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闖(武漢華揚)
“早春魚的體質比較弱”,但是為什么弱,弱在哪里?這是一個需要深入分析并且弄明白的問題?!耙荒曛嬙谟诖骸?,早春工作完備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上半年養(yǎng)殖效益的高低!
早春時節(jié),養(yǎng)殖魚類從越冬狀態(tài)漸漸的復蘇,這是與外界環(huán)境,尤其是水溫和氣溫密切相關的。處于復蘇階段的魚體,整體上非常的脆弱,也異常的敏感。操作或應對不當,都會出現大的問題。
魚類腸道功能和活力的恢復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魚類的采食欲望和它的消化功能并不匹配,是錯位的。其中腸道的蠕動能力非常的差,食物和糞便的推進異常的困難,甚至能在肛門附近嚴重的堆積。腸道內環(huán)境的菌群也隨時會發(fā)生劇烈的變化,當水溫不斷上升靠近18℃~19℃的時候,腸道內部必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炎癥反應,這是因為腸道內部的條件致病菌和有害菌從這個點開始變得活躍,并且分泌的大量的外毒素,其結果是破壞腸道的功能和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甚至引起嚴重的細菌性敗血癥。
因為魚的食欲和腸道的實際承受能力的錯位,在早春階段貿然的根據魚的采食情況,加大投喂量無異于玩火。教訓最深刻的要數無鱗魚,比如叉尾和黃顙,每年叉尾發(fā)生最嚴重的死亡事件往往就出現在早春階段。常規(guī)的吃食性魚類(比如草魚)也不能例外,如果從早春一開始,就讓魚的腸道受到急性或者慢性的損傷,那么在后期養(yǎng)殖過程中長勢、料比以及抗病能力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早春階段魚類腸道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及時的清理、養(yǎng)護以及配合有效的飼料投喂管理。
肝(胰)臟是魚類代謝的核心器官,它的活力和工作狀態(tài)與溫度也息息相關。
在早春,魚類的肝臟活力和腸道一樣低下,其中的一個表現就是膽汁的分泌。
我們知道,膽汁是維持腸道酸堿平衡,菌群平衡以及消化能力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在生產實踐中,只要留心就可以發(fā)現,在飼料投喂達到正常值之前魚體的膽汁都是比較稀少的,甚至會有膽囊完全干癟的現象。如果肝臟不能配合腸道產生足夠的有效的膽汁,那么投喂再多的飼料,其消化吸收能力都是要大打折扣的,同時腸道也會更加的脆弱,更加容易出現大的危機。魚類的肝胰臟和腎臟還參與到血液的生成再造,這是維持魚體生命的動力和源泉。
對于早春階段的肝胰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打通各個代謝環(huán)節(jié)的通路。養(yǎng)殖戶要做的就是做足內服工作,促進魚體代謝的通暢。
在魚體整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尤其容易受到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這一階段,任何全身性的感染,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魚體各個器官(比如肝、腎、腸)的緩慢恢復過程會因為感染和炎癥而嚴重阻斷,最終導致魚體體質水平急速下降。早春有些養(yǎng)殖戶的魚體體質不升反降并且很長時間內無法有效恢復,正是基于此。
所以在這一階段,養(yǎng)殖戶要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要減少乃至避免細菌的感染和擴散。
血液是魚類生命和活力的源泉,需要注意的是:在開春時節(jié)血液通常都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魚類的體色以及體表粘液,直接與血液相關。常見的充血、溶血和脫粘都代表著嚴重的血液問題。對于越冬魚來說,血液問題通常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便是血液中血脂的含量。血脂在高溫時節(jié)并不時問題,主要影響的是魚的抗應激能力以及運輸。但在低溫時節(jié),偏高的血脂通常是致命的,因為它能夠降低血液在毛細血管中的通過性,間接增大心臟的壓力引發(fā)心衰。
魚類體色蒼白,體表粘液稀薄就是明證(粘液稀薄水霉和寄生蟲就容易著生)。叉尾、黃顙在開春階段的暴死,最直接的原因也來源于此。草魚和其他海淡水養(yǎng)殖魚類感染寄生蟲(尤其是小瓜蟲)也是基于同樣的道理。第二點就是血液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來源包括細菌感染導致的溶血以及細菌毒素問題,以及魚體排泄機能低下時代謝廢物的累積。
總之,血不清,魚不寧。
面對早春魚類體質的問題,在養(yǎng)殖實踐中很多養(yǎng)殖戶并不知道具體該怎樣去做,或者雖然有意識的采取措施,但是因為不夠系統(tǒng)而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早春時節(jié)外環(huán)境多變甚至劇變,病蟲害也繁雜多樣,如果魚體不能得到系統(tǒng)的調理,就只能被動地承受各種困境和風險(敗血、水霉、小瓜蟲等)。那么應該如何去做呢?
