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文,周麗梅
(1.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蘇武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武威;2.甘肅省武威市畜牧獸醫(yī)局 甘肅武威 733000)
1)飼養(yǎng)管理因素,例如日糧中粗纖維飼料不足或過多及飲水不足等。
2)胃腸道疾病因素,例如急慢性腸炎、胃擴張、小腸積食、大腸阻塞、瓣胃阻塞、真胃阻塞、結(jié)腸阻塞以及腸變位等。
3)藥物及毒物因素,例如飼喂含鞣質(zhì)的物質(zhì)(鞣酸、鞣酸蛋白、青杠葉中毒)、鉍制劑(次硝酸鉍)、阿托品類藥物中毒等。
4)外傷因素,例如腰薦受傷、肌肉受損、運動不足等。
5)其他因素,例如腸黏膜反應(yīng)性降低、低血鉀癥引起肌肉張力缺乏、腸道肌肉麻痹或痙攣等。
發(fā)病奶牛大便干燥或秘結(jié)不通;排便間隔比正常延長,經(jīng)2~3 d或5~6 d才排一次;或者排便間隔時間正常,但大便堅硬排出困難。一般便秘初起飲料減少,舌淡紅,舌津不足,舌面少苔,腸音減弱,有些病畜腸音雖強,但澀滯,腹痛起臥,滾轉(zhuǎn),氣促喘粗,回頭觀腹,刨地打尾,停止排糞,或有肚脹等。脈象變化不大,小腸、大腸結(jié),病初還能排糞。臨診時對于那些耳鼻較涼,排少量稀糞,舌質(zhì)淡,狀似冷痛的病畜,若見有舌津不足,腸音雖強但澀滯,或發(fā)病已達數(shù)小時不愈;或按冷痛治療無效者,均應(yīng)進一步通過直腸檢查,確定是否為結(jié)癥,以免誤診。
口腔干燥,口色正?;蛏约t、有薄層灰白或灰黃色舌苔,口腔有甘臭或稍有腐敗臭。牙齒磨滅不整,硬顎往往腫脹。
瘤胃蠕動次數(shù)減少,每次蠕動持續(xù)時間變短,蠕動音減弱。瓣胃及真胃音消失。腸音減弱,有時可聽到金屬音。心音和肺音一般無變化。
排糞時費勁,排出的糞便稍干,糞表面發(fā)黑,呈小餅狀或算盤珠狀。病重時不排糞,如真胃阻塞時,可持續(xù)十幾天不排糞。直腸麻痹時,直腸內(nèi)蓄積多量糞便,常需將手伸入直腸掏取。
通過直檢,可判斷是單純性便秘還是由胃腸道阻塞所繼發(fā)的便秘。原發(fā)性便秘系指直腸及結(jié)腸中有多量的糞便。直檢還可判定腹腔有無腫瘤以及腰薦脊椎有無損傷。
原發(fā)性便秘,給予胃腸興奮劑(如皮下注射少量毛果蕓香堿等),排糞情況即可改善,如系胃腸阻塞,則用藥后腹痛加劇,病情不一定減輕。
具有便秘癥狀的疾病較多,診斷時主要依據(jù)問診與臨床檢查,特別是觀察排糞及糞便情況,即可進行類癥鑒別。
4.1 燥熱內(nèi)結(jié) 畜體陽性,胃腸積熱,熱邪灼津,血熱津枯,而腸道失潤;肺移熱于大腸,或熱病后期余熱留戀,津液受傷,不能濡潤腸道。
4.1.1 主癥 大便干結(jié),或腹部脹痛,口渴、口臭、無津或唇瘡,眼赤身熱,小便短赤、舌苔燥,脈滑實。
4.1.2 治則 急下,清熱調(diào)腸,清潤苦泄。方藥:(1)病重者采取急下用大承氣湯加減:梔子150 g、大黃150 g、枳實100 g、厚樸100 g,元明粉50 g。(2)久病津液素虛,傷陰重者用脾約麻仁丸加減:麻仁、杏仁各200 g,白芍、大黃、枳實、厚樸、蔞仁、郁李仁各150 g。便秘而腹痛者、加芒硝200 g;舌紅苔干,加生地200 g,元參、麥冬各150 g。(3)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用導(dǎo)赤承氣湯加減:生地、大黃各200 g,赤芍、黃柏、萊菔子各50 g,川連、玄明粉各100 g。
