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導 讀:
近十年來,江西中考作文命題有許多形式上的變化,但實質上,命題更多的還是“不變”:鼓勵考生自由地表達、真實地表達、感情真摯地表達,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綜合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讀懂這些,對我們把握今后的寫作教學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閱讀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一、形式上的“變”
考量江西近十年的中考作文命題,我們看到了幾種形式上的變化。
2016年以前,中考作文題牢牢抓住“我”字做文章,有些直接以“我”為中心詞進行命題,例如:“我很幸運”(2009年)、“我讀____”(2010年)、“壘高自己”(2012年)。這些題目均以“我”為中心詞,無論是主謂式還是動賓式,“我”均處在主體地位,寫作時,只要以“我”為中心進行發(fā)散即可。
有的間接以“我”為中心詞進行命題,雖然沒有出現(xiàn)“我”字,其實也暗含了“我”,如“傳遞____”(2011年),其實,題目中暗含了一個“我”字,我們可以這樣補充題目:“(我)傳遞友誼”“(我)傳遞親情”。再如2013年“帶著___出發(fā)”,橫線上無論補充怎樣一個詞語,題目中都暗含了一個“我”字,寫作時,考生可以這樣審題:“(我)帶著友善出發(fā)”“(我)帶著夢想出發(fā)”。這些題目均可以讓“我”暗暗地處在主語的位置上。2014年和2015年的題目亦是如此。
那么,為什么這些年中考作文命題要牢牢守住“我”呢?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找出根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目標”中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痹凇暗谒碾A段目標”中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p>
在這三處表述中,均提到“自己(自我)”一詞,因此,命題者始終抓住“我”字,其實是牢牢把握《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要求。雖然其中“教學建議”也提到“認識世界”的問題,但估計命題者覺察“認識世界”有一定難度,近十年都未有涉及。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發(fā)布,其中關于作文教學的表述開始發(fā)生轉變。如在“第四階段目標”表述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边@個表述比實驗稿外延有所擴大,要求有所提高。雖然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的語文教材到2017屆的學生才能完全使用,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新的要求卻潤物無聲地滲入教師和命題者的心中。
2014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確立了六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這無疑也對命題老師產生了影響。
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2016年和2017年的中考作文命題,從“我”的地盤走出來,開始關注“我”以外的世界。例如:“那個影響了我的人”(2016年)、“向___學習”(2017年)。這兩道試題,均關注“我”以外的第三方,2016年的這個第三方僅僅指人,2017年的這個第三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以外的事物,范圍更大?!靶∈隆保?018年)這道命題作文,其實又是一種變化。如果說2017年以前的作文更加關注“人”的話,那么,2018年的這道中考作文命題的重心則在“事”上。
這些細微變化其實是對“核心素養(yǎng)”最巧妙的對接,命題者不僅關注對“文化基礎”和“自主發(fā)展”的考查,更關注對“社會參與”的考查,同時也是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一目標的呼應。放眼國外教育,其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96年就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梢钥隙ǖ卣f,“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就是吸納了國外教育理念的先進元素。
二、實質上的“不變”
近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作文命題,無論重心在“我”還是在“他”或“你”,也無論關注“人”還是關注“事”,江西中考作文命題都特別注重讓學生有話可說,如“我讀___”“那個影響了我的人”;有事可寫,如“小事”“壘高自己”;有情可抒,如“我很幸運”“向___學習”;有感可發(fā),如“丟”“勇往直前”。
透過江西十年中考,我們還發(fā)現(xiàn),題目每年都很平實,沒有審題難度,沒有在內容上故作深沉姿態(tài),也沒有在文字表達上有意去捉迷藏,試題非常質樸,也非常透明。因此,對于中考作文的命題目的,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不變的結論:用自我之筆,敘熟悉之事,描身邊之人,繪自然之景,抒真摯之情,發(fā)真實之感。
如果說“變”是依據時代以及課標的變化和核心素養(yǎng)而提出的,那么“不變”其實也是如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對比。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p>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
對比兩段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中考作文命題所堅持的“不變”,也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一貫堅持的、不變的地方。
總之,中考作文命題的“變”與“不變”,都是時代和教育使命所賦予教師應有的擔當。明白這點,我們才能對中考作文命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教研室)
責任編輯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