隨著氣溫的回升,當水溫達到17℃的時候就需要著手通過內服特異性的抗生素來壓制腸道內部在整個越冬階段所積累下來的微生物群落。不論魚的狀況好壞,這一處理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當水溫繼續(xù)上升到18℃~19℃時魚體腸道里面的微生物菌群就會發(fā)生紊亂。如果提早進行干預,這個問題就會很小。
腸道微生物在經過壓制清理之后,還需要及時的內服益生菌進行菌群的優(yōu)化。鑒于腸道的蠕動和消化能力很差,所以最好還要補充一些消化酶、益生元以及腸道能量物質。腸道的養(yǎng)護和改善過程是緩慢的,所以需要耐心和堅持。
如果能夠將有益微生態(tài)制劑和中草藥交替使用,效果會更好。
在腸道相對穩(wěn)定之后,魚體的瓶頸問題就出在肝胰臟上面。促進代謝,需要先解毒、降低血脂、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在這一階段即便魚的食欲旺盛也沒有必要提高投喂量,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促進代謝不單是保肝,其根本在于讓魚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的機能協(xié)調,短板得到彌補?!按龠M代謝”貫穿了早春魚體調理工作的整個過程。
在消化系統(tǒng)和代謝系統(tǒng)得到改善的情況下,我們還要對魚體進行整體的抗菌抑菌處理。為什么出血病、敗血癥容易發(fā)作?為什么保肝成效慘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魚體內環(huán)境同樣存在著菌群,也同樣面臨著菌群失調。我們要明白一點:有時候使用抗生素,間接目的也是為了保肝!
如果在水溫達到19℃時能夠把這一步工作完成,那么早春魚病問題就變得相對可控了。
腸道與肝臟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養(yǎng)腸的結果是為了護肝,護肝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養(yǎng)腸。在早春這一特殊階段,養(yǎng)腸和護肝,要加大力度,更要合起來做。比如:上午一餐,加緊腸道調理,下午一餐,注重肝臟養(yǎng)護。在做到這一步之后,剩下的就是有條不紊的堅持。
最大的挑戰(zhàn)莫過于氣溫沖高之后的斷崖式下跌。水溫會跟隨氣溫同步下跌,一方面造成水體的紊亂,另一方面會導致魚體腸道和肝臟的嚴重受損。所以,在氣溫徹底穩(wěn)定回升之前,除了不能盲目的加大投喂量,還要在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3d,加緊、加大調理促進代謝,護好腸道。如果在海淡水集約化養(yǎng)殖過程中出現小瓜蟲問題,請重復以上操作,努力“疏、解”,可以讓損失大大降低。
早春我們做魚體體質的調理,其實是在和時間賽跑。一方面要快速果斷的消減魚病危機,另一方面,就是迎接并抓住一年中最能讓我們賺錢的時機---魚類“黃金生長期”。
魚類的黃金生長期是指:水溫從19℃開始穩(wěn)步上升直到雨季來臨之前,時長大概有1個月的這一時段(在華南地區(qū)通常是北風轉南風的端午節(jié)之前,華中與華東地區(qū)要推遲一些)。黃金生長期,要看天時,更要看魚體本身!如果魚體的各項臟器及其代謝功能不能及時調整到優(yōu)良的狀態(tài),那么也只能眼睜睜的錯過。
黃金生長期處在萬物復蘇的大背景之下,水溫隨氣溫而穩(wěn)步升高,魚體各項機能在得到恢復之后就會迅速進入良性循環(huán)。具體表現為:魚類采食旺盛,生長迅速,同時料比非常低(以網箱黃顙為例,1斤料1斤魚)。需要補充的是:在這一階段料比低下,并不是由于越冬魚瘦身之后的補償性生長。
如果能夠加強魚體體質的管控,并且保證溶氧以及水質的情況下,黃金生長期可以延續(xù)到水溫達到30℃左右的時節(jié)。在工廠化養(yǎng)殖過程中,首先將魚體體質調整到位,然后控制好水溫、溶氧以及水質,魚類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回報率遠遠超過預期。
端正心態(tài),張弛有度。調理保健,及時減速。
改變觀念,摒棄殺蟲。嚴防缺氧,避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