4.2 陰寒凝結(jié) 寒冬季節(jié),長期舍飼、運動不足、素體陽虛、體弱、陰寒內(nèi)生留于腸道,陰寒凝結(jié),氣不升逐,陽氣不通,津液不行,傳導(dǎo)失職,致使糞便秘結(jié)。
4.2.1 主癥 惡寒,顫抖,腹痛,腹脹,小便清長,四肢不溫,喜熱,惡冷,津少舌干,舌色青淡,苔薄白,脈沉遲。
4.2.2 治則 溫通開秘。方藥:加減桂附理中湯:(1)肉桂、甘草、附子,川椒各50 g、黨參、白術(shù)、干姜、厚樸、當(dāng)歸,草決明(沖細(xì))各150 g。(2)半硫丸:制半夏、硫磺各300 g,生姜250 g、梧桐子100 g。(3)蓯蓉潤腸丸加減:蓯蓉100 g、麻仁100 g、干姜100 g、當(dāng)歸120 g、黨參120 g,沉香15 g,制附片50 g、大黃60 g、牽牛60 g、甘草50 g、厚樸50 g。水煎取汁加入芒硝10%,花生油或芝麻油250 g灌服。
4.3 氣血虛衰 老奶牛津液干枯,病后氣血虧虛,母牛產(chǎn)后亡血,或反復(fù)發(fā)汗利小便而津液受傷,皆可發(fā)生便秘,血少津枯,則腸道干澀,氣虛不運,則大腸傳送無力。若損及下焦精血,直陰虧耗,腸道更為干枯,腎陽受損,則大腸傳送失職,使大便排出困難,甚至秘結(jié)不通。
4.3.1 主癥 大便結(jié)燥難下,有輕微腹痛,肛門腫脹,舌質(zhì)淡紅,脈細(xì)澀。
4.3.2 治則 益氣養(yǎng)血潤腸。方藥:(1)五仁丸加減:杏仁、郁李仁、松子仁、神曲各200 g,桃仁、柏籽仁、蓯蓉、黃芪、桔梗、沙參各150 g,陳皮200 g。(2)益血潤腸丸加減:熟地、火麻仁各200 g,玄參、當(dāng)歸、蓯蓉、杏仁、橘紅、山楂各150 g,蘇子、阿膠各150 g。結(jié)糞干硬者加芒硝200 g,大黃150 g,枳殼100 g。
4.4 氣滯不行 久臥少動之畜,或斷乳母牛,發(fā)情前后期,由于氣內(nèi)滯而不行,此由憂思郁結(jié),氣滯不暢,而通降失調(diào),津液不行,腸失傳導(dǎo),糟粕內(nèi)停而致便秘。
4.4.1 主癥 大便滯澀不暢或干結(jié),腹痛脹滿,騷動不安,苔薄脈弦。
4.4.2 治則 調(diào)氣行滯。方藥:(1)六磨湯加減:木香100 g,沉香50 g、檳榔、當(dāng)歸、烏藥、杏仁各150 g,枳實、大黃、火麻仁各200 g。
5.1 加強奶牛管理,和理搭配日糧,防止過多飼喂粗料或者精飼料。
5.2 奶牛多飼喂胡蘿卜、紫花苜蓿等青綠多汁飼料和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
5.3 奶牛要定時進行活動,保證有一定的運動量,不宜運動強度大,防止奶牛腰薦受損、肌肉拉傷。
5.4 奶牛要定期驅(qū)除腸內(nèi)寄生蟲。
5.5 圈舍要保持衛(wèi)生清潔,及時清除奶牛糞尿等排泄物并進行發(fā)酵處理。
5.6 奶牛圈舍及周圍環(huán)境定期用2-5%強力消毒靈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