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作為臨床常見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長期用藥治療,但傳統(tǒng)護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缺失,無法有效滿足患者需求[1-2]。本研究分析了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98例糖尿病患者根據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和人性化組。人性化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45~79歲,平均(59.24±2.78)歲。對照組男32例,女17例;年齡44~79歲,平均(58.34±2.0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普通護理模式,人性化組采取人性化護理。在常規(guī)用藥指導和日常生活包括飲食、運動等護理的基礎上,增強人性化護理。①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病情和疾病認知、文化程度等,對其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介紹糖尿病基本知識,并注意態(tài)度親切,溝通語言溫和,以提高患者的信任感,文化水平較低可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提升患者的形象認知。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則可多應用專業(yè)性的語言,提升患者的信服度。宣教內容主要有糖尿病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高血糖危害性、飲食注意事項、運動要點、用藥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低血糖癥狀和處理等。②心理護理。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疏導,如存在悲觀焦慮情緒的患者可通過介紹康復較好的案例提升患者自信心,并組織病友之間交流抗病經驗和心得,減輕患者的悲觀情緒。對于擔心醫(yī)療費用的患者,需加強家庭經濟支持和情感支持,并根據患者經濟水平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藥物,減輕其經濟負擔,使其安心接受治療。在護理中進行換位思考,如親人般對待患者,使其感受到溫暖。③注射胰島素護理。在注射時需做好保暖護理,尤其是冬天,需先用熱水袋進行手臂保溫,選擇合適靜脈進行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胰島素注射前告知患者藥物作用機制,以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使其更好配合治療[3]。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血糖達標率、護理滿意率;護理配合度、遵醫(yī)治療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越高)、血糖達標時間;干預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統(tǒng)計作計量、計數數據錄入比較,輸入數據后分別進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血糖達標率、護理滿意率比較:人性化組血糖達標率、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血糖達標率、護理滿意率分別為81.63%和81.63%,人性化組分別為97.96%和100.00%。
2.2 干預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比較: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相近,P>0.05;干預后人性化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7.45±1.02)mmol/L、(9.51±2.34)mmol/L、(31.54±0.56)分低于對照組(9.15±2.29)mmol/L、(11.13±5.19)mmol/L、(54.54±2.51)分,P<0.05。
2.3 兩組護理配合度、遵醫(yī)治療評分、血糖達標時間比較:人性化組護理配合度、遵醫(yī)治療評分高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其中,人性化組護理配合度、遵醫(yī)治療評分分別(94.49±2.77)分和(93.49±3.57)分,對照組分別(83.51±1.41)分和(85.51±2.61)分。人性化組血糖達標(3.51±1.61)d,對照組為(7.49±1.57)d。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內分泌疾病,需通過胰島素注射、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思想,在糖尿病護理中應用人性化護理,可在基礎護理的同時做好對患者的情感支持和宣傳教育,在細節(jié)處體現人文關懷,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對病情控制有促進作用[5-6]。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普通護理模式,人性化組采取人性化護理。結果顯示,人性化組血糖達標率、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人性化組護理配合度、遵醫(yī)治療評分高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相近,P>0.05;干預后人性化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焦慮情緒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加速血糖達標,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