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羚
(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北京 100124)
又是一個陽春三月,北京的春天短得轉眼即逝,上周還在春雪紛飛,今日已是赤日炎炎,仿佛夏日已經(jīng)到來。看四季更替,悟人間冷暖,有些人卻凝固了時間,化解了空間,如同夜晚的星星,一直閃爍在我們的身旁……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先師王紹增先生便是這樣一位永遠留在我們身邊的人。
2018年1月27日是先生仙逝周年紀念,和師母微信問候時恍惚還覺得恩師在一旁笑容和藹地關心問候我的近況。直到現(xiàn)在這一刻,電腦里一個紀念王老師的文件夾,郵箱里那個熟悉的地址,手機里先生微信號頭像,那一頭都似乎隨時可以連通恩師。
然而,那一頭已是沉默,打開的只是一道道記憶的閘門。
“樹欲寧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作為先生的關門弟子,王老師于我,既是恩師,更是慈父般的人生導師。20年來,先生的大愛,一直在思想、生活、學業(yè)上照亮我前進的路。除了三年研究生期間學業(yè)、生活上的教導和幫助外,更綿延到我畢業(yè)北上,走上工作崗位,成家生子,讀博執(zhí)教的十三年。這十三年,先生從未間斷過對我的指引和關心。在我收獲時為我開心,在我低谷時給我鼓勵,猶如涓涓細流,充盈并影響著我的人生。先生只要來北京,必盡量抽空與我小聚,聽先生聊國事、論哲理已成為我們一家三口期盼的精神食糧,我學小提琴的女兒也非常喜愛這位慈祥而博學,和她有著共同的音樂愛好的爺爺。平日電話、郵件和微信來往便是先生對學生教育延展的課堂,先生總是耐心解惑,樂于分享。
回顧往事,還記得2016年8月18日先生最后一次來北京出差小聚,他對我國基金課題進展的關心和鼓勵的話語。
還記得2016年11月24日感恩節(jié)與先生通話,電話那頭先生說起馬上要去哈爾濱開會,我勸先生注意休息、保重身體,先生依然還是那句“不必擔心,命數(shù)天定”,然后談起華農園林的發(fā)展契機時高興得像個孩子,言語中都是對《中國園林》雜志社和學科發(fā)展、海綿城市的各種勞心。
還記得2016年12月16日得知恩師生病又不能通電話和看望時的如坐針氈,知道病情得到控制并已逐漸好轉時的如釋重負。還高興地為恩師寄去了三件小禮物:運動手表期望他康復后可以每天多出來走走,養(yǎng)生壺可以煎藥熬湯、泡茶養(yǎng)生,收音機用來打發(fā)住院時的時間……因為知道恩師平日不是伏案工作就是四處奔波,這些美好的愿望期待病后能夠實現(xiàn),也一直滿懷希望,以為這次恩師不過就是累了,正好可以趁此放下工作好好休養(yǎng)一段時間了。
然而臨近春節(jié)卻突然傳來了病情惡化的消息,猶如晴空霹靂!在大家的祈福禱告中,恩師還是在丙申年的最后一天上午安詳?shù)仉x去了,讓2016年8月的小聚和11月的通話成為定格在我記憶中他最后的音容笑貌,那一別竟成永別!
2017年2月2日我給熟悉的"9876wang"郵箱發(fā)了一封郵件,當自動回復消息彈出時,我不禁淚流滿面,我知道再也等不到恩師的回信了。多少次給恩師發(fā)郵件請教學習、工作、生活諸多事宜,在這個自動回復消息之后,恩師總是百忙之中很快回復、諄諄教誨,大多是深夜回信。恩師也經(jīng)常把他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文章發(fā)我先睹為快。從2015年至今僅我和恩師的往來郵件就有282封,可以想象恩師有多少郵件要回復,有多少問題要探討。2015年5月28日收到的一封恩師來信,是他的報告“景觀多樣性的理由”,信中簡單附了一句“病了幾天,耽誤了很多事”,可見他勞累病弱之軀卻一直不敢懈怠耽誤工作。恩師的郵件,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一直傳遞著他的真知灼見,更記錄著他的大愛無疆。他的“誨人不倦”不僅僅是對他的門下弟子。因學校工作退休得早,研究生師門雖然只有我們6位學生,先生卻退而不休、老驥伏櫪,繼續(xù)為學科不辭勞苦、鞠躬盡瘁,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關懷愛護風景園林行業(yè)青年學者,不辭筆墨與大家長篇論學,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和辯證思維,促進青年學者走向學術成熟,為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儲備了人才,師德美譽遍天下,可謂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除了雜志社和學術活動之外,他還常通過郵件把看到的好文群發(fā)分享給大家,不論長幼尊卑,只要是請教先生的郵件他每封必回,這里不僅有青年學者、學科和行業(yè)專家,還有一面之交的求教者。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一位與先生只見面一次,卻一直蒙先生耐心回信指導、自稱為先生學生的田朝陽通過先生郵件的群發(fā)地址給大家發(fā)送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悼念信,從中我們才得知由于一次會議相識,王先生一直耐心指導他這位年齡不小的園林門外漢,兩年來的往來郵件已達100多封。而這些不過都是先生育人的點滴。先生正是通過這一封封郵件、一次次會議、一場場講座、一個個暢談、一篇篇文章和主編心語,將他洞察天地的智慧、審慎的科學思維、嚴謹?shù)闹螌W精神與謙和豁達的學者風范帶給了越來越多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生不僅是我們華農學生的老師,更是眾多風景園林人心目中的思想導師和良師益友。
