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葉 李 虹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李永年先生系舟山市李氏內(nèi)科創(chuàng)始人,師從名醫(yī)范文甫,李老概括眩暈病機為氣血虛弱、脾弱腎虛和肝陽上亢三方面,治療上也有獨到見解。現(xiàn)舉驗案三則如下。
案1 李某,女,32歲。1978年9月2日初診:頭暈近1月,面色淡少澤,納少,時有胃脘痛,舌淡苔白,脈弦細。處方:黨參20g,炒白術(shù)、白芍、葛根、麥芽、黃精各15g,茯苓、佛手各12g、柴胡、枳殼、當(dāng)歸各10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1978年9月9日二診:藥后頭暈緩解,納食增加,時晨起雙眼瞼稍浮腫,余同前。上方加黃芪15g,山藥10g。7劑。
按語:本證為氣血雙虧,清竅失養(yǎng),故見頭暈;脾虛氣血生化乏源,面部失榮,故面淡少澤,時有胃脘痛;脈弦細,為肝血虧肝氣不舒之象。治以補養(yǎng)氣血,健脾舒肝。方用四君子湯加減。方中四君子、白芍、當(dāng)歸補養(yǎng)氣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麥芽、佛手健脾兼以疏肝;黃精補精氣,益精髓;葛根升陽。復(fù)診癥狀基本緩解且納食增加,唯有晨起眼瞼稍浮腫,多為腎氣虛衰,故加山藥、黃芪益氣補腎消腫。繼服7劑后未作。
案2 張某,女,54歲。1981年7月14日初診:眩暈,倦怠乏力,脛酸腰軟,惡心欲吐,舌淡,脈弦細,眩暈六味湯全方。處方:黨參、茯苓、山藥各15g,萸肉10g,川芎12g,葛根20g。7劑。1981年7月21日二診:見瘥。六君子全方:黨參15g,白術(shù)、茯苓各12g,陳皮、半夏各10g,甘草6g。7劑。
按語:本案病機為脾腎不足,虛風(fēng)上擾,所用眩暈六味湯由《普濟本事方》治頭痛頭暈之川芎散化裁而來。方中黨參健脾益氣為君藥;山藥、山茱萸補脾固精養(yǎng)肝共為臣藥,助君藥補益之功;葛根助脾升清,茯苓主降,淡滲健脾,升降有序,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川芎善于走竄,能行血中之氣,通上行腦海之徑,輸精、氣、血以養(yǎng)清竅為使藥。二診邪已去,改服六君善后。
案3 王某某,女,49歲。1982年3月7日初診:頭暈?zāi)垦?,耳鳴,雙目干澀,腰酸脅痛,舌淡紅,脈弦細。處方:枸杞20g,菊花、茯苓、鉤藤各15g,熟地、萸肉、山藥、丹皮各12g,澤瀉20g,石決明20g。7劑。1982年3月14日二診:見效。六君子全方。7劑。
按語:本案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發(fā)為眩暈?;颊吣杲逖文I不足,陰不制陽而致肝陽偏亢,上擾清竅。腎虧髓少,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方用杞菊地黃湯加味滋養(yǎng)腎水,平肝潛陽。二診見效后改用調(diào)補之劑輔助正氣即可痊愈。
李老治療眩暈常用補法,有補氣血之虛、補肝腎之陰、補脾腎之陽。他認為,常年脾胃虛弱、人體正氣素虛、病后體虛均導(dǎo)致氣血陰陽匱乏,易發(fā)生各種虛損性疾病。盡管發(fā)病期間癥狀錯綜復(fù)雜,但治療總以扶脾為主。常以四君子湯隨證加減治療眩暈虛證,并慣用黃芪補氣生血,葛根鼓舞脾胃之陽,助脾升清,無論氣血虛弱或脾弱腎虛眩暈均有良好的療效。而脾弱腎虛眩暈常見于中老年人,主要原因在于年老體衰、久病重病、飲食不節(jié)等原因?qū)е缕⑷跄I虛,精氣血虧。尤以建立中陽為要務(wù),脾陽得振,則脾得以升清,氣血陰陽得以化生,五臟六腑得以滋養(yǎng),邪氣自不能擾;脾氣得升,則胃氣得降,糟粕得下,氣機暢通,邪氣不能自留。常用炙甘草、大棗、生姜等溫補脾胃的藥物,同時也重視先天之腎的調(diào)補,常用杜仲、菟絲子、山藥、山茱萸、黃精等補腎陰腎陽。
李老結(jié)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指出,在眩暈的發(fā)病過程中,各個證候之間往往是相互兼夾或互為轉(zhuǎn)化。如肝陽上亢眩暈,常與肝腎不足互為因果;再如痰濁上蒙眩暈,常與脾虛不運不無關(guān)系。故臨證虛實夾雜之證,慎重瀉實藥用量,并邪去后常用調(diào)補之法善后。常用山藥、萸肉、熟地、枸杞等滋養(yǎng)肝腎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