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巖
(遼寧省海城市中小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114200)
豬傳染性胃腸炎 (TGE)的致病原是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TGEV)”,冠狀病毒屬,核酸類型為單股RNA,有囊膜,表面有棒狀纖突;該病毒可存在于病豬各器官組織、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主要寄居于空腸、十二指腸、腸系膜淋巴結中。TGEV特點的醫(yī)學參考價值包括: (1)該病毒不耐熱和紫外線,自然日光照射、紫外線直射可將其滅活,但適存于偏低溫和有機物載體之中。因而豬舍內小環(huán)境長期保持清潔、干燥、光照充足(采光性能良好)、適宜衡溫的良性條件,可有效抑殺多量病毒并預防感染發(fā)病。 (2)該病毒對持續(xù)高溫敏感,豬舍每天接受持續(xù)2h以上的太陽光照射 (含紫外線),即有消毒滅源的效果;病毒對胰酶有一定抵抗力,但對某些消毒劑敏感,高敏消毒劑有 “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鈉類”等,適存于pH4~8環(huán)境,當生活環(huán)境為pH2.5時可將其滅活。所以,高溫作用及采用敏感消毒劑對養(yǎng)殖環(huán)境及用具消毒可降低發(fā)病率。 (3)病毒對多數(shù)抗菌素不敏感,但對當前某些新型復方制劑 (抗病毒+抗菌素)表現(xiàn)一定程度的敏感性,代表方劑為 “復方黃芪多糖散 (含黃芪多糖、青蒿素、人參皂苷、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環(huán)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所以確診為本病后的豬場可以采用新型復方制劑參與整群防治。 (4)該病毒的自然宿主較多,家養(yǎng)的犬、貓、豬等均是其重要的自然宿主,因此,規(guī)模豬場禁養(yǎng)其他家畜禽、禁止其他家畜禽隨意串場對預防本病有積極意義。
所有豬均易感,但高度易感對象是妊娠母豬和哺乳仔豬,哺乳仔豬一旦感染發(fā)病病死率高達50%以上,雙月齡以后的育成豬具有一定抵抗力,病死率逐漸降低,但容易致僵;初春、秋冬季大幅降溫時節(jié),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實不到位,犬、貓等攜原體流動進入健康豬群可引起發(fā)病,隱性感染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環(huán)境(飲食源)可致易感豬發(fā)??;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主要傳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養(yǎng)殖環(huán)境,可經(jīng)消化道、呼吸道循環(huán)再感染,遇適發(fā)條件可造成本場及周邊豬場呈區(qū)域性流行。
病豬病初體溫起初升高 (40.5~42℃),6~12h以后可能會降至正常體溫或偏低;不同程度濕熱下痢或腹瀉,久之出現(xiàn)皮膚脫水、貧血及蒼白,偶見伴嘔吐癥狀;部分重癥病例發(fā)生劇烈腹瀉,之后迅速脫水、衰竭、自體酸中毒,后期可見 “角弓反張、共濟失調、轉圈、痙攣、肌肉震顫”等神經(jīng)癥狀,此時多為預后不良。剖解病理變化:病死仔豬尸脫水嚴重,胃內含有消化不全凝乳塊;外周淋巴結腫脹出血,眼瞼和臉部及頜下淋巴結水腫,胃黏膜充血,小腸段出血,伴卡他性炎癥,內容帶泡沫滲出液;結腸盤曲部及其腸系膜極度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充血,并因腸壁變薄而腸絨毛嚴重萎縮呈半透明狀;大腸系膜、膽囊、喉頭、直腸周水腫,淋巴結水腫、充血、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積液;腎包膜水腫,膀胱黏膜輕微出血。
本病屬于高度傳染性疾病,必須對發(fā)病群開展整群防治,首選 “復方黃芪多糖散”,按0.2~0.5%拌料投喂、早晚各喂1劑,連喂5~7d,總有效率達70~80%,建議豬場可常用。針對尚有治療價值的發(fā)病仔豬,實效處方推薦為:20%黃芪多糖注射液 (0.2m1/kg)+復方長效磺胺注射液 (0.2~04m1/kg、 首次注射倍量、維持量減半)混合肌注,1劑/d,連注3d;腹瀉嚴重的仔豬需同時配合內服 (重癥灌服或緩慢靜注)復方電解多維液或補液鹽2~3劑,這樣可防止過度脫水和糾正電解質代謝紊亂,對提高治愈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