先生追悼會前整理恩師的照片和文字資料,如同陪同恩師又走了一程,歷歷在目,淚眼朦朧。還記得我大學時期他騎自行車從暨大到華農上課的身影和課堂上的精彩講述;還記得讀研時他帶我們京、滬、蘇、杭、豫實習時,在寒山寺看祖師爺程德全先生的墨寶,在偃師看中國山水園的起源,去農大拜訪酈芷若先生,在皇城根給我們講老北京的歷史文化故事,在后海銀錠橋畔高歌“讓我們蕩起雙槳”,以及研究生論文期間對我論文和競賽的悉心指導,讓我終身受益;還記得我在設計院工作時,他教育我要敬天憫人,尊重現(xiàn)實,多學多問,強化調查研究,做有良知的設計師;還記得我初為人母對未來迷茫糾結時,他鼓勵并支持我重回學校讀博,讓我有了跟隨孟先生學習中國園林的勇氣和信心;還記得博士論文期間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指導,為我打開思路,讓我在逆境中一步步咬牙堅持走到終點。而如今“想見風范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
逝者已去,精神永存!先生駕鶴西去這一年多來,很多前輩老師、師兄師姐們都撰文梳理先生的思想成果,全面而深刻,既是紀念先生的最佳方式,也便于后人傳承和發(fā)揚。感謝母校老師和《廣東園林》給我一個紀念恩師的機會,這篇文章一半是對恩師懷念的感情抒發(fā),另外一半我想思考一下先生思想成果中對教學的啟發(fā)。
先生對待學生不僅是育才,更是育人,對我們的價值觀和專業(yè)認知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大智又謙和,經(jīng)常用蘇格拉底的話“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苯逃覀円獙W無止境;他是真善之人,關心自然和他人,有一顆敬天憫人之心;他誨人不倦,治學嚴謹,博學思辨。授課內容新穎、廣博,不拘泥于形式,教書育人的同時,不忘提攜年輕學者。他正直求實、敢于直言,為風景園林正名、一級學科申請、綠道和海綿城市等四處疾呼、諫言獻策。我工作之后又繼續(xù)讀博直至回到校園任教,很大原因是受先生的影響和鼓勵,能夠做一名傳道授業(yè)的高校教師,是我的理想和光榮。
師—學高為師,范—身正為范,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好老師。他的“務實、求真、向善”的人格魅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為師之道、為人做事的準則,“無為表象、有為匠心”的言傳身教方式和行云流水、即興發(fā)揮的精彩講課,如春雨潤無聲,在課堂內外不斷給我新的感悟和收獲,他對哲理的思考和問題的思辨更是對我有醍醐灌頂?shù)狞c醒之效。
在學習態(tài)度上,他強調要“順勢有為、知行合一”。只有“順勢”(客觀環(huán)境和機遇)、“有為”(自身態(tài)度和行動)以及“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結合,看別人怎么做和自己真正做一遍是兩回事,必須在實踐中找到差距,揚長避短),才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持續(xù)性。
在教育理念上,他“對待學生不僅是育才,更是育人”的思想,回歸了教育的本源,強調它是“育人”而非“制器”,認為當下實用學科出現(xiàn)了偏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教育,重授業(yè)輕傳道的現(xiàn)象。他認為佛祖的教化作用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工作,晚年開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今天的教育雖然大大普及化了,但有時候脫離了育人的宗旨,一心培育賺錢的工具(所謂成功人士),就可能是依人、依語、依識、依不了義經(jīng)者居多,偏離了教育之道[1]。教育要將科學性與思想性、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這也是先生中西合璧的學術思想在教學方面的體現(xiàn)。
強調哲學等價值觀和思維方法的文化修養(yǎng)和領悟過程對教學的基石有觸類旁通作用。最終達到的境界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如水中鹽,性寸體匱,有味無痕”。
2.3.1 價值觀
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育是教學的基石。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需要與人文科學結合才能讓人類學習如何更加智慧地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相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包括自然觀在內的價值觀又是設計的核心,因為價值觀決定了設計所秉持的立場和設計思想,設計思想又決定設計態(tài)度,設計態(tài)度進而影響設計方法,從而最終影響設計形式和內容。有了專業(yè)價值觀,才有明確的立場,堅定的取舍標準,以及由此訓練出來的思考、推理能力及專業(yè)技巧。先生認為“做學問要做有生命的學問”。就風景園林學科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它是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學科。大部分風景園林師的工作,最終應該向“學生、教師和設計服務員的綜合體”轉移,這種人必須對大自然有一種近乎崇拜的信仰,對生命有一種出自內心的熱愛,對人類有一種發(fā)乎本性的同情。這樣的人才,就是尊重科學,理解人性的不過分張揚的風景園林師?!芭囵B(yǎng)尊重科學、理解人性的不過分張揚的風景園林師是教育的責任與目標”,強調善境作為學科的價值取向和目的[1]。
