行切除,如果患者出現(xiàn)乳頭內陷畸形需要對其進行整復。經(jīng)過上述研究可知,轉移帶蒂背闊肌肌瓣對肉芽腫性乳腺患者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其33.33%的患者美學效果為優(yōu),36.67%的患者美學效果為良,30%的患者美學效果為可,對患者而言具有良好的美學效果,且手術具有安全可靠性,由此能夠看出此治療方法可以在臨床中進行推廣以及應用。
[1] 吳強.背闊肌肌瓣在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中的應用[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2):36-37.
[2] 程涓,丁華野,杜玉堂,等.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伴發(fā)乳腺導管擴張癥的臨床病理學觀察[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10):665-668.
[3] 顏寧,彭偉強,黃宇康,等.不同方法治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5):368-369.
[4] 于海靜,王頎,楊劍敏,等.肉芽腫性乳腺炎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其綜合治療[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3,7(3):20-23.
[5] 廖謙和,安慧敏,郭德超,等.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33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4,30(7):794-795.
[6] 劉曉雁,徐飚,賴米林,等.曲安奈德為主的藥物局部封閉治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52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23):3923-3924.
[7] 林建山,鄭劍忠,黃冬凌,等.不同方法治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對比研究[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