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陽 曹庚陽 馮虹帥 趙月月
作者單位:110162 沈陽,中國人民解放軍32065部隊門診部
腰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髓核突出或刺激脊神經根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以腰4~腰5或腰5~骶1椎間盤居多,腰3~腰4椎間盤較少。如外傷使椎間盤纖維環(huán)膨出或破裂,壓迫周圍神經根、血管、脊髓,致使周圍組織發(fā)生滲出、水腫及無菌性炎癥,進而出現(xiàn)腰痛、腿痛、麻木、腰部脊柱形態(tài)改變、活動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甚至造成癱瘓。本病常見于中青年,以體力勞動者居多[1]。近年來,我部采用電針牽引按摩配合穴位注射治療72例腰間盤突出癥取得了很好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72例腰間盤突出癥病例全部經CT或磁共振(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齡22~68歲;病程5 d~18年;腰4~腰5椎間盤37例、腰5~骶1椎間盤19例、腰4~骶1椎間盤16例;椎間盤膨出48例、脫出22例、游離2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依次采用電針、牽引按摩、穴位注射進行治療,經上述治療后平臥休息30 min,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再進行下1個療程,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2.1 電針
1.2.1.1 選穴 根據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取患側腰突穴(腰4~腰5椎間水平旁1寸)或腰5~骶1夾脊穴;配以患側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穴取環(huán)跳、秩邊、殷門、風市、委中、承山、陽陵泉、懸鐘、昆侖。
1.2.1.2 操作 腰突穴或腰5~骶1夾脊穴選用28號4寸毫針向椎體斜刺80°,進針2.5~3寸,輕提插,有電麻感從腰部向下放散到患側足趾為佳。環(huán)跳、秩邊穴選用28號4寸毫針直刺,輕提插,進針2~3寸,使電麻感放散到足趾或腳心。承山、陽陵泉穴選用28號4寸毫針直刺,進針1.5~2寸,輕提插捻轉,針感下傳至足。然后用G8605電針儀,使用連續(xù)波中擋頻率,電量調至患者能忍受為度,根據疼痛的經絡走行,電針兩極選擇環(huán)跳穴配陽陵泉穴或秩邊穴配承山穴,20~30 min/次,1次/d。
1.2.2 牽引按摩 牽引:采用廣州奉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M10-A微電腦兩用頸腰椎牽引床,患者取俯臥位,骨盆牽引,牽引力度為患者體重的70%~80%,20 min/次,1次/d。按摩:牽引后休息10 min行按摩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先后在患側腰突穴、環(huán)跳穴和秩邊穴行指按法或肘按法(根據患者的胖瘦行不同手法及力度),以有觸電感向下肢放散為佳;然后再行?法或手掌揉捻法對兩側腰肌、患側臀部、大腿部肌肉按摩;20 min/次,1次/d。1.2.3 穴位注射 取10 mL一次性注射器5號長針頭,抽取1%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維生素B12注射液1 mg、去炎松A注射液25 mg混合;取腰突穴或腰5~骶1夾脊穴常規(guī)消毒后向椎體斜刺80°,進針約2.5~3寸,輕提插得氣后,回抽無血再緩慢推藥,每個穴位注射劑量為2 mL;出針后用干棉球壓迫針孔,避免出血及藥液外溢;1次/2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治療效果。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發(fā)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療效標準,具體如下。治愈:患者腰腿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能恢復工作。好轉:患者腰腿痛癥狀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得到改善。無效:患者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治愈49例、好轉2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8%,其中椎間盤膨出的48例治愈46例、好轉2例;椎間盤脫出的22例治愈3例、好轉8例、無效1例;椎間盤游離的2例均無效。
中醫(yī)認為腰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范疇,稱之為腰腿痛,病因為“風寒或風濕之邪客居經絡,氣血淤滯”,不通則痛。本組病例皆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之法,局部結合循經選取腰突穴、夾脊穴及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等經穴進行治療。要求針感下傳至足,配合G8606電針儀治療,調節(jié)經氣,以疏通經絡,氣至病所;臨床觀察表明,循經針感傳導越顯著者,電刺激量適宜,鎮(zhèn)痛效果越好。從西醫(yī)角度看,治療所選用腧穴的解剖部位,多在腰椎神經根和股神經、坐骨神經通路上,適當的刺激能激發(fā)神經沖動傳導,提高痛閾,增強止痛效果。適宜的電流作用于肌體不僅能激發(fā)神經沖動,還能促進腰間盤突出引起的神經根周圍無菌性炎癥吸收,緩解肌緊張[3]。用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調整刺激量,加強針感,并能根據不同患者的需要調解刺激強度。腰突穴位于腰4~腰5椎間旁開1寸,腰4~腰5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按壓該穴有很強的疼痛反應并向下肢放射,屬臨床經驗穴。采用4寸毫針針刺穴位后可直達椎間孔外口,靠近脊神經根,接近病所,刺激相應神經節(jié)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神經代謝,從而改善組織營養(yǎng),消除神經根水腫[4]。
牽引按摩可改變腰部受力方向,促進炎癥消退,解除肌肉痙攣,使脊柱關節(jié)嵌頓的滑膜復位,減少椎間盤內壓,使凸起變平,拉緊黃韌帶及關節(jié)囊,擴大椎管容量,松解椎管內外粘連的韌帶等組織,重建腰椎的順應性,促使突出的髓核及纖維環(huán)回納,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5]。
利多卡因有麻醉鎮(zhèn)痛作用;去炎松A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維生素B12能夠改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可用于治療神經炎、神經萎縮、神經痛等[6]。腰突穴、腰5~骶1夾脊穴位于腰神經根出口處,環(huán)跳穴位于坐骨神經處,三種藥物混合后注入上述穴位,藥物擴散至肌肉、神經根及坐骨神經周圍,達到解除肌肉痙攣、促進神經根周圍無菌性炎癥吸收的功效,從而營養(yǎng)神經、緩解神經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方法不適用于腰椎間盤游離的治療,可能因為此種治療方法難使突出物回納,不能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難以消除神經根周圍炎癥,故腰椎間盤游離患者應采取手術或其他方法治療。
綜上所述,電針牽引按摩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療腰間盤突出癥較為理想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機制如下:重建腰椎的順應性,促使突出的髓核及纖維環(huán)回納,松解椎管內外粘連的韌帶等組織,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促進神經根周圍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和解除局部肌肉痙攣。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年齡較大、體質虛弱、有心臟病的患者,牽引和按摩手法不要過重、電針的電量不要過大;安裝起搏器者禁用電針;對利多卡因過敏者甚用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