先生思想給我的啟發(fā)是,設計師的設計思想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身民族性的本位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設計師應對自身文化的發(fā)展及其在職業(yè)中的反映作持續(xù)性的思考和反省。因此設計師的價值觀培養(yǎng),是大學規(guī)劃設計教育的源頭,是伴隨設計師一生的自我修養(yǎng)教育的基石。它影響了從場地解讀到設計過程以及最終實施的全過程的判斷和評估能力,這需要依賴設計者的智慧與文化修養(yǎng)。大學教育不僅是傳授設計之法和設計之術,這只是知識和技術層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設計之道,通過智慧層面來實現(xiàn)價值觀,是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求真求善的過程。高校教育中,對職業(yè)本源的心智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職業(yè)情懷和理想,是其將來職業(yè)生命力所在,也是行業(yè)的希望所在。
2.3.2 思維方法
注重思維能力和方法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考、判斷能力,具有獨到見解。
先生的學問既有扎實基礎,又能橫跨多學科,思維發(fā)散,聯(lián)想活躍,其學術研究是基于科學方法與東方智慧辯證互生下的批判思考,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拘泥于傳統(tǒng),既講科學、重道理,更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讀外部世界。他認為傳統(tǒng)東方智慧對天人關系有明確的理解,大方向正確但認知方法過于籠統(tǒng),需結合具有精深細微認識的西方科學技術與實證邏輯方法,兩者相輔相成。他推崇定量與定性結合開展風景園林學研究,堅持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境界”“營境”學說引申到當代風景園林理論研究中來,尋求現(xiàn)代風景園林學的出路,學術研究有明顯的“融貫中西”的特征。認為需要回到風景園林的初衷—創(chuàng)造宜人的環(huán)境,重新審視古今中外的一切,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坦途。認為風景園林的哲學基礎是“非一不二”(簡化為“不二”)與“規(guī)律+不規(guī)律”(簡化為“律非”)的共同作用,是宇宙的基本原則,可簡稱“律非不二”主義,提倡綜合體辯證思維,就是既要沖破傳統(tǒng)機械主義將事物與外部隔絕的“絕對化思維”,也要沖破系統(tǒng)論從外部與事物內部隔絕的“黑箱思維”,及時并如實地將事物與各方面聯(lián)系恢復到真實狀態(tài)進行考察的辯證思維方法[2]。
從設計思維上來看,先生認為人腦的理性思維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線或分枝狀的,邏輯的,因果的;一類是網(wǎng)狀的,博弈的,統(tǒng)計的。大體上前者是西方的優(yōu)勢,后者是東方的優(yōu)勢。我們當下教育的根本問題之一,是讓年輕人都以為只有符合前者的才是真理,符合邏輯是真理的唯一標準或是唯一的真實,看不到偶然、干擾、橫向甚至逆向的作用,很容易走上一統(tǒng)化的思路[1]。需要更具有宏觀視野和東方哲學思維指導下的兩種思維結合的訓練。
先生認為要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對象因材施教和進行啟發(fā)式教學。風景園林教育,特別是在本科階段,應該從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著手。從教師講,要鼓勵學生觀察實際,了解實際;從學生講,應養(yǎng)成時時刻刻想著實際(土壤、小氣候、水源、物種、結構、造價……),想著人(安全、舒適、生活方式……)的良好習慣?,F(xiàn)在許多學生,實際問題一個也不能發(fā)現(xiàn),一個也不會解決,卻滿口的大師、流派、學說……這很不好。本科生畢業(yè)時如能比較完滿地綜合處理好一個具體空間的諸多問題(包括從方案到施工圖)就應合格了,這樣他到了工作單位很快就能被派上用場,以后邊實踐邊提高。更高的能力應放到碩博士階段去培養(yǎng)[3],在務實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螺旋式上升。
先生的思想對我教學的啟示很多,在此不能言盡,也將伴隨我今后的教學工作繼續(xù)深入思考下去?,F(xiàn)階段的啟示是要以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教學目標,以價值觀教育為核心,將東方智慧與價值導向作為教學激活點,結合西方科學技術與實證邏輯方法,以形成整體系統(tǒng)、無界融合的教學方法,以期在教學實踐中去踐行。
先生帶著他的智慧回歸到了天地之間,但他的智慧就像一顆永不殞落的巨星永遠為我們照亮夜空!祝恩師安好!
參考文獻:
[1]王紹增. 論不過分張揚的風景園林師——尊重科學,理解人性[J]. 中國園林,2016(4):5-9.
[2]古德泉 . 憶恩師王紹增先生 [J]. 中國園林,2018(2):66-69.
[3]王紹增. 消費社會與風景園林教育[J].中國園林,2009(2):25-30.