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紅 閆德偉 周學雷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qū)畜牧獸醫(yī)局 266200)
蛋雞產蛋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養(yǎng)殖戶的經(jīng)濟效益,尤其是產蛋高峰期的產蛋率,是衡量經(jīng)濟收益的重要指標。蛋雞的產蛋高峰期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此時期也是產蛋的重要時期,養(yǎng)殖戶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理特點與飼養(yǎng)管理技術,能促進經(jīng)濟價值的提高。
通常人們所說的蛋雞產蛋高峰期一般是蛋雞的產蛋中期,此時產蛋雞的卵巢、輸卵管發(fā)育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與產蛋初期相比較,產蛋大、產蛋率穩(wěn)定是產蛋高峰期顯著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對周圍環(huán)境變化 (飼料、光照、溫濕度、空氣質量)仍十分敏感,會造成很大的生理波動性。蛋雞一般從開產后的第4周起,就能達到50%左右的產蛋率,而產蛋高峰期將會在其后的3~4周內來臨,并會持續(xù)大概4~6個月,此時期的長短也受蛋雞品種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產蛋高峰期的產蛋率能夠達到90~97%左右[1],產蛋率非常高。相應的代謝強度也會達到最大,繁殖性能相對旺盛,雞只的采食量大大增加,值得一提的而是周圍穩(wěn)定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十分重要,一旦受到應激作用,則患病率大大提高。
此時期的飼養(yǎng)管理需要養(yǎng)殖戶更加精心,運用科學的方法提高產蛋率,以創(chuàng)造更佳的經(jīng)濟價值。
產蛋雞對于光照的需求非常必要,光照原則上保持延長時間,避免減少光照時間。在雞群18或20周齡起,就要逐漸延長雞群的光照時間,標準是每周延長1h光照,當達到14~16h時開始保持恒定不變。但當雞群在20周齡時,體重卻達不到標準體重,那么補充光照時間將往后推遲1周[2]。
雞舍恒定的溫度對產蛋雞也十分關鍵,恒定的溫度能夠避免雞群受到日常氣溫波動的影響,尤其是當產蛋高峰期與炎熱的夏季相遇時,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降溫措施,較少熱應激作用,通常采用直接向雞舍墻壁噴水的方式降溫,還可以在雞舍安裝濕簾以達到防暑降溫的作用,在雞舍內可以采用噴霧裝置以增大雞舍的濕度進而保持溫濕度平衡。如果產蛋高峰期與寒冷的冬季相遇,那么應著重加大雞舍的保濕措施。一般來說雞舍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最佳。
蛋雞的產蛋高峰期生理代謝非常旺盛,進而會產生很多糞便及有害氣體,雞舍內的空氣質量會下降,因此要確保此時雞舍良好的通風換氣,將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盡量排放出去,控制其含量在合理的范圍內,以避免空氣混濁給雞群帶來不利影響。
蛋白質對于產蛋高峰期的雞只來說很重要,所以養(yǎng)殖戶一旦估計出產蛋率要提升后,就要提前1周給雞群提供含蛋白質較高的日糧,當產蛋率從產蛋前期 (78%左右)上升到產蛋高峰期80%以上時,日糧中蛋白質的含量應從17%上升到19%。添加蛋白質應遵循的規(guī)律是:蛋雞產蛋率提高了10%時,相應蛋白供應水平提高大約1%。如果產蛋率開始下降,那么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需要推后1周左右的時間再調整下降,目的是使產蛋率下降的速度放慢一些。
雞群如果采食能量水平低的日糧,就會造成采食量增多的局面,進而飼料的浪費;而如果采食了能量水平高的日糧,那么雞群采食量的減少又會造成蛋白質的攝入量減少,無法滿足產蛋高峰期對于高水平蛋白質的需求,所以,科學配比、均衡能量與蛋白質的關系意義重大。
為有效提高產蛋率和蛋殼的強度,可以適量飼喂小蘇打,這樣能大大降低破蛋產生;而氯化膽堿的適量使用能維持雞群產蛋率;維生素添加劑的合理使用能夠代替青飼料,進而激活雞的生殖機能,提高產蛋率。
根據(jù)產蛋雞的生理規(guī)律及試驗證明,每天12~18時給產蛋雞補鈣效果最好,產蛋雞日糧中鈣的含量以3.5%為宜,當產蛋高峰到達時可增加到3.7%,值得注意的是全用粉末的石灰石進行補鈣,效果不好,因為會影響雞的采食量,可以人為加一些貝殼,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3]。
嚴格的衛(wèi)生防疫對于雞群的防控控病很關鍵,養(yǎng)殖戶需根據(jù)實際的養(yǎng)殖情況,制定免疫接種計劃,以防疾病的發(fā)生,當進入產蛋期尤其是高峰期,雞的抵抗力會相對較差,染病幾率升高,因此,在產蛋高峰期應避免免疫接種和驅蟲活動。
產蛋高峰期的雞群生長代謝旺盛,能量幾乎都用于生產,相應的抗病力差,一旦遭受應激作用,會影響產蛋率和增加患病幾率,要盡量避免,也可飼喂維生素減少應激反應,另一方面,保證雞群充足、清潔的飲水、穩(wěn)定的生活也會降低應激作用。
[1]許義道,文正常.蛋雞產蛋期各階段的生理特點及飼養(yǎng)管理[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0(3):65-66.
[2]王士禮.蛋雞飼養(yǎng)管理研究[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4(1):159.
[3]劉文天,張會春,張廣伶.淺談如何延長蛋雞產蛋高峰期[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7,33(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