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如何運用傳播理論充分剖析和挖掘傳播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和切合點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為依據,選取傳播學的理論視角,并將此作為切入點分析和探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受眾行為,“把關”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沉默的螺旋”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培養(yǎng)”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制,希望在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發(fā)。
【關鍵詞】網絡傳播 傳播理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69-03
網絡傳播的去中心化、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等特征在銜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和傳播主流價值觀及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愈發(fā)突出,使大學生在社會普遍由“被動接受信息”向“主動接受信息”的轉化過程中不僅擔當著推動網絡傳播快速發(fā)展的“隱形”生力軍,也毫無疑問地成為被社會所公認的新時期網絡時代發(fā)言人和傳播源的潛力代表,然而社會問題和輿論爭議的出現對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也顯得尤為突出[1]。
一、“使用與滿足”理論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行為分析
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成員有著特定的需求,因此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在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受眾的行為動機往往與求知心理、消遣娛樂、交流、自我表現和宣泄等心理動機密切相關,尤其在年輕群體集聚的高校大學生中, BBS、貼吧、社交軟件等虛擬社區(qū)的普及已隨著“互聯網+”模式的日益突出而逐漸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渠道之一[2]。同時,網絡傳播獨有的身體缺場和匿名性為受眾在網上尋求現實生活無法滿足自身的某些需要提供了契機和場所,也在媒介融合趨勢愈發(fā)明顯的情形下吸引更多的受眾通過使用網絡獲得自身的慰藉和滿足感,在公共空間和開放的現實平臺上暢所欲言、自由表達,以及在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上尋覓情感維系和聯系交友等也隨著多元文化的興起而成為目前大學生與網絡接觸最主要的行為方式,也刺激了大量移動終端軟件的出現,針對受眾的需求和行為特點,著眼于“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基礎進一步分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3]。
目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盡管傳授雙方的互動性借用網絡數據實時反饋的平臺得到明顯改善,但基本的傳授過程和程序仍然沒有發(fā)生改變,僅僅將網絡作為授課工具而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特性深入挖掘網絡載體優(yōu)勢,對受眾的認識程度只憑借簡單的課后反饋或答疑解惑處在淺薄的了解層面,除此之外師生之間幾乎再無其他任何形式的交流,學生暗中充當了知識信息的接收者和儲存者的角色,沒有充分利用傳授互動過程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傳播過程主客體關系的變化,這種實際仍以傳播者主導的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受眾主體性意識的缺失和傳播效率的下降,不利于傳播效果的及時反饋和信息的定時更新,同時,學生參與性意識的落后也會使得其對知識等其他信息的需求減弱,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因此,目前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及時追蹤受眾的需求和動機以維持傳播過程的穩(wěn)定,還需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充分發(fā)揮網絡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滿足受眾對求實、求真、求新、求快和求易的信息要求,讓受眾在體驗網上課堂和對知識獲取的過程中更深入地加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壞境,增強互動性設置和網站的服務型功能,使他們在接收知識和儲存信息的互動過程中強化參與意識,暢通便于實現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揮自我潛力的多樣化途徑,實現傳授雙方地位平等和信息對等的傳播效果[4]。
二、“把關”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把關”理論認為大眾傳播通過搜集、過濾、處理、傳播等環(huán)節(jié),對傳播過程進行必要的篩選和控制。而在新時期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網絡傳播的過度開放性嚴重沖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更新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加之大學生自身社會經驗的匱乏和信息分辨判斷力的缺失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煽動,加強對信息擴散方向的把握和考量,已成為新時期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性和針對性的重要舉措[5]。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遞的信息內容是經過大眾傳播審核和控制的結果,并且決定了社會思潮的興起與擴散,而在網絡時代的環(huán)境下,隨著新媒介的蓬勃發(fā)展,一方面媒體的專業(yè)性和社會化特征隨著信息異化的出現而逐漸下降,另一方面信息過載和新聞自由的普及與公眾對媒體尤其對主流媒體認知演變的沖突已成為大眾傳媒領域不可忽視的矛盾,信息表達形式的多樣化和影響力的擴大很容易突破傳統新聞媒體的門檻和要求,網絡文化符號就是社交軟件廣泛流傳的典型,信息泛濫、信息“無歸責”數見不鮮。而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心理防線相對脆弱,追求新鮮感的心理刺激因素也加大了媒體的“把關”難度[6]。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因信息供需不對稱將錯誤信息傳授給學生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要明確“把關”的基本職責,堅持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發(fā)對信息進行嚴苛的篩選和“把關”,克服信息價值度失衡,破解信息自由化所帶來的信息傳播無序化,主動根據受眾的選擇性接受心理和認知水平同步進行“把關”,避免信息“超載”和“垃圾信息”引發(fā)的學習困境,嚴格“把關”程序,強化“把關”效果,同時傳播者也應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技能,在思想觀念與時俱進更新傳播內容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此外,媒體工作者也要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形成文明高尚、自律負責的良好的工作作風,不隨意散布虛假等嘩眾取寵的錯誤信息,正確發(fā)揚傳媒作為“社會守望者”的角色和職責,避免網絡“亞文化”的愈演愈烈,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良好社會氛圍,為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添正能量和活力。endprint
