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情暖
一個城市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在這里童自榮和劉廣寧兩位開講人用朗誦的形式分享了“克勒門文化沙龍”的溫暖瞬間,感動無比。
開講人:童自榮、劉廣寧
童自榮(以下簡稱“童”):我是“克勒門”的老朋友,五年的時光里,幾乎每個月都會在這里聆聽這城市的故事。
劉廣寧(以下簡稱“劉”):我是“克勒門”的好朋友,五年來在這個舞臺上我見證了很多傳奇,收獲了好多溫暖。真是非常溫暖。
童:我記得白先勇先生說到上海時眼里泛出的光彩。其實白先生只是兒時在上海生活了三年,但這三年似乎比很多人的一生還要長。從此,那個上海在他筆尖變成一個個永遠不老的傳說。
劉:我記得當年95歲的老裁縫褚宏生師傅,80年的旗袍工匠生涯,是他永遠的“花樣年華”。沒有比上海女人更適合旗袍的了,一件旗袍要量36個點,每個動勢、每個方位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矩,不可有絲毫閃失。量體裁衣被打理成一場優(yōu)雅莊重的儀式。
童:曾幾何時,窗門外車水馬龍,門里衣香鬢影。我記得88歲的鋼琴手俞敏昭老人,步履蹣跚、弱不禁風,顫顫巍巍地上了臺,但是當她落坐鋼琴前的那一瞬間,枯木逢春,光華綻放。人書俱老,身輕如燕,那一刻,喚回了一甲子前的風流云散、秋波流轉(zhuǎn)。
劉:曾幾何時,面對堅持的理想,我們也曾彷徨困惑。我記得“克勒門”為指揮泰斗馬革順大師過的百歲生日。當合唱團在臺上演唱時,他下意識地舉起雙手,那高舉的手勢是對心中藝術(shù)理想執(zhí)著的堅守,那熾熱的眼神是內(nèi)心依舊燃燒的熊熊火焰。
童:我記得那個誕生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孫悟空。美術(shù)片的定稿者嚴定憲摘下了老花鏡,短短三分鐘,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孫悟空躍然紙上。這個齊天大圣豈是飛在天上啊,它分明是長在人心里??!
劉:我記得指揮大師曹鵬先生,面對自閉癥孩子們,他的笑容如陽光般燦爛,當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喊著“曹爺爺”的時候,我看到他的眼中噙著的淚。
童:我記得94歲的秦怡老師,剛在高原上拍完電影的她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但說起她的電影夢,眼睛里卻立刻閃現(xiàn)出少女般的期盼。
劉:我記得那個用畫筆記錄愛妻故事的饒平如先生,90歲學習鋼琴的他,在“好夢”里彈了老伴最愛的歌。半個多世紀的相濡以沫,在這喧嘩的紅塵里亮成一盞淡淡的小桔燈。
海上韻飛
這城市有種特別的力量,似乎能把一切外來的文化變成特有的海派風情,戲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著名戲曲評論家翁思再先生從京劇入手說到了上海的胸懷和精神。
開講人:翁思再
從交響京劇《大唐貴妃》到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上海的京劇創(chuàng)新依托著這座城市的深厚底蘊。最美青衣史依泓的一段《梨花頌》,聽得也是醉了。
“海派京劇”也叫“南派京劇”,同北京的“京派”相比,首先戲臺就不一樣?;瞻嘌輵蚺_很高,左、右邊都是空的,臺的背部、底部有一個布幔,叫作“守舊”?!笆嘏f”上左邊一個門,右邊一個門,供演員上下場。上海的戲臺受到了新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影響,把鏡框式的舞臺引進中國。鏡框式舞臺就是三面都圍起來,就前面觀眾,兩側(cè)演員上下。這樣的舞臺跟西洋的歌劇、話劇是一樣的。
有一位和海派京劇有關(guān)的后人,他叫胡思華。胡思華先生的父親胡治藩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的掌門人,大光明電影院的總經(jīng)理,也是一位京劇名票。母親金素雯是當年的江南四大名旦之一,與周信芳搭戲。兩人通過京戲結(jié)緣,之后的愛情故事充滿曲折坎坷,仍終成眷屬。
胡先生在上海建國路上長大,曾跟隨過張充仁、哈定等畫家學過畫。20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90年代帶著美國著名廣告公司的業(yè)務(wù)回到上海。胡思華先生說曾在美國看到《國家地理雜志》的一檔專題片介紹上海,最后片中解說道:“同今天傲人的繁華相比,今天的上海并無相稱的歷史可供炫耀。”這話讓胡先生很不平靜,那樣絢爛的海派文化怎么會如此令人無視?
