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摘要】本文針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喜開口說英語的現(xiàn)狀,提出教師應精選話題、巧設問題、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鼓勵學生,提高學生“說”英語的主動性及能力,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真正擁有“話語權”。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說英語 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100-02
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側重“聽”“讀”與“寫”,認為學生能“聽”會“讀”就一定會“說”,忽略了“說”的重要性。教師怕學生答錯而設計幾乎將答案都要告訴學生的問題,牽制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往,學生會更傾向于被動地進行大量與實際脫節(jié)的機械操練和所謂標準化、超前的習題、試卷的訓練與強化。
“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No one?Its so easy. ”(教師的臉上露出了焦急的表情)“Let me try.”這是筆者在擔任五年級英語教學時,課堂中多次出現(xiàn)的教學場景。五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了兩年的英語學習,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已經(jīng)大不如前,再加上知識點難度的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的次數(shù)少了,發(fā)言的面窄了,無論教師多么焦急地催促與等待,發(fā)言的學生總是那幾人。經(jīng)過筆者的研究與實踐,這樣的課堂不存在了?!霸趺纯偸遣徽埼覀兓卮鹧?!”(教師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微笑)如今是爭先恐后的課堂,每名學生都“害怕”別人搶走自己發(fā)言的機會,教師總是為請誰發(fā)言而感到為難。是什么讓課堂發(fā)生了變化?是什么讓學生想說英語?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英語課上敢說、愛說、樂說呢?
一、老師,這個Topic我喜歡,我也要說
興趣是學生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學生如果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樂于學習,學習效率也會比較高。
很多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都會設計“Free talk”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課前所給的Topic進行準備,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討論。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實給了學生說的機會,但是很多時候學生會覺得無趣,甚至連教師都不愿仔細聆聽。這是為什么?看看教師給的Topic,我們就不難找出答案?!癕y parents”“ My father”“Asking the way”,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已經(jīng)多次說過這些話題,回家還要準備這樣的話題,他們已經(jīng)對此失去了新鮮感,所以他們的準備完全屬于應付老師的檢查,導致學生說出的內容也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時間一長,學生覺得說的內容都相似,便沒什么好說的了,而精心設計的、期待給予學生更多說話空間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教師不妨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將這些Topic稍作修改,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談論人物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明星、卡通人物來談論。在用“There be”句型談論空間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喜歡的臥室是什么樣的,讓他們做一次“小小設計師”。在談論氣候時,可以讓學生做個小小氣象播報員,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說的時候配上自己畫的圖片或是自制的PPT。這樣,學生內在的說的需求完全被激發(fā)了出來,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說的再也不是那些老掉牙的、缺乏時代感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新詞、一串串妙語和他們那踴躍的表現(xiàn)欲:老師,這個Topic我喜歡,我也要說!
二、老師,這個問題有挑戰(zhàn)性,我來說說看
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復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掌握知識的愿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
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良好情緒,對于維持其學習愿望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發(fā)展兒童從學習中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以便從這種情感中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我們在英語課堂中經(jīng)常會聽見學生拖著長長的聲音說著“Yes”“No”,或是寥寥幾名學生沒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使得課堂氣氛一下就陷入低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被調動。為了探其究竟,筆者在所任教的班級進行了一次調查:
請在符合項的括號內打鉤,如有其他答案可以寫在橫線上:為什么你在英語課上不愛發(fā)言呢?
(1)問題太難,我不會。? ? ? ? ? ?(? ?)
(2)問題簡單,沒有挑戰(zhàn)性,我不想費那事。 (? ?)
(3)對提出的問題我不感興趣。? ? ? ?(? ?)
(4)我怕說錯。? ? ? ? ? ? ? (? ?)
(5)有人會說的,答案一樣的。? ? ? ? ? (? ?)
其他:
選擇(1)的學生為5%,選擇(2)(3)的學生為70%,選擇(4)的學生為15%,選擇(5)的學生為5%,還有個別學生說了其他原因,如不愿和老師規(guī)定的合作對象一起回答問題等。
得知這次問卷調查結果后,很多教師都會大吃一驚,原來這么多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覺得教師的問題沒有挑戰(zhàn)性,使得他們回答不出什么,他們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內在需要沒有被激發(fā)出來。這張調查問卷也讓筆者陷入了思考——教師的提問怎么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每節(jié)課前精心設計所要提出的問題,盡量減少答案是“Yes”或“No”的問題,增加能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的問題。例如,在學習5B Unit 9 “English Club”第二課時,筆者增加一個“Can you say something famous in the USA(UK,Japan,Australia,F(xiàn)rance)?”的問題。這個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幾乎每名學生都在頭腦中搜索著自己知道的有關這些國家的信息,并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知道的答案與大家分享,當所說答案得到其他同學的肯定或是他人的羨慕時,他們是那么的滿足。這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使得筆者的課堂上不時傳來“Let me try”的聲音。
三、老師,我要為我的小組爭光,我要說
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已經(jīng)屢見不鮮,并且小組合作這一形式也讓很多的學生受益。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可以暢所欲言,每名學生說的欲望都被帶動起來。筆者發(fā)現(xiàn),如果將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與獎勵機制結合起來,學生將小組的榮譽當成是自己的榮譽,自己的說不但可以帶動大家說,還可以為所在小組爭光,學生說的欲望會大大增加。
筆者將所任教班級按每六人一組,分成了九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組名,同時還在班級的墻報上制作了Top 5排行榜,每節(jié)課回答問題多和好的小組給予獎勵,并將前5名記入Top 5榜單,每月總結,看哪個小組進入排行榜的次數(shù)最多并發(fā)放喜報和獎品。這一措施讓每名組員都自愿為小組爭光,有時學生還會為了回答問題發(fā)生“爭吵”。每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都愿意主動地說。
四、老師,您鼓勵我的語言真好聽,我還要說
所謂鼓勵性語言,是指教師用來激發(fā)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信心、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成功的關懷語言,它是師生之間借以優(yōu)化教學進程的一種情感交流,讓學生達到樂學的目的。學生很多時候不愿說,是害怕答錯而遭到老師的批評。為了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說,筆者在課堂中不斷地用“Good.”“Excellent.”“Good job.”“You are so clever.”“Cool.”等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當學生回答問題后聽見老師那一聲聲的鼓勵時,他們是那么的開心、那么的滿足,沒有什么比得到自己崇拜的老師的肯定更重要的了。而對于答錯問題的學生,筆者則是輕輕地撫摸他們的小腦袋,對他們說:“Dont lose your heart. Come on.”
語言學習貴在多說,讓我們真正將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愿意說、主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