三、“議程設置功能”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研究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認為大眾傳媒通過公共領域的議題來影響公眾的認知和判斷,并且憑借對某一件事進行重點報道和傳播來突出這件事的重要程度。在傳統媒介環(huán)境下,受眾只能根據媒介提供的信息被動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沒有獲取信息的主動權,對事情的認知程度只能通過媒體報道來判斷。而在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公共空間的議題設置主體已經由媒體轉為網民,受眾可根據自己對事情重要程度的判斷任意設置話題,在網上自發(fā)討論并促進信息內容的擴散,如微博的話題排行和熱門搜索榜單就是“議程設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話題的實時更新可幫助用戶查看最近一小時乃至一天最新的流行趨勢和近期的重點新聞,此外,公眾還可隨意參加其中任一話題進行發(fā)帖討論,討論的參與度會影響信息熱度和方向的轉移進而引出新的話題[7]。因此,利用“議程設置功能”對于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時掌握輿論導向的監(jiān)督使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功能發(fā)揮作用是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
網絡的“議程設置”雖然極具時效性但持續(xù)時間短,加上狀態(tài)不穩(wěn)定等特點很容易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適得其反,但是就目前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作為密切接觸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年輕群體,大學生不僅是催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形式的動力之一,也是網絡“議程設置”萌芽的需求之源,網絡為大學生參與話題設置和熱點問題的傳播提供了開放性的互動平臺,既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特點,迎合了年輕群體在網絡上逐漸占據主動地位的趨勢,又是反映“議程設置”議題“年輕化”強有力的佐證[8]。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的前提下,通過“議程設置”的方式加強學生對先進觀念和主流話語的有效引導,適當穿插正能量的新鮮話題適時監(jiān)測學生的關注度和討論情況,在既達到宣傳主流文化目的,又實現良好傳播效果的過程中盡量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迎合他們對網絡新文化的滿足和體驗,這不僅是對網絡傳播理論的現實利用,更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要求。
四、“沉默的螺旋”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研究
“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社會輿論與大眾傳播的密切聯系,媒體通過營造“擬態(tài)環(huán)境”反映大多數公眾的意見,致使其他群體為避免受到社會孤立和排斥而隱沒自己不同的意見,使得“優(yōu)勢意見大聲疾呼”,而“隱藏的意見漸漸埋沒”,這便是媒體暗中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隱性方式。而如果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網絡傳播的過程中,盡管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為弱勢群體發(fā)聲提供了契機和空間,但它也是大多數意見形成和擴散的溫床。網絡的平等是建立在每個群體都能通過“身體缺場”[傳播學專業(yè)名詞。指的是網絡兩端看不見對方而只能在虛擬空間中主體間發(fā)生的交互性活動。]和匿名性的方式隨意的發(fā)聲,但并非所有的話語權都能由每個群體均衡地掌控,意見領袖[指大眾傳播中為他人提供信息并施加影響力的群體,在信息傳播到大眾群體中起著篩選和過濾的作用。]和輿論引導者,以及近期在微博上流行的營銷號等都是網絡信息的主要擴散源,他們通過近期公眾對熱點事宜的普遍性討論和意見向所有公眾潛在傳遞一種容易被大多數群體接納和認可的結論,從而達到引導網絡輿論形成的目的。而新時期下對“沉默的螺旋”的深度把握則成為突破現階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瓶頸的關鍵[9]。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和網民群體的不斷擴大使得“沉默”與“高調”的對立愈演愈烈?;谌祟惖膹谋娦睦硪约啊吧贁捣亩鄶怠边@一公認的定律,“沉默的螺旋”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作為社會人,大學生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也會出現類似隔閡、孤獨等人際交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與多數意見背道而馳會促使一部分人不得不委曲求全追隨大多數意見或者選擇沉默的方式以示無聲的抗議。但在網絡中,大學生如果發(fā)現自己的意見在網絡上與絕大多數同齡人相悖,往往會采用各種手段公開“發(fā)聲”,諸如發(fā)帖聲討、成立群組在內部形成獨立性意見,或者直接拉幫結派表示不滿和對立,借此消除內心擔心被孤立的恐懼和無助感,但代表少數群體的聲音如果一旦在網上公開長時間沒有人理會和支持同樣會也會遭到埋沒和淘汰,或者某個群體存在的反動性言論觸及了大多數群體的利益也會致使其言論被無情地扼殺或者發(fā)言資格被大規(guī)模的輿論所剝奪,由于網絡是集大眾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等為一體的特殊新媒體,受眾的趨同心理盡管因輿論導向的依然存在無法避免,這種自發(fā)形成的現象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逆轉的一大弊端,但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隨意發(fā)揮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現實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的影響,助長了網絡話語權交替更迭和發(fā)言權范圍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結合“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既要認識其局限性,盡可能多的讓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發(fā)言出現在公眾視野,切實關心每一個傳播對象的成長和發(fā)展,又要自覺提高信息的質量和價值,及時根據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采取相應抵制惡意輿論入侵,發(fā)揚被大多數人認可同時也符合現實背景的正確思想觀念,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意義[10]。
五、“培養(yǎng)”理論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制研究