于是,他毅然回到上海,在圖書館、檔案館里浸泡多年,跨越年代,走進當年的上海,走到父母的身邊,寫出了有關(guān)上海的兩本書。胡先生身上有種特有的幽默感:反應極快,模仿力強,善于自嘲,分寸有度。我覺得這似乎是老克勒們身上的一種共性,經(jīng)歷歲月沉浮,他們能用一種符合他們教養(yǎng)、閱歷和格調(diào)的智慧來解讀生命,看待人生。幽默,是最從容的表達。
此后,胡思華先生給了我一堆資料,京劇有一小部分,他把所有有關(guān)海派文化的總結(jié)都交給了我,并說:“我愛上海啊,但終歸是要回美國的,這些資料交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期待有一天能在上??吹揭粋€海派文化博物館,讓世界知道我們有多么燦爛的文明。”那一刻,他的開朗、隨性、幽默統(tǒng)統(tǒng)不見,眼里是一片寂寞的期待。
美育實踐課
全國唯一的美育特級教師王圣民,結(jié)合自己的故事,分享了她三十多年來的“美育夢”。
開講人:王圣民
我是一名美育教師,從前當我向別人自我介紹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疑惑地看著我,美育課是什么課?到底教什么呢?為此我專門做了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每個人都有100種方法讓自己變美。美育課就是教你如何變美。
20世紀80年代初,我是一所重點中學的語文教師。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份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材料,上面寫著各國人們對大陸留學生的印象,有兩條我印象深刻:一、功課很好,很勤奮,但不會看人,不會微笑,缺乏禮貌;二、對人類在悠久歲月里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藝術(shù)漠不關(guān)心。作為老師,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非常不安和震撼,我想我的孩子們絕對不能這樣啊,于是我萌生了開一門美育課的想法,讓我的孩子們?nèi)チ私饷溃兊酶馈?/p>
到底什么是美呢?大概就像一朵不忍踩踏的花,它就在你腳下,可你會繞過去,不會折損、侮辱它,更不會去蹂躪它……這是對生命本質(zhì)的尊重,這就是美,美是善的外化;這就是善,善是美的內(nèi)在。美是田野里的小百花,美育就是帶我們?nèi)ヂ侥瞧镆啊?/p>
藝術(shù)欣賞、藝術(shù)審美是幫助我們親近美的一種方式。三十年來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讀詩,看書,聽音樂,看畫展。我們?nèi)タ丛拕 渡眺薄贰兜却甓唷?,去聽柏林愛樂的交響樂,去聽張軍的昆曲,去看宮利摩爾的現(xiàn)代雕塑,我們看電影,像電影學院的學生那樣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分析。我好慶幸我和我的學生們能生活在上海這樣一座城市,總有源源不斷的經(jīng)典藝術(shù)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從優(yōu)秀的藝術(shù)作品中吸取滋養(yǎng),我們努力讓自己的情感變得豐富、飽滿、柔軟、正直。
三十多年前,我是全國唯一一位美育老師,剛開始上美育課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不知道。如今我看到美育課已經(jīng)成為國家教育大綱中的必修課,我覺得非常欣喜和激動。
三年前,我來到克勒門文化沙龍的舞臺上,遇到了一批跟我有著相似理想的朋友們,通過這個平臺的傳播更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美育教育。“克勒門”幫我出版了文集《美育小札》,請來我三十多年來散布世界各地的學生們,讓我在離開講臺多年后再為大家上了一次美育課。聽著學生們說起人生道路上美育對他們的影響,看著他們一個個都長成了我希望的樣子,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我想我作為一位三十多年的美育教師看到今天美的傳播受到這樣的重視,看到還有那么多人積極做著這方面的努力,我的夢圓了。但我想這個大夢的圓滿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它需要我們每個熱愛生活的人用心去創(chuàng)造。
攝影:林秉亮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