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一步步施行,科學這門課程在小學應運而生,逐步取代了過去的自然課。新課程背景下,不僅標志著該課程從單一的學科教育轉移到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上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飛躍和教學雙向方式要變革。那么如何才能讓小學科學不再成為“薄弱學科”呢?
關鍵詞:小學科學 師資隊伍 科學素養(yǎng)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薄ⅰ皩W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經(jīng)”。這不僅標志著該課程從單一的學科教育轉移到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育上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飛躍和教學雙向方式要變革。然而怎樣教好課已是轉型階段教師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結合我??茖W課教學的現(xiàn)狀,談談筆者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學校重視科學課才是治本的問題
一所好的學校要有好的教育,一定要有好的頂層設計。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頂層設計,教師只能是各自為政,盲目作為,往往會陷入有想法沒辦法的窘境。所以學校應該高度重視科學課,充分認識科學課的重要性,從學校實際出發(fā),挖掘學校教學資源的潛力,科學制定出科學課教學的目標任務,考核評價辦法,將科學課和語數(shù)英等同看待,適當減輕科學課任課老師的過重的課程負擔,讓科學老師集中時間和精力做好教學實驗的準備,同時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密切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意識。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加大資金投入,積極購買,準備實驗器材
實驗是科學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實驗探究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實驗器材的準備一定要充分。我們學校雖然購買了一些實驗器材,但還遠遠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應加大科學課教學所需的物力和財力支持,創(chuàng)建獨立的科學實驗教室和科技創(chuàng)作室,并配齊所需的材料和設備。
2.加大宣傳力度,要提供展示的舞臺
目前在以升學為最終目標的驅使下,科學課程還沒有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轉化觀念,適應新的形勢的發(fā)展,同時為學生展示自己的科學才能搭建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3.開拓教學視野,組建校外學習基地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要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學校有組織地引領學生參觀學習,使他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將來更好地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做準備,讓《科學》課發(fā)揮巨大的社會效應。
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小學《科學》課程質量的重要保證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涵蓋面相當廣泛,包括了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為此學校必須組建一支業(yè)務能力強、知識面廣、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做為一名優(yōu)秀的科學教師必須認識到,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對他的終身發(fā)展有用。同時還要認識到小學科學教育最重要的,是保護和鼓勵每一個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探究意識,這樣,才能把大多數(shù)的學生培養(yǎng)成自覺的終身學習者、思考者、交流者、批判者、探索者,培養(yǎng)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不斷的追求者。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大部分學校的科學老師都是從其他學科退下來的一些教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更談不上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對科學教師進行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一方面學??梢云刚堃恍<襾硇E嘤栔笇?,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把老師帶出去參觀、學習,借鑒一些名校的經(jīng)驗和做法,回來后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有聲有色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樣才可以為學校的科學教育教學和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小學科學課的最終目的
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細心地引導、耐心地培養(yǎng)??茖W素養(yǎng)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的興趣,要有這樣的熱情,要有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因此,我們在開展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積極營造濃厚的科技氛圍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階段,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yǎng)對科學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尤為重要。學校應以每年的科技節(jié)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科技成果和作品,對優(yōu)秀作品給予及時的獎勵。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和能力。
2.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自然界隨處都有新奇的東西,隨處都蘊藏著科學的道理,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要讓學生接觸事物的本身。只有至身于大自然中,學生才有認識事物的機會,才有想像的空間,才有科學的靈感。比如在教學“水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這一單元時,就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對周邊水資源環(huán)境進行考察,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周邊的環(huán)境現(xiàn)狀,并對考察現(xiàn)狀作出相對合適的評價。要讓他們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是人類的共同使命,從而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研究。找到減少污染的有效途徑。
3.積極開展實驗探究活動
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是教師單純“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為此,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放手讓學生去“做”科學。如在做電磁鐵實驗前,先讓學生看看實驗材料,它們可以產(chǎn)生磁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大膽假設、預測,然后再指導學生做電磁鐵。在學生成功完成電磁鐵的制作后(這時的學生非常興奮),要求學生冷靜下來,帶著問題從新研究電磁鐵。(電磁鐵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電磁鐵是否也有南北兩級?南北兩級是否是固定不變的?)。這樣可以在興趣的驅使下讓學生通過預設、實驗、驗證、再預設、再實驗、再驗證的方法探究科學知識,無形中就讓學生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總之,我們雖然不能預測未來世界的格局,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未來的時代是科技的時代,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搶占了世界的制高點。少年強則國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實現(xiàn)美好的中國夢,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下一代的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