“培養(yǎng)”理論認為,大眾傳播憑借某種傾向性使人們頭腦中構造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產生偏差,對人們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形成不是一個短期的結果,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大多數人眼中,主流媒體對人們世界觀的“培養(yǎng)”凌駕于網絡之上,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紛繁雜亂的信息堆里無時不刻地接受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禮,傳統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所倡導的思想觀念憑借其獨一無二的公信力和壟斷實力宣告著新時代思想觀念的崛起,同時也可能警示著另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終結,這也是我們業(yè)已形成的觀念來源和耳濡目染的感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如何利用“培養(yǎng)”理論在媒體傾向性報道的前提下確保信息來源的真實有效成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傳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就目前而言,“培養(yǎng)”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雖然無處不在,它通過意識和行為的雙重“培養(yǎng)”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大體認識和了解,而在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人們很難根據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對事情的好與壞做出明確的定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很難從受眾角度出發(fā)為其量身定做迎合他們口味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學生便轉向網絡媒體參考新聞報道和社會輿論對這件事做出評價,而一旦事情的性質被顛覆或者結局被扭轉,他們便會對此類報道的真實程度和價值意義產生懷疑,乃至形成否定。傳播學的“刻板印象”觀點認為,公眾對某一類事件存在著群體性印象,并且這種也已形成的印象如果一直沒有發(fā)生能夠讓其顛覆的事實那么公眾會一直這樣認可。高校學生作為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者傳播的知識內容首先要做到實事求是,減少帶有明顯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從教育本質出發(fā),量身定做學生真正需要的教育內容,使他們不再被陳詞濫調和毫無實用意義的“炒冷飯”傳播所左右,將知識以及信息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放在首位,不應為了迎合某種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行為進行品質和道德的綁架,盡最大努力還原他們所關注的細節(jié)和尚存疑點的問題,使高校學生在“十三五”新時期端正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提高自身的判斷力和分析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與根本訴求[11]。endprint
六、結語
網絡傳播的快速普及和廣泛應用一方面為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生機,在理論和實踐意義上均推動了傳統教育模式的革新和完善,另一方面卻又隨著信息異化和觀念沖突的愈演愈烈而逐漸加深了維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與方法的危機和隱患,尤其在抵御外來思潮及變革發(fā)展路徑層面難以同時迎合時代發(fā)展和工作開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在堅守和把握傳統思政工作基本原則和要求不變的情形下,只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特性更新思政工作的信息傳播模式和價值觀念培育的新方法,發(fā)現和解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挖掘扭轉和規(guī)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措施,才能始終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以新姿態(tài)和新思維實現教育方法的有效創(chuàng)新。
傳播學視角下的傳播理論與新時期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契合點,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歸根到底也是傳授互動的過程。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網絡傳播更新換代速度的不斷加快,傳播理論也應迎合現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才能為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雙刃劍”的影響下提供更多的思考與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陳怡琴.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70-73
[2]曹延洶,董夢霞.“互聯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tài)的構建路徑[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05):390-394
[3]唐亞陽,胡彩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脈絡與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09):65-69
[4]駱郁廷,魏強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文化話語權[J].教學與研究,2012(10):74-80
[5]秦宏毅,謝斯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1-5
[6]李堂.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6(23):231-231
[7]王思思, 李青蓉, 宋彩虹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現代交際, 2017(09):104-105
[8]郅夢,周曉波.淺析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7(11):104-105
[9]郝文麗.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6(23):66-67
[10]楊茂.網絡文化教育:教育環(huán)境改變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43-47
[11]張姝.“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索[J].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6(05):113-114
作者簡介:
董君彥(1992-),女,湖